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七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举办一场国际足球赛。那时观看比赛的票大多通过机关团体单位发放,工人体育场只有少量票出售,根本供不应求。于是体育场门前聚集一大群等侯退票的人.其中有一位花向头发的老者拿着钱口中念叨着:“哪位有多余的票没有?”大概是有人看到老者如此痴迷足球.受到感染的原故.不一会就有人卖给他一张票.老者拿到手中一看,票上的位置不好。于是把票放入衣袋,又拿出钱继续等票,终于天遂人愿,他等到了一张好票,老者心满意足,拿着票准备进场。忽然有几个人围了上米,向老者说:您把袋中的票卖给我吧!老者把那张位置不好的票拿出来说:给你们吧,我不要钱了。随后就进场去了:

  • 标签: 退票 王世襄 体育场 70年代 供不应求 足球赛
  • 简介:2014年6月19日,西班牙新国王费利佩六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议会大厦宣誓就职,正式接替其父胡安·卡洛斯一成为西班牙国王。老国王胡安·卡洛斯在宣布逊位时说,他期待西班牙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见到这新旧两代人政权交接的一幕,我不禁想起了36年前胡安·卡洛斯一偕王后第一次访华时的情景。

  • 标签: 西班牙 卡洛斯 国王 访华 政权交接 马德里
  • 简介:公元10纪前後印度存在着一些“汉寺”,这是以汉僧为主,体现中国佛教及其文化特色的寺院。它们和中亚丝绸之路上其他汉寺一起,构成了当时中国佛教向西流动的场景。如此宗教现象不仅在印度佛教史上,而且在世界佛教史上都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 标签: 汉寺 印度 唐末宋初
  • 简介:本文对蒙元时期多语种史料中与使用鸣镝习俗相关的记载作了爬梳整理,指出:除用于日常射猎嬉戏外,鸣镝在13—14纪蒙古人的社会生活中还承担着多种形式的职能。鸣镝不仅被用于惩戒犯有轻微过失的官民人等,也用来禳解月蚀灾异、划定地界和充当结盟交质的信物。蒙元时期的汉文文学作品中,尚保存着有关蒙古人使用呜镝狩猎的丰富多彩的记录。

  • 标签: 蒙古人 蒙元时期 交质 鲁布鲁克 耶律铸 柏朗嘉宾
  • 简介:2014年就要过去,这一年为纪念邓小平诞生11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邓小平文集》(1949~1974)和《邓小平传》,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文件新资料。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为适应现实的急需,过去较多侧重于改革开放,侧重于70年代末期以后的著作,新出的《邓小平文集》上中下三册,分别编入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上旬文稿106篇,1952年8月中旬至1958年9月文稿135篇,1959年1月至1974年11月文稿165篇,共406篇,跨时约25年。其中大部分为第一次发表。

  • 标签: 《邓小平文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 1949年 1959年 编辑出版
  • 简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中心敬老院是西宁地区唯一供养回族五保老人的敬老院。39岁的唐海原籍山东青岛。11岁来到父母工作的青海省大通县,从此扎根高原。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从2008年担任新庄镇中心敬老院院长工作以来,这位汉族院长带领藏、回各民族工作人员,悉心照顾敬老院里的回族五保老人,用心血浇灌出一朵耀眼的民族团结之花。

  • 标签: 敬老院 大通县 回族 院长 孝子
  • 简介:前言在中国,“南源永芳”是1980—1990年代最早向妇女宣扬“护肤”概念的外来牌子,当年永芳的广告词:“岁月不饶人,青春无价宝,但求常拥有,永芳F真珠膏”,深入人心。但是,要说“南源永芳”是外国品牌,倒不如说它是“回归”品牌。“南源永芳”的企业名称其实集合了“南源布庄”与其创办人广东大埔人姚永芳的本名。姚永芳24岁下南洋,在马来西亚创业成功。可是,终姚永芳一生,遇上中马外交处在冷战,中国本土也一再经历文革等政治波动,他在南洋经商成功以后一直无从公然回馈故国家园;这是他的第二个子弟将父亲本名结合着产品命名,告诉国人“我终于回来”的诚意保证。

  • 标签: 外国品牌 马来西亚 社会责任 家族伦理 信心 90年代
  • 简介:达米安刺杀案是18纪中期法国一起昙花一现的事件。尽管事件本身并未直接造成重大的政治后果,但却在公众舆论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且由于旧制度下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案件审判期间阴谋论甚嚣尘上。国王和耶稣会士是舆论抨击主要的对象,尤其是后者,被普遍认为是谋杀案背后的主使。1750年代初法国激烈的宗教和财税争论,是这种思想氛围生成的重要原由。

  • 标签: 达米安事件 舆论传播机制 政治论争
  • 简介:20纪三四十年代在反法西斯侵略与伊斯兰民族复兴运动蓬勃开展的时代环境下,由于新式教育进一步开展和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提携,回族青年知识分子群体逐渐成长起来,人员急剧增多、思想渐趋成熟、行动激进有方是其主要表征。

  • 标签: 回族知识分子 青年群体 成长
  • 简介:《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迭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醒狮周报》 国家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社会转型
  • 简介:进入21纪以来,美日两国加强了同盟关系,美日同盟的强化使得钓鱼岛问题日益复杂化,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有恃无恐,敢于铤而走险,日中军事对抗的风险性增加,给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也为美国插手中日争端提供了手段。

  • 标签: 美日同盟 钓鱼岛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今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的一份满文档案,阐明17纪中后期至18纪早期蒙古青海和硕特部领主属下的一位穆斯林商人的行商路线及其活动,同时揭示当时蒙古内部的形势及大清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尔帝国的相关情况,以此探讨当时的蒙古政权经营商业的特点及与欧亚大陆各大帝国之间的往来关系问题.

  • 标签: 17-18世纪 蒙古政权 满文档案 人的活动 领主 奥斯曼帝国
  • 简介:20纪初期,近代天津手工业中发生的学徒潜逃现象比较普遍。近代市场冲击下学徒制度的异变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其直接原因则大体可分为利益驱使和躲避风险两类。学徒的大量外逃,给天津手工业带来了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面对学徒潜逃,天津手工业界主动采取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传统的对学徒的制度性约束渐趋失效,而公权力对学徒潜逃及追责的态度却十分的谨慎。学徒潜逃折射出近代市场经济冲击下学徒制度在传统习惯与国家法律或权力夹缝之中的窘态。

  • 标签: 天津 手工业 学徒制度 学徒潜逃
  • 简介:1942年5月宋美龄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新中国的出现》一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在文中她陈述了对战后中国重建的政治诉求,集中反映了她对战后中国内政、外交的思考。宋美龄在战后内政、外交上的言行印证了文章的本质特征,即以维护蒋介石独裁、极权统治为目标,表现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 标签: 宋美龄 《新中国的出现》 政治诉求 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