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河北蠡县发现一件北朝四神浮雕石棺,后入藏河北省博物馆。石棺由四围及盖、底共6块石板拼合而成,周围的4块石板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此类石棺的发现在河北地区尚属首例。为研究河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 标签: 河北省博物馆 北朝石棺 四神图案
  • 简介:炉霍石棺葬族属刍议──兼论炉霍石棺葬与草原细石器的关系陈明芳(一)近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现了一处大规模石棺葬群。这一石棺葬群位于炉霍县充古乡卡沙村风景秀丽的卡沙湖畔,分布面积达二千平方米以上,暴露在地面上的石棺葬群总共有300多座,在卡沙湖...

  • 标签: 石棺葬 细石器 文化遗址 岷江上游 西北地区 文化内涵
  • 简介:<正>茂汶县位于岷江上游,是秦汉时代石棺墓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1978年至1980年,四川省文管会和茂汶县文化馆等单位,曾先后在茂汶城关及其附近的前锋乡营盘山,勒石村和南新乡别立村等地共发掘、清理石棺墓87座。1983年6月,茂汶县文化馆又在离县城较远的三龙乡河心坝(寨名)清理了一座石棺墓,并在该乡黄草坪(寨名)收集到几件石棺墓出土器物,现报导于下。一、石棺墓三龙乡位于茂汶县西郊,全乡大小36寨分别分布在三溪沟两岸。河心坝寨处于三溪沟北岸。在寨东面500米左右一个名叫牌坊地的黄土台坎里,因雨水冲刷,暴露出一座石棺墓。该棺墓口距地表2米,墓向北偏东40°。墓长1.67、宽0.45、深0.30米。石棺由大小不等的12

  • 标签: 石棺墓 出土器物 茂汶 文化馆 秦汉时代 河心
  • 简介:2000年9月20日,新津县邓双镇龙岩村五组村民余国化,在自家房前路旁,挖掘窖柑桔储藏室时,在位于地下约3米深处,发现一座汉代岩墓。县文管所闻讯后,组织了抢救性清理。

  • 标签: 汉代 画像石棺岩墓 墓葬形制 考古工作
  • 简介:50年代初在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八王沟村发现辽大长公主墓,墓内随葬品早已洗劫一空,仅存石棺和墓志.[1]据墓志载,大长公主是辽景宗与萧皇后之长女,名为观音女,她的丈夫为北府宰相萧继远(表传为萧继先),辽圣宗为其弟,兴宗为其侄儿.

  • 标签: 雕刻艺术 石棺 中国 辽国 大长公主 题材
  • 简介:石棺葬是我国西南、西北、东北乃至东南沿海台湾一带古代民族常见的一种埋葬习俗。它是利用石板或石块作成葬具棺,以埋葬死者的一种形式。云南是石棺墓的主要分布区。滇西是云南石棺墓最集中的地区,迄今为止,该地区已发现的石棺墓已达400多座。

  • 标签: 石棺墓 葬具 古代民族 习俗 西南 石块
  • 简介:<正>东汉上计史玉晖石棺位于四川省芦山县沫东乡石羊上村,于1942年秋出土,现在原地筑有围墙、建有棺亭保护。石棺制作于东汉建安十年(212年),为东汉蜀郡属国(后改制为益州汉嘉郡)上计史王晖字伯昭逝世后的墓棺。此棺为长方匣形,与我国古代木棺同式;用整块红砂页岩巨石凿成,重约五吨。棺盖与棺体榫槽合缝严密,制作工艺精巧。全棺长2.5米,高1.01米,宽0.83米。棺体四壁及棺盖首共镌

  • 标签: 王晖石棺 艺术价值 制作工艺 芦山县 四川省 砂页岩
  • 简介:1981年10月出土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河子乡前河村窖藏的这件北朝时期的金龙项饰,通长128厘米,重212克。龙身用金丝精心编缀成绞索式管状空腔,外观似鳞片相叠,盘曲自如。龙身两端都有龙头,形象相同。龙头用金片卷成长4.8、直径1厘米的圆管状,形制瘦长,五官、两腮、下颔的纹饰点缀均匀,

  • 标签: 北朝时期 包头市 内蒙古
  • 简介:浅论岷江上游“石棺葬”之族属罗进勇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它是分布在眠江上游河谷地带的一种古代墓葬。是用天然页岩石板,竖砌而成的无底石棺(墓制详况参看《文物丛刊》1984年7期)。这种墓葬其文化构成有着独特的性...

