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赫兹波凭借其穿透性、非电离性、飞秒时间分辨等特性,非常适合应用于历史文物的无损、原地探测。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赫兹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赫兹光谱分析和赫兹成像技术在文物物质分析、内部结构探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其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赫兹技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文化遗产 无损探测 太赫兹光谱 太赫兹成像
  • 简介:赫兹(Terahertz)波指频率在0.1~10THz(1THz=10^12Hz),波长30μm~3ram范围的电磁波。赫兹波段电磁波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对陶瓷、塑料等很多介电、非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辐射能量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日本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ICT)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已建立开放的赫兹光谱数据库(http://thzdb.org)。赫兹成像技术作为新兴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

  • 标签: 技术应用 成像技术 文物艺术品 赫兹 检测 化学研究所
  • 简介:<正>蓬山,位于四川省营山县蓬乡境内,距县城百里许。山上现存历代石刻题记62幅。其中唐代石刻8幅,宋代35幅,元代2幅,明代7幅,清代8幅,民国石刻2幅。石刻主要分布在蓬山透明岩(图一)四周岩壁上,面积约两百平方米。内容有造像碑记,佛教经典,诗词游记等。书法有行、草、隶、楷四体。是川北地区较集中的石刻群之一。蓬山石刻题记的内容蓬山的石刻题记始于唐,盛于宋,末于民国。这些石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蓬山的自然风光,地望地貌,历史传说,佛教

  • 标签: 摩崖石刻 石刻题记 安禄山 古诗 造像碑 营山县
  • 简介:山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后毁于金、元时期战火。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更名为"山寺"。后因当地人求雨有应,便冠以"龙泉"雅号。这里殿阁楼台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参差其间,自成格局。有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厢房、唐碑、大雄宝殿、佛祖阁等。该寺由于观音阁内精美悬塑和山地宫、五重棺椁的发现而驰名中外。本文着重从二方面梳理山龙泉寺的保存遗迹和地宫棺椁的发现情况。

  • 标签: 太山龙泉寺 历史渊源 建筑 古柏 唐碑 地宫
  • 简介: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硅于天兴元年(398年)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随着拓跋鲜卑统一北部中国的步伐和政权的日益稳固,逐步建起了适应皇帝办公、生活的皇家宫殿,到武帝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宫殿群;北魏平城也建设成为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都市,

  • 标签: 太武帝 平城 少数民族政权 拓跋鲜卑 皇家宫殿 南北朝时期
  • 简介:敦煌文书中出现的“国”称号,是研究曹氏归义军联姻问题的重要线索。也涉及雷氏归义军时期的若干重要问题。S.663、S.5957文书中的“国”夫人索氏,反映出曹氏归义军初期与甘州回鹘之间的复杂关系。BD09015V、S.4537、P.2855、S.1398V几篇文书中的“国”夫人是曾元忠的夫人翟氏,在其子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称太保时期(976—980),敦煌文书中开始称翟氏夫人为“国”夫人。980年,宋朝敕封翟氏夫人为“秦国太夫人”,但是翟氏夫人在敦煌文书中使用的是“国凉国夫人”称号。S.4306文书中的“国太公主”是曹元忠的于阗公主夫人,“国太公主”的使用是在曹延禄任归义军节度使时期。

  • 标签: 敦煌 国太 公主 曹氏归义军
  • 简介:太原东堡出土的陶器和石器郭淑英山西省博物馆1953年太原东堡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当时由太原市文管会收集,之后,这批文物移交给山西省博物馆收藏。1962年高礼双同志将东堡发现的部分陶器和骨器在《考古》第9期上作过简单介绍。19...

