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人民币收藏可以分为券种收藏和冠字号收藏两种形式。券种收藏就是收藏每一套人民币发行的券别,冠字号收藏就是收藏每一套人民币各券种的冠字序号。

  • 标签: 人民币收藏 字号 人民币发行
  • 简介:庄上大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全国首批传统村落福建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建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竣工,是福建目前发现最大的方形土楼。庄上大楼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福建土楼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

  • 标签: 福建土楼 历史文化 建筑艺术
  • 简介:本文对学界关于古代中国和美洲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检视,归纳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古代中国和美洲间交流的问题是世界性课题,必须以考古学为核心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唯有立足科学可靠的硬证据,才有助于厘清历史的真相。

  • 标签: 古代中国与美洲 文化交流 研究检视 硬证据
  • 简介:2014年6-7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境内詹和硕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匈奴时期半地穴式房址、灰坑,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骨器、漆木器、丝织品等。这批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蒙古国中部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蒙古国 詹和硕遗址 匈奴聚落 鲜卑柔然墓葬 突厥回鹘墓葬 契丹墓葬
  • 简介:丘濬,明代琼州府琼山县人。历任翰林院编修、侍学讲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明孝宗朱佑樘御赐丘濬"理学名臣"的荣衔桂冠。其卒后,被追封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濬墓修建于明弘治八年,位于海口市的西南部(今海秀镇水头村),坐落在一处较平缓的坡地上,北面不远处有海瑞墓,东约5公里为明琼州府旧址—府城。该墓坐南朝北,今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北面紧邻一水塘,俗称丘公塘。"文革"中该墓遭到严重破坏,1986-1989年间重修。此次丘濬墓园的考古发掘是为了进行文物保护管理和制定修复保护工程设计规划,发掘出土了花纹砖、地砖、滴水、板瓦、青石条等明清时期修建和修缮该墓的文物,基本明确了墓冢前神道的建筑布局情况,发现了拜亭等相关建筑遗迹,为丘濬墓园的文物维修保护提供了实物依据。

  • 标签: 明代 丘濬墓园 考古发掘 享堂遗迹
  • 简介:我国博物馆在近现代时期,收藏与展示的艺术品沿袭传统,注重历史价值。通过古代艺术品表达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发挥博物馆艺术藏品的社会教育功能。回顾这些历史片段,有助于理解我国博物馆藏品与艺术品观念的发展,及其所蕴含的物质文化遗产思想。

  • 标签: 中国博物馆 古代艺术品 艺术博物馆 美术馆
  • 简介:荥阳小胡村晚商墓地应为晚商"舌"族家族墓地,小胡村M22、M28是晚商"舌"族中小贵族墓葬,年代应在殷墟二期晚段。两墓所出"舌"铭铜器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舌"族铜器。从两座墓葬随葬青铜器的差异看,两座墓主生前在军队中应分属不同兵种。1933年安阳薛家庄出土"舌"铭铜器的殷墓墓主应属小胡村"舌"族一员,身份应为"舌"族高级贵族或族长。小胡村晚商墓葬随葬青铜器、玉器,罕见陶器以及普遍铺放朱砂的葬俗,与同时期殷墟及郑洛地区都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小胡村商墓 舌族 青铜器 朱砂葬
  • 简介: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基础设施之一。本文以福建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为加强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提供借鉴。

  • 标签: 青少年 博物馆 教育需求
  • 简介:历年来,我国博物馆观众群体中,学龄前儿童观众较缺失,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甘肃博物馆近期开展了一系列亲子快乐营活动,受到小朋友们和家长的喜爱,吸引了大批学龄前儿童参加,社会反响热烈,这是甘肃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在活动实践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问题的思考,总结出来与同行分享交流,继续探索,希望把今后的工作做的更好。