  • 标签: 石棺葬 岷江上游 《后汉书》 羌族 羌人 《华阳国志》
  • 简介:南溪县长顺坡画像石棺清理简报颜灵1986年6月,距南溪县城4公里之城郊乡长顺坡的农民,在取土时发现古墓葬,内有石棺,南溪县文化馆立即进行了清理,现简报如下:南溪县长顺坡墓群,早年曾挖出画像石棺一具(现编号为南溪一号石棺),一直露置于地边。1986年6...

  • 标签: 画像石棺 南溪县 西王母 柿蒂 清理简报 戴面具者
  • 简介:北朝自魏道武帝386年建魏.至589年隋文帝灭陈,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历时二百余年。北朝诸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游牧民族所处之自然生存环境养成了其崇力好勇的民族性格,掠夺多战的社会环境更使其全民皆兵,习武成风。北朝各代帝王尤重武备。讲武之举,频见史书。

  • 标签: 北朝 讲武 考论 社会环境 民族性格 游牧民族
  • 简介:新津县出土两具汉代画像石棺郑卫1994年4月8日,新津县筑路机械厂扩建厂房,在平整山坡时,于地面约1米深处,发现一座残墓。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立即派出业务人员到施工现场组织调查。并会同该厂保卫科的同志,进行抢救性清理。该墓位于城南约2公里的水商乡,县...

  • 标签: 汉代画像 新津县 画像石棺 筑路机械 五铢钱 伏羲女娲
  • 简介:<正>1988年8月,驻内江市关升店的电建三公司子弟校初一学生吴永江来函声称,在一崖洞中发现一具石棺,上面刻有画像。内江市文管所闻讯后作了调查,并及时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工作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概况该墓为一崖墓。位于内江市以西14公里处的白马镇司马村关升店。东距关升店约300米,西南距白马镇1公里,北面是四川省电建三公司住地,南临内(内江)宜(宜宾)公路,距沱江仅30米。这里属浅丘地带,墓葬对面为河坝,地势较为开阔,山青水秀,水、陆交通极为方便。自西汉以来就

  • 标签: 内江市 石棺 崖墓 画像石 东汉 工作情况
  • 简介:北朝是中西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时的墓葬中留下了大量的胡人形象。本文系统梳理了考古出土的北朝胡俑资料,将其分为仪仗、侍仆、伎乐杂技、行旅商人等几大类,并对各类型的特点与功能加以分析。

  • 标签: 北朝 胡人形象 墓葬陶俑 类型特点
  • 简介:<正>甘珠尔花石棺墓群,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吉布胡郎图苏木所在地.因此处曾存放过“甘珠尔”经,又称“甘珠尔花”.清朝时,这里是巴尔虎蒙古镶黄旗的驻牧地.甘珠尔花北距扎赉诺尔约50公里,其西约7公里为呼伦湖,乌尔逊河在其西北注入呼伦湖,该墓群就处在乌尔逊河右岸台地的向阳坡上.其西南约1公里处有一古城.1975年春夏之际,黑龙江省文物普

  • 标签: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清理简报 呼伦湖 乌尔逊 石棺墓 巴尔虎蒙古
  • 简介: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的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的佛塔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的佛塔遗址的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朝 平城 龙城 洛阳 邺城 佛教寺院
  • 简介:青州地区北朝佛衣类型分为三期。一期约北魏末至东魏初(约518—537),以上衣搭肘式和露胸通肩式佛衣为主;二期约东魏初至东魏末(约537—550),佛衣沿袭一期;三期约北齐时期(550—577),流行露胸通肩式、通肩式和袒右式佛衣。一、二期佛衣可能受到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影响;三期佛衣既保持南朝传统,又有来自印度的影响,而来自印度的影响大约仍可能通过建康传至青州地区。

  • 标签: 青州地区 北朝 佛像类型
  • 简介:邺城是魏晋北朝时期的名城,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魏晋北朝时期的邺城交通便利,有七途,易守难攻,西凭太行滏口陉,南有黄河黎阳津,北拒漳河,“山川雄险,原隰平旷”。……

  • 标签: 北朝时期 都城 魏晋 山川 漳河 初探
  • 简介:北朝纪年墓出土瓷器研究郭学雷(山西省文物鉴定组)张小兰(太原市文管会)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四一青瓷唾壶从三国鼎立至十六国混战,北方地区因战争破坏,经济衰败,各种手工业都极端衰落,瓷业生产也不例外。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瓷业重心始终在南方。北魏统一北...

  • 标签: 北朝瓷器 出土瓷器 河北磁县 北魏 北齐 中国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