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代际传播内含于人际传播之中,是指具有代际关系相邻两代或几代人之间传播,而父母与未成年子女间代际互动,则是博物馆场景中"主要代言人"。本文通过访谈和观察方式走进博物馆,从博物馆参观者个体特征入手,进而探索观者走进博物馆需要和诉求,以传播学视角探究博物馆场景中出现代际传播障碍原因,分析更高效完成代际传播措施。

  • 标签: 代际互动 博物馆 传播
  • 简介:博物馆碑帖数字资源采集和管理平台开发,有助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升碑帖文物管理效率,加强对碑帖科学研究。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碑帖数字采集(二期)及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为例,对其数字采集和管理方式进行说明,并探索馆藏碑帖资源数字之路。

  • 标签: 碑帖 数字化 数据管理平台
  • 简介:敦煌壁画,包含着诸多建筑信息要素,具有丰富史料价值,是建筑学研究重要素材之一。本文聚焦壁画中建筑,基于前辈研究成果梳理与分析,提出数字再现与重构研究新方法。通过信息解码与数字建构关联分析,运用数字集成技术,融多维建筑信息于图形图像重组处理,实现敦煌壁画建筑数字再生。探索数字再现与重构技术方法、实现途径及应用价值,拓展新语境下壁画建筑保护传承方法与范式

  • 标签: 敦煌壁画 壁画建筑 数字技术 再现与重构
  • 简介: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快速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形式也开始走向个性及数字,兼具学习与服务功能。由于文物是博物馆展览陈列重点,应拉近其同公众距离,突出其情感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从而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与知识相互予以完美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融合知识策略,以提升展览效果,让博物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博物馆陈列展览 通俗 知识化 融合
  • 简介:胶矾水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常用材料,但同时也是导致纸张酸化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改性胶原蛋白用于书画粉颜料加固适用性,以鱼胶、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等为原料,考察了固色剂对宣纸及着色颜料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固色剂处理后,固色剂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明显改善了纸张力学性能,并且固色剂对颜料老化起到一定延缓作用。本研究将对书画装裱中传统工艺科学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书画 固色 高分子材料
  • 简介: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料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料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分析表明,石料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研究提出了新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专业模式提供依据。

  • 标签: 夹砂陶器 掺合料 拉曼光谱
  • 简介:许多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效果,以一批无法复原出土饱水木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材种、含水率、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后,使用一台风冷电冰箱在-18℃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风冷干燥脱水处理,记录脱水时间和脱水效果,并分析了该方法传质传热特点,证明了风冷干燥法用于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干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对文物干预小、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标签: 饱水木质文物 含水率 化学成分 风冷干燥
  • 简介:文博图书馆是依附于文博单位专业图书馆,其馆藏资源专业而系统,有些资料珍贵而独有,但收藏地点较为分散,不便于研究者和社会大众利用,文博图书馆文献资料数字与共享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构建文博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 标签: 文博图书馆 文献资料数字化 资源共享
  • 简介:卷轴是书画艺术一种独特展示与收藏形式,卷轴书画画芯表面的折痕不仅影响展陈效果,而且降低了书画文物保存寿命。为此,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卷轴书画折痕微观结构,探讨了折痕产生机理,并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小直径收卷是书画产生折痕重要原因之一;收卷直径越小,书画出现折痕现象越明显。通过在地杆处加轴管以增大收卷直径,能够有效减少折痕和断裂产生。该方法保持了中国传统卷轴书画装裱形式,维持了书画原貌,并能够有效保存书画展示传统韵味。研究结果为探讨书画折痕产生机理和防治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卷轴书画 折痕 轴管 收卷
  • 简介:为揭示五代天青瓷釉呈色机理以及胎体透光机理,本研究以五代耀州窑天青瓷为主要对象,分别采用EDXRF、XRD、XPS和SEM/EDS等测试方法,分析了化学组成、物相、着色元素化学状态及微观结构对瓷釉呈色及瓷胎透光性影响。结果表明,天青瓷釉为复合呈色方式,釉中Fe2O3产生化学着色作用和釉层中物理结构(残余晶体和分相液滴)对入射光散射作用产生结构色,或加深或淡化了呈色,且对釉面的色饱和度和乳浊度也有一定影响。天青瓷胎透光性主要与着色氧化物对入射光吸收以及晶界、气泡对入射光散射有关。低含量Fe2O3和铁钛固溶体,大大减少了其对入射光吸收。同时,较少晶界也减弱了对入射光散射。因此,天青瓷透光性良好。

