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清人诗文集浩如烟海。但究竟有多少数量,哪些品种,过去并没有全面的盘点。近年随着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及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与前人《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配套)等三种大型书目文献的集中问世,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基本的解决。根据这几种书目文献的排比统计,现存清人诗文集大约有三、四万种,涉及作者一万余家。不过在此之外,目前还不大为人注意的清人诗文集仍然不在少数。笔者由于专业工作的关系,特别是在筹备《全清诗》编纂工程的过程中,就曾经接触到一些见清人诗文集,而为上述各种书目文献所未载。这些诗文集,主要都来自作者后裔或相关友人的热心馈赠。现在即择取其中若干种,将它他们介绍给读者与学术界,既可以对现有书目文献

  • 标签: 清人诗文 稀见清人 读稀见
  • 简介:<正>PartOne:IntroductionWithintheframeworkofanagreementbetweentheChinaTibetologyResearchCenter,Beijing,andtheAustrianAcademyofSciences,JunjieChuhadtheopportunitytostayattheCenterformorethanonemontheachyearsince2009

  • 标签: 达利 OPPORTUNITY FOLIO hereafter STRING edition
  • 简介: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诗的评注本是最多的。在宋代,已号称'千家注杜',虽是夸大之词,但亦足见注杜之盛,这是杜诗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清代是杜诗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也是集大成的时代,这时期杜诗评注本之多,更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迄于清末,见于著录的杜诗评注本,就有四百余种;流传至今的,也有二百多种,而其中清代的,就有一百四十多种。在这一百四十多种中,今已印行而又流行较广的,不过二十多种;其余一百多种,有的是杜诗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注本,有的是富有特色的注本,有的是极为罕见的,甚至是海内孤本。今特精选十种,撰为提要,略加绍介,以飨读者。一、陈之埙《杜工部七言律诗注》陈之埙,字伯吹,又字孟朴,号朴庵,海宁(今属浙江)人。诸生。清顺治、康熙时人。著有《朴庵诗集》、《杜律详注》等。

  • 标签: 书目提要 杜集书目 稀见杜集
  • 简介:<正>启封,又称开封,南开封,位于今开封县朱仙镇东南的古城村。长期以来,由于文献的匮乏使人们对故城的情况了解甚少,甚至学术界一些人将今开封与故城相混淆。近年来,笔者对故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做了初步的考古勘探试掘工作。本文就已取得的考古材料,参之文献记载,谨对启(开)故城的兴废略作探讨。

  • 标签: 郑氏 家族 郑庄公 朱仙镇 文献记载 北魏
  • 简介:江苏省淮阴市博物馆藏有一徐伯璞捐献的于右任手书家信。这通行书手札作于1937年11月16日早晨5时,共8页,每页30厘米×20厘米,计244字(含圈去的4字)。时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不久,日军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北平沦陷,天津失守。8月13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10月下旬,上海战事日益吃紧。日本飞机对南京频频轰炸,使得南京所受威胁愈趋严重。11月9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很快向南京逼近,国民政府已作西迁重庆准备。历史上有北齐颜之推在离乱之时撰《颜氏家训》,成为千古治家警策。于右任则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终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句)。他“终夜不寐”,起而为其儿望德写信。他语重

  • 标签: 于右任 民族复兴 《颜氏家训》 书法艺术 国民政府 标准草书
  • 简介:薄薄一本158页土纸的32开《通俗经济学讲话》,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却有着让人不容小觑的内涵——这是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年代,祖国狼烟四起、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之时,为一位被监禁于国民党反动派大牢的共产党员撰写,并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出版社在国统区的文化名城桂林所出版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通俗读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通俗读物 出版者 作者 国民党反动派 共产党员
  • 简介:1952年秋天,周恩来到上海视察,会见了他的童年挚友、当时在华东机关幼儿园当保育员的表姐龚志如。龚志如在向表弟叙说她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突然收住了话头,对坐在身旁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说:“可惜你们俩没有个孩子。”