  • 标签: 山西省博物馆 文管会 灰陶 鼓腹 东下冯 出土器物
  • 简介:王陵是一座大型阶坛积石石室墓。坐落在禹山南麓一座小丘上,其南侧百米有集安至青石的公路和集安至朝鲜满浦市的铁路各一条,墓北为乡路,西侧陡坎下是一条沟谷,谷中有一条俗名马莲河的小溪向南注入鸭绿江。墓葬东北360米公路边上有一座和王陵密切相关的好王碑。

  • 标签: 王陵 再探讨 高句丽 石板 好太王碑 石室墓
  • 简介:<正>丘二号汉画像石墓,位于永城县西北23公里丘中学(老君堂旧址)院内。该墓与一号墓南北并列,早年被盗。1987年9月,商丘地区文化局组织永城县文管会和商丘博物馆文物干部,联合调查丘汉画像石墓保存情况后,对M2进行了清理发掘。现将丘二号汉画像石墓清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纯石结构,坐东向西,墓室距地表4.17米。由墓门、前室、中室、南侧室和后

  • 标签: 汉画像石 商丘地区 博物馆文物 墓葬形制 石结构 文化局
  • 简介:王碑是一块有关东北民族史的重要石刻,其“乙未岁镌文”共七十四字,大部分文字已释读,但是对少数几字还有岐见。本文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确认了“叵富山”、“e平”不是“襄平”而是“西安平”;“东来”三城地在辽东而非襄平在左近;碑文中的“碑丽”当为“小水貊”;好王计碑丽之后,还进行了在辽东的征计,并取得胜利等观点。

  • 标签: 好太王碑 "乙未岁镌文" 考证 碑文识读 碑文辩释 东北民族史
  • 简介:<正>丘汉画像石墓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的丘中学院内(图一)。1978年群众在此取土时发现,共两座,南北并列,相距1.5米。县文管会于1979年4月下旬清理了北边的一座,暂编为丘一号墓。当时,该墓右中室顶部盖石已揭开,墓室内积满泥水、碎石等杂物。左中室北壁有盗洞一个。现将清理结果简报如下:

  • 标签: 汉画像石 画像石墓 腹径 前室 底径 布纹
  • 简介:夔为殷契考———兼说少昊、昊曹定云殷墟卜辞中有“夔”字,其形体作。关于此字,以往学者有过多种隶释:史学大师王国维初释为“”①,后又改释为“夔”②;陈梦家先生隶作“”或“”③;徐中舒先生释作“”④;近年又有学者释为“夏”⑤。以该字形体而论,...

  • 标签: 少昊 殷墟卜辞 太昊 殷契粹编 郭沫若 帝喾
  • 简介:1987年8月,扶余县博物馆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一锡钵(后征集回馆)。此锡钵口径11.5厘米,腹径12.5厘米,底径7.2厘米,通高8厘米。敛口、鼓腹、平底。钵身是用0.1厘米厚的锡片锻造而成,口沿内又加装一圈锡片,使口沿圆润变厚。钵底是后镶装上去的,接口打磨光滑。

  • 标签: 太清宫 奉天 废品收购站 博物馆 扶余县
  • 简介:一、引言人类在地球生物中是一个特殊的类群,其特殊性就在于他能制造和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特殊的生存方式.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发掘与研究,探讨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方式、所占有的食物和生活资源的种类及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其活动区域的大小及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①.而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古人类的适应生存方式大不相同,因此东、西方于更新世时代在文化和人类适应生存方式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别,对这种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之间、区域文化传统的成因和传统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 标签: 旧石器时代 东西方文化 碰撞与融合 内蒙古 生存方式 古人类
  • 简介:论文集中对长白山名称来源,与东北诸民族关系——以及与檀君神话中的伯山——妙香山作了历史的考察,深入证明长白山及其区域文化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华民族所有,朝鲜半岛的民族从来就与长白山无有关涉。半岛上的伯山一妙香山是产生檀君神话的地方,与长白山无关。文章还就疆域的界定,民族的归属以及文化圈诸问题作了历史的考察。

  • 标签: 长白山 太伯山 名称来源 妙香山 民族文化 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