  • 标签: 博物馆 亲子活动 价值优势 问题思考
  • 简介:非洲面具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为企望获得助佑、慰藉心灵、祈求福祉、彰显等级进行的再创作和再建构,其寓意取自生灵世界万象,源于传统宗教信仰,并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望。丰富的动物形象及其文化涵义折射出非洲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追求等等,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现实与虚幻的相互沟通和彼此交融。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面具为例,试析在多变的外在形式特征的审美观照下,各类动物形象所蕴涵的非洲传统文化语义及其艺术表现特质。

  • 标签: 非洲 面具 艺术
  • 简介:2015年11月8日,由尼泊尔艺术委员会、益阳市人民府、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一脉情深·赵溅球尼泊尔写生中国画展”开幕。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林凡,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尼泊尔艺术委员会副主席萨哈·拉纳,尼泊尔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参赞、代理大使比诺德·阿查亚,我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古建东等出席开幕式。

  • 标签: 中国画展 尼泊尔 写生 益阳市人民政府 中国大使馆 浙江师范大学
  • 简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哥伦比亚共和国建交35周年,2015年11月20日,由中国文化部和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馆联合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的"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 标签: 博特 费尔南多 中国大使馆 玛利亚娜 驻华大使 中国文化部
  • 简介: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以当前社会文化发展方针为指针,结合湖北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对博物馆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创新的现状进描述、对创新方法与实践路径进行梳理。

  • 标签: 博物馆 传统文化创新 实践
  • 简介:本文对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铜矛进行类型划分,并将其与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进行类比分析,认为这类器物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人群在与更北的塞伊玛一图尔宾诺现象人群接触交流的结果,但并非异域器物的直接输入,而是制作技术的传入,即为齐家文化人群"仿制"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的产物。淅川下王岗遗址H181中新近出土者,应系从齐家文化的分布地域甘青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因素在二里头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存。

  • 标签: 夹叶阔叶铜矛 甘青地区 仿制 传播路线
  • 简介:2014年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和日门塔拉遗址发掘了一座小型竖穴土坑墓葬,出土了陶器、金箔头饰、弓形铜项饰、铜化妆具、皮革袋、丝织物、铁带銙、铁镞以及羊骨殉牲。据推测,该墓葬属蒙古高原柔然时期,在蒙古国境内尚属首次发现。

  • 标签: 蒙古国 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 柔然时期墓葬
  • 简介:一、引言“窑洞”,顾名思义,是根据近现代土窑洞的称谓而来,从广义上来讲,属于穴居建筑的一种,又称“横穴居”。最早的窑洞式建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利用生土的直立性特征挖掘的可供人类居住、活动的相对封闭空间。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窑洞式建筑 结构演变
  • 简介:2009年,由俄罗斯和蒙古国考古学家组成的'中央亚细亚'联合科考队在领队A.A.科瓦列夫和D.额尔敦巴特尔的带领下,对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瑙木冈苏木的巴彦布拉格(Bayanbulag)西汉要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围绕遗址的三个地点展开:1号发掘地点,发现有大量中国古代士兵的遗骸;2号发掘地点,对墙体及土窑洞进行

  • 标签: 蒙古 巴彦布拉格 汉代 城址 封泥 汉武帝
  • 简介:迄今中国境内至少发现有13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依据骹与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A、B两型,与典型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同类矛在形制特征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推测年代上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末期阶段,绝对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1600年之间。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铜矛经天山北麓三大河流通道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新疆,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晋陕高原包括鄂尔多斯地区,东南经关中以至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中国境内发现的此类铜矛显然已不具有武器的功用,很可能属于仪礼用品。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及社会对于传入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的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并把这类青铜容器加入了"礼制"的内涵,成就了辉煌的夏商周三代青铜礼乐文明。

  • 标签: 塞伊玛—图尔宾诺 青铜矛 文化传播
  • 简介:由内蒙古博物院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地区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2Et至16日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蒙古、俄罗斯、日本、德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韩国、奥地利等十余个国家17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宴。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内蒙古自治区 西伯利亚地区 中国北方 呼和浩特 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