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人物,今人对其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多集中在他的愤怒、勇猛、任性、荣誉、友谊、刀枪不入、“阿喀琉斯之踵”和“早死的”上,把他看成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英雄,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然而,这些看法并非无懈可击。多数人认识的是被层层包装后的、而非荷马史诗中那个原始的阿喀琉斯。本文对阿喀琉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还原“荷马史诗的阿喀琉斯”。

  • 标签: 阿喀琉斯 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特洛伊 形象
  • 简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往往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演绎,就变成了具体而生动的传说,同时也成为很好的文学母题,“昭君出塞”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汉书》中寥寥不到百字的记载,到元代马致远四折一楔子的杂剧《汉宫秋》,再到现当代郭沫若、曹禺的剧本《王昭君》和高阳先生20多万字的历史小说《汉宫春晓》,昭君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文人的加工,渐渐由貌似简单的宫廷秘闻,演变成了妇孺皆知的传说和戏文。

  • 标签: 《王昭君》 艺术形象 嬗变 “昭君出塞” 《汉宫秋》 中国历史
  • 简介:2006年4月28日下午,我去医院看望沈西蒙,他已经驾鹤西去了。刹时间,我手里拎的西瓜和眼泪几乎同时落下。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他。沈西蒙,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一生从事文艺工作。'文革'后,他被调到总政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又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由他执笔参与创作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和电影《南征北战》。部

  • 标签: 创作战斗 戏曲舞台 战斗生活
  • 简介:李碧华的都市惊情小说塑造了许多重情重义却屡屡遭遇爱情悲剧的女性形象。她揭露了女性的爱情幻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并对女性极端而绝望的爱作了深入剖析。她讲述的爱情故事多半是不圆满而充满缺憾的。本文以其作品集《饺子》为例,通过从女性爱情体验、女性自主意识、女性悲剧命运的轮回三个方面,探究李碧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主义话语体现。

  • 标签: 李碧华小说 《饺子》 女性形象 爱情体验 自主意识 女性命运
  • 简介:凤凰作为一个古老的图腾,经历了龙凤文化的选择,凤最终作为一个女性的符号被大家所认可。洪湖凤舟文化的起源同凤形象的女性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凤形象的女性化的研究和洪湖凤舟文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都比较有限,且对于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凤的意象研究,对于凤形象的女性化的研究以及洪湖凤舟文化的研究都有待加强。

  • 标签: 女性化 凤舟 洪湖
  • 简介:苏联航空志愿队援华是抗战初期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是1929年7月中苏断交之后两国首次大规模的友好行为,而且是双方在面对共同的敌人,为维护国家安宁和世界和平的背景下,捐弃前嫌,超越政治之争,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所创造出的超过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隔阂的一段历史佳话;既是在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中国特殊政治区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各界认识苏联的特殊产物,也是苏联方面重塑苏联形象和认识特殊年代的中国形象的结果。

  • 标签: 苏联形象 抗日战争 苏联航空志愿队 中苏关系 “国统区”
  • 简介:2017年的法国大选,"国民阵线"的女性领导人玛丽娜·勒庞一度成为热门人物:她不仅创造了"国民阵线"历史上的神话,也引领了一股勒庞"风潮",令传统左右翼人士刮目相看。与此同时,透过女性政治家勒庞,我们发现"第二性"—女性在政坛上的形象也在当代发生了变化:女性参政地位逐步提升,女性参政比例逐年提高,女性首脑使人"眼前一亮",女性亲和力令人"耳目一新"。

  • 标签: 勒庞 法国大选 第二性 政坛形象
  • 简介:如果一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遭到一位以揭穿历史谎言、揭示历史真相相标榜的所谓学者的肆意贬损,那么不仅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有失公正,而且对于历史学界也是一种悲哀。在当代美国史学中,小勒鲁尼·班内特对亚伯拉罕·林肯的评判就是这种令人可悲之事。

  • 标签: 历史形象 林肯 鲁尼 历史人物 丰功伟绩 文明进步
  • 简介:对于历史村落来说,一味地强调保护,以遗产保护作为核心,容易忽视古镇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或者一味地加强商业的发展,而造成"原真"风貌的破坏,但大家都存在一种共识,即关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价值""文化情感价值"和"功用价值"。

  • 标签: 历史村落 视觉形象 原真性
  • 简介:从菲利普王之战到独立战争结束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人囚掳叙事。对于被印第安人掳获的殖民地人而言,这些叙事不仅是其建构印第安人作为"野蛮人"的"他者"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暗含了对自身角色与身份认同的理解。殖民地人运用清教、自由和权利话语,使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从"崇拜撒旦、堕落邪恶的异教徒"到"迷信愚昧、酗酒食人的野蛮人",从"好战残忍、热衷杀戮的嗜血恶魔"演变为象征"专制暴政、贪婪腐败的文化符号"。这种建构的复杂流变内含了野蛮与文明、宗教与世俗、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对立,激发了殖民地人的危机想象与自我审视。它不仅加速了殖民地人对印第安人身份的排斥,还深化了殖民地人对自身特质的认知,促进了其身份认同由殖民地人、英国人向美利坚人的过渡与转变。

  • 标签: 殖民地人 印第安人 囚掳叙事 “野蛮形象”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