  • 标签: 周恩来 机关幼儿园 保育员 邓颖超 孩子
  • 简介:亲爱的大姐、哥哥:……让我将从西安一直到迪化的情形向你们报道一番。我们在西安住了20多天,9月14日下午3时,便继续西去,四十几部崭新的苏联汽车,装载着我们300多位同志,大家都感到很兴奋,因为我们都想很快能够到达目的地。

  • 标签: 家书 新疆 目的地 西安
  • 简介: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年代更是早于戏剧、小说。在人类早期,文字还没有出现的阶段,文学创作与传播主要依赖于口头形式,而寓言作为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之一,主要也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和同时期的神话、民歌、笑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标签: 寓言 寓意 文体
  • 简介:宋代驳制度是在仿效唐代“故事”的基础上建立的,后来又被宋人奉为“祖宗之法”而加以尊崇.同唐代相比,宋代的驳制度在驳机构、方式、驳过程以及驳的限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北宋中期以后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较大的影响.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这些变化及其与政治运作的关系,分析了驳职能的发挥在北宋前期、中期以及唐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标签: 北宋 封驳制度 限制君权 政治运作
  • 简介:清代台湾每年例须陈报夏、秋粮食收成,秋收指稻作,夏收即春花和双季稻的早稻。春花是次要粮食,栽植普遍的番薯亦是。但政府规定春花须列入夏收报告,番薯则不必。番薯是馈贫之粮,植于园或畸零地。春花植于稻田,与稻形成轮作,被喻为接绝续乏之谷,可见其地位。以往研究清代台湾粮食者,次要粮食必议番薯,忽略春花。本文旨在阐明清代台湾春花的种植及其与主要粮食的关系,并检验清人视春花有平抑米价作用的认知是否合理。

  • 标签: 春花 二麦 收成分数 粮食供给 清代台湾
  • 简介:北魏前期实行五等爵制度。在五等爵中,王爵为最高等级的爵位。当时国家封授诸王,实行虚制,即受诸王并不领有食邑。可是,北魏国家对一些诸王的虚封地,仍可能实行改。这种做法,是与提高或降低诸王的地位相联系的。对于继承诸王爵位的始藩王虚封地的改,则是他们地位低于始封王的一种表现。

  • 标签: 北魏前期 诸王 虚封地 改封
  • 简介:“文革”前(聂绀弩写给我)的少量信件当然全部不存。自1979年秋,曾卓来沪说胡风尚在世(那时讹传胡风已死),并携带绀弩赠胡风诗抄件,我就想到从绀弩处打听胡风的消息,因不知其地址,为了保险,我发了同样的两信,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转聂绀弩,一由民革中央转周颖。信均收到。绀弩立即回信,告诉我胡风、梅志均在成都,胡风已被定为四川省政协委员,信中亦简述他自己的近况。此为第一。此信因贾植芳欲知胡风情况,交给了他,未取回,已丢失。

  • 标签: 聂绀弩 胡风 小说论 李俊民 徐家汇 藏书楼
  • 简介:1895年6月27日(农历五月初五),傅作义出生在山西省临猗县安昌村。作为先生河东故里的乡亲,我们收集了三领袖与先生的交往书信及一些史料,以缅怀先生的功绩。

  • 标签: 傅作义 毛泽东 临猗县 山西省 河东 史料
  • 简介:1919年11月16日,茅盾给郭虞裳写了一信:虞裳先生:今天接到先生的信。我那篇《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感想》,现在想去,简直是乱想。我那时有两个感想:一是根据滑德的话,以为女子解放原来是为社会进化,所以我杜撰的解放定义是不仅做到男女平权,社交公开,是要做成男女在社会上简直毫无二致,同为生产者,同为消费者。一是不取小家庭制,主张废家庭,因为小家庭制尚不能使女子都到社会上做个生产者。这两我以为

  • 标签: 存世最早 茅盾存世
  • 简介:胡世杰、尤赤、郭景惇致中共代表团的信(1928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诸同志:我们报告代表团同志们关于莫斯科中国同志中因小的误会而涉及到党发生了重大的误会之经过,这问题误会的本质,开始是十分简单的,因为党对这问题解决的同志,没有经过切实的考查。

  • 标签: 同乡会 中共代表团 中国共产党 江浙 同志 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