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仙人,是一个源自粤东石窟河流域的女陛神明。其本名郭玲,得道成仙后被封为“法仙母”,又被称为“仙人叔婆”,“仙人姑婆”等。法仙人信仰因其地方性较强,流传范围有限。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仙人叔婆信仰情况作一个考察。

  • 标签: 仙人 信仰 流域 石窟 流播 流传范围
  • 简介:人类的历史反复证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这个民族的最根本特征,深深地刻在民族内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只要这种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算由于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暂时衰弱,但终究会靠着这种精神重新站立起来,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存在.

  • 标签: 精神 简说 天灾人祸 民族
  • 简介:德里达的语言哲学批驳了"逻各斯中心论"和"声音中心论"。所谓"逻各斯中心论",指的是一种以在场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言语为中心的语言观。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的逻各斯绝不能囊括一切事物,总有某种异己的和昏暗模糊的东西拒绝被整体化在同质的同一性之中。

  • 标签: 语言哲学 德里达 中心论 逻各斯 形而上学 语言观
  • 简介:南宋约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发展与和、战争议有密切的关联,不仅政府的对外政策在和与战之间几度反复,政治人物的主张也往往前后有别。现代学者常以朱熹(1130—1200)为例,说明此一现象,认为朱熹早年积极倡议恢复北方失土,到了晚年却说:“言规恢于绍兴之间者为正,言规恢于乾道以后者为邪。”可见对恢复一事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几部著名的中国史教科书,如钱穆的《国史大纲》,范文澜、蔡美彪合著的《中国通史》,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皆引用这两句话,做出类似的论断,致使朱熹对恢复的立场改变,已是广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 标签: 朱熹 检讨 《国史大纲》 《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 对外政策
  • 简介:卫湜《礼记集》是一部集解类礼学著作。阮元校勘《礼记注疏》,搜集的早期版本较少,故将成书于宋代的《礼记集》列为重要参校本,多所引据。然而,阮元所用版本为清代通志堂本,该本从两种抄本而来,又经顾湄等校勘,文字已发生变化,校勘价值无法与宋本相比。

  • 标签: 礼记注疏 礼记注疏校勘记 礼记集说 阮元 卫湜
  • 简介:所谓受命,是周人为了争取其他方国和部族的拥戴而发动的一场政治造势运动。与殷商王朝以上帝为至上神而排斥天神不同,周人强调敬天,但也接纳上帝,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方国和部族的支持。文王受命肇端于"太姒之梦",周原庙祭甲骨表明,为了祈请商远祖策命文王代商,周人进行了祭祀。随着受命之君文王的离世,周人的这场政治造势运动受到很大的冲击。"文武受命"和"武王受命"表述的出现,彰显了受命主体身份的转换,武王时期的祥瑞吉兆集中出现在观兵孟津这一军事行动的过程中。而金文中的"文武受命"则到了共王时期,这或许与周初分封时所形成的文王、武王、周公三支宗法势力在西周中期以后的分化有关。

  • 标签: 天命 政治造势 文王受命 文武受命
  • 简介:“初识”田汉1947年初夏,刘秀荣入读四维剧校。作为一名新生,她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唱校歌:每天6点起床后,在点卯出操前,全体集合唱校歌;早中晚一日三餐前,于饭堂餐桌边,大队长一声令下:“起立,唱校歌!”;在外演出时,开幕前先列队亮相,齐唱校歌。

  • 标签: 刘秀荣 田汉 校长 校歌 合唱
  • 简介:过去学界多认为傅的祖籍是傅岩(山西省平陆县),清华简《傅之命》“其惟邑,在北海之州”,可知北海之州与傅岩地理位置不同,北海之州是傅的封邑所在地(家乡),而傅岩不过是他的客居之地。按照传世文献的说法,傅擅长文治,向武丁朝夕规谏,慎于祭祀,重视教育。清华简《傅之命》记载傅说是征伐豕韦的主将,展现了他精于军事、战功显赫的一面。清华简《傅之命》所记武丁梦贤、君臣际遇及征伐豕韦等诸多内容,拓展了学界新知,为全面评价傅圣人形象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境界。

  • 标签: 清华简《傅说之命》 傅说 武丁 失仲
  • 简介:"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红楼梦》中的玉是一个比较矛盾悖谬同时又遭受不少误解的人物。本文立足于《红楼梦》原文本,以阮籍"大人先生"的形象作为对比材料探究玉被"误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对玉的"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红楼梦》原作者在前八十回中对玉的部分描写及判词呈现出的情感倾向晦涩不明并有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让读者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以往大多是从伦理角度解读评论玉,忽略了玉的美及其意义。笔者认为,重新审视玉的生命追求及其美有助于正确解读玉的形象。

  • 标签: 《红楼梦》 妙玉 误解
  • 简介:周代金文所见由"族氏名+长"或"族氏名+旁"构成的人名形式,其中的"长"和"旁"大概都是表示贵族身份的特定称谓,具有相应的继统意义和宗法内涵。"族氏名+长"不仅可以指家族内部具有家族长或宗子身份的贵族个体,在有关人称转化为氏名的情况下,"长"亦可视作大宗的代名词。至于以"族氏名+旁"为称者,应是指家族内部无继统权力的支子,其内涵相当于文献中的"侧室"或"余子",同"别子"具有相近的宗法意义。

  • 标签: 金文 人名称谓 宗法制度
  • 简介:学术界普遍认为,《字林》继承并发展了《文》,在字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分析《字林》的贡献,则必须对其具体的释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读。《文选》李善注引《字林》共138条,通过这138条引文,可以详细了解《字林》对《文》继承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字林》释义义的继承体现在继承《文》释字义的同时,对《文》的脱字有所补充,且加反切音注;《字林》补充《文》未释之字形。总之,《字林》对《文》的发展体现在对释义的发展、对释字词的增加、补《文》音注之不足、纠正《文》释义之失四个方面。

  • 标签: 《文选》 《字林》 《说文》 文字学史
  • 简介:华夏摩尼教向据《老子化胡经》之“化摩尼”而依托道教。时至明代,福建民间明教徒还在继续将此俚俗化,称老子寄形苏邻国禁苑石榴,王后食之受孕而诞摩尼。然本文所解读的霞浦钞本一篇汉文诗偈《下生赞》,却只言摩尼佛寄形石榴,不言老子所化;其所在科册则一反唐宋摩尼教攀附老子、依托道教之传统,不仅未提老子化摩尼,而且宁愿把古代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等的教主奉为主神,亦不延请老子入座,全科册未见太上老君身影,由是益证该科册不可能出自唐宋摩尼教徒之手。本文以宗教学的常识,解释科册包含夷教资料的原因,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证科册乃明末清初霞浦当地意在创立新宗的民间法师所造。

  • 标签: 霞浦钞本 《老子化胡经》 摩尼光佛 何乔远 苏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