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侗族民间偷惩盗习俗初探杨进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侗族民间对偷盗有独特的防范、惩治方法,历史上曾形成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本文试图从民俗学角程探讨侗族民间这一习俗。一、历史背景及民间组织侗族先民的原始社会相当漫长,大约在隋唐王宋初才先后出...

  • 标签: 侗族 民间自治 款组织 习俗 私有制 神判
  • 简介:清同治、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在国防部署上曾有过一次塞与海防之争.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认为东南沿海千里海防是国防重点,主张弃新疆,专注海防.塞派以左宗棠为首,主张塞、海防并重,强调新疆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坚决要求收复新疆.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国防前线的战略部署和国家有限的财力如何分配;争论的焦点则是收复新疆还是放弃新疆.这场争论是公开的、正常的,其主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见解有高低之别,但不是爱国与卖国之争,不应因此给李鸿章戴上卖国或投降主义的帽子.

  • 标签: 左宗棠 李鸿章 塞防 海防 新疆 爱国
  • 简介:从整个明代的边防形势来看,除却明中期兴起于东南沿海的倭患,便是困扰明王朝始终的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而后者是明廷最主要的威胁。明王朝建立以后,蒙古势力退至蒙古高原,但仍保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一直在组织力量,意图恢复。明初,为防御蒙古势力南下,明太祖朱元璋除确立“同守封疆”的御边方针外,

  • 标签: 边防 明代 宁夏 蒙古部落 东南沿海 蒙古高原
  • 简介:想当年,刘邓大军金戈铁马逐鹿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横渡长江、进军大西南,邓小平的英名可谓如雷贯耳,响彻中华大地.也就在那风云激荡、炮火硝烟的年代里,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兼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在一次会议报告中,点到了大别山区岳西的"杀人"事件,并引发了他反右"左"的思考.

  • 标签: 岳西事件 邓小平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原根据地
  • 简介:他充满理想地设计了自己的一生,然而恰是在意想不到的领域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人物春秋在百花盛放的唐代文坛上,传奇小说为特绝之作,其成就仅次于诗歌而可与散文比美。店代诗人中有'孤篇横绝,竞为大家'的作者,传奇小说家中类似情况

  • 标签: 蒋防 传奇小说 人物春秋 李逢吉 《霍小玉传》 韦处厚
  • 简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汉奸殷汝耕在日寇的支撑下,在通县拼凑了一个辖有22县的伪“冀东共自治政府”。它虽然在历史上是短暂的一瞬,却给冀东地区留下了一块深深的伤疤。

  • 标签: 冀东地区 政府 自治 通县 日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简介:在兩宋之際的變動中,由於軍隊構成及都城佈局的變化,南宋政權逐漸形成了不完全等同於北宋的中央宿衛體系。南宋初年,中央宿衛武力往往隨中央主力軍的編制調整而變化。建炎、紹興之交,中央宿衛體系的建設亦在進行之中。在繼承建炎年間皇城司與行宫禁衛所職能的基礎上,新組建的行在皇城司少有北宋皇城司伺察的職能,而兼有皇宫扈衛與制衡"禁旅"之職。紹興五年底,殿前司的重建速度加快,新成立的殿前司中軍逐漸成爲負責皇宫周圍宿衛的中堅力量。在不斷"巡幸"中,高宗逐步確定了臨安的行宫地位,除殿門、宫門外,着力加强了禁衛區的宿衛。殿前司中軍、皇城司親從親事官分工佈,三衙管軍夜間巡邏,三者共同負責以皇宫爲核心的宿衛任務。

  • 标签: 南宋 中央宿衛體系 殿前司中軍 皇城司 三重宿衛
  • 简介:在宋明理学影响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管由原来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社会基层组织发生了变化,由宗祠自发的救济扶贫行为变成了主要为有组织、规模的,有政府介入的社仓等救济组织;乡村治安,保甲制逐渐代替了个人防范行为;石牌法、“款约”、“埋岩”等习惯法也终究被充满理学道德理想主义的乡约所替代。

  • 标签: 社仓 保甲 乡约
  • 简介:本文以清初双林镇上王式京案为切人点,分析双林镇在发展过程中土著与移民、绅士与民众关系的变华,借以展现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矛盾的积累、演变、爆发及其解决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阶级分化的形式及其意义。

  • 标签: 时代 权谋 城市化 双林镇
  • 简介:军纪问题事关一支军队的成败,而蒋介石历来重视军纪,但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剿赤军"军纪仍差且剿共失败。究其原因何在?文章检视了川西北土司头人苏永和、王生秀等对国民党中央军军纪问题的状档案及蒋介石的处置电报,指出蒋介石治军虽"严以军纪",但重"人治"轻"法治",过分信任部下嫡系将领,轻信涉事者主官的"调查"结论,不严格走司法程序,有法必依,故不仅让原本对国民党军及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川西北土司头人大失所望且使军纪问题成为国民党"剿赤军"最终败绩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蒋介石治军 川西北土司头人 控状档案 军纪问题
  • 简介:疫病是一种发病急骤、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且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形成多是气候反常和各种人为因素所致。宋代约发生了二百二十次传染性较强的疫病,其种类有伤寒病、时行温疫、痢疾、痘疮病、大风癞疾、瘴疫、腮腺炎、牛疫、马疫等,通称为疫病。宋代时已认识到伤寒病、疫病、瘴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疫病应对体系。

  • 标签: 政府应对 疫病 宋代 态度 传染性 流行特征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发现与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因为青铜器对于我们进行考古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青铜文物有许多都已经被腐蚀了,这严重影响了文物的价值。其中青铜病是青铜文物腐蚀的主要原因,如何去除青铜病、有效地保护文物,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本文将为我们详细解读青铜文物的腐蚀与保护措施

  • 标签: 青铜文物 腐蚀 保护措施
  • 简介: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分子,因其丧失理智,故不免有时损毁器物、杀伤人命.为了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清政府采取了所谓的"报官锁锢制".按照这一措施,在精神病人患病后,其家属要报明地方官,令其亲属严密看管.起初,清政府对精神病人犯罪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杀死人命也不加追究,但在乾隆时期,其对精神病犯人的政策变得越来越严厉.最后不仅杀死多命之疯犯要被判处死刑,就是因疯捏写"逆词"之犯也要被判处死刑.

  • 标签: 清政府 精神病人 管制
  • 简介:通过对鹿邑太清宫三碑的现存状况及其病害成因的调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措施及保护理念。

  • 标签: 碑刻 现状 原地保护 加固
  • 简介:西藏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受两大板块运动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受史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西藏地震灾害的研究相当薄弱,尤其对宋代西藏地震灾害及其应对的研究,则几乎为空白。该文利用现存的藏文史料,以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宋代西藏地震的时间、位置、强度、次数、构造体系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西藏地方政府和寺院对震灾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西藏 地震 震灾 应对
  • 简介:本文以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回族"小经"文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经"的产生、发展、使用现状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逐步分析"小经"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并归纳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而在剖析其存在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小经"文字保护的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文中强调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进一步阐释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经”文字 保护 传承
  • 简介:<正>胡林翼,于咸丰五年三月至咸丰十一年八月任湖北巡抚,这七年,正是太平天国和清王朝在长江中游的战事最为激烈的时期。胡林翼采取种种措施,把湖北经营成为清方在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并竭湖北之力,和曾国藩通力合作,指挥湘、楚军攻陷太平天国在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武汉、九江、安庆,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巨魁。本文仅就胡林翼经营湖北的军事措施及其影响作粗浅的探讨,请大家教正。

  • 标签: 胡林翼 曾国藩集团 长江中游 湖北 湘军水师 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