  • 标签: 耀州窑 天青瓷 呈色机理 透光机理 五代
  • 简介:纸张老化程度一直是纸质文物保护中重要研究方面,以往多采用目测法和经验来推断纸张老化程度。纸张物理强度、聚合度等能表征老化状态理化性能测试由于需要大量样品而无法用于文物检测。近年来随着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近红外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技术发展,作为一种原位、无损、微区分析方法,拉曼光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纸质文物相关分析研究中,为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拉曼光谱在纸张老化、碳黑颜料以及其他颜料上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随着拉曼光谱应用不断深入,以及与其他分析技术、化学计量学等结合,未来将在纸质文物研究中发挥更多作用。

  • 标签: 拉曼光谱 纸质文物 老化 碳黑颜料
  • 简介:近年来,观众研究日益受到博物馆学界重视。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博物馆观众研究在方法使用上还存在较大不足。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了定量及定性两类研究方法在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应用现状。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为主定量方法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定性方法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且研究方法使用缺乏统一体系和科学标准。为提高观众研究科学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应提高对观众研究方法重视程度,加强方法使用针对性和严谨性,实现定量和定性方法有效整合,构建科学完备方法体系。

  • 标签: 博物馆 观众研究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 简介: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层中“河姆渡五叶纹陶块”自资料公布以来,引起了不少学者兴趣,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五叶纹”和五叶纹之下“长方形扁框”上.时至今日,笔者虽然对这块陶块真正用途仍不能做出合理解释,认为有必要对一些学者所提出有关五叶纹陶块用途以及整个陶块上所刻图案寓意说法进行再探讨和研究.

  • 标签: 河姆渡 五叶纹 陶块
  • 简介:云南西山龙门天子庙遗址是发掘于滇池西岸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遗存。这批动物骨骼遗存总数五千余件,包括哺乳动物类、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类骨骼,并可细分为二十余个种属。本文将利用天子庙遗址中所出土动物骨骼,通过对动物个体及种群统计和分析,以推测当时遗址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对遗存中动物骨骼研究,可以对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生活图案提供重要资料.

  • 标签: 动物骨骼 生态环境 生业模式
  • 简介:中国大约公元前14世纪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块炼铁制品。大约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生铁冶金技术。战国秦汉之后,中华文化圈内大规模使用生铁制品,创新发展了多种生铁制钢工艺,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技术动力。广西地区至迟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生铁制品,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出现生铁,自炼遗址。这些生铁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到太平山镇约3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规模最大高锰渣生铁冶炼遗址群。揭示广西玉林地区古代生铁冶炼技术面貌,将为探讨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在岭南地区传播时空框架。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多样性发展,及其对历史文化影响、遗址保护提供新科学依据。

  • 标签: 冶金史 岭南地区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
  • 简介:华西系玉器是邓淑苹先生首先提出来、以齐家文化、石峁集团、陶寺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芮城清凉寺墓地①玉器为主体玉器.除为数不多玉琮和玉管之外,以片状玉器为主,素面为主,生肖形玉器几乎都是舶来品,数量很少②。

  • 标签: 陶寺文化 玉器 礼器 玉石 齐家文化 清凉寺
  • 简介:目前,艺术品鉴定需要引入更多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尤其是无损检测方法。高光谱成像技术(Hyperspectralimaging,HSI)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将传统图像及光谱技术相结合,不易受检测对象和环境限制,能实现高效、无损检测。对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到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其中关键性步骤。

  • 标签: 成像技术 艺术品 光谱 鉴定 20世纪80年代 无损检测
  • 简介:宁明花山岩画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在崖壁上古老历史画卷,是当时人们进行宗教活动遗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经过2000多年历史变迁,在地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宁明花山岩画产生了诸如岩体开裂、钟乳石覆盖、剥落、褪色等一系列病害,造成部分岩画图像残缺模糊、漫患不清,严重影响到画面的完整性,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主要参考字画修复中"全色"和"接笔"两种方法,从艺术学角度对受病害侵蚀残损岩画图像展开"全图",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岩画图像原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骆越先民作画意图、研究画面信息、分析岩画图像组合方式意义重大,为日后岩画复原工作提供基本分析评估资料,也为类似岩画图像辨识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宁明花山岩画 病害图像 全图 数据统计
  • 简介:首都博物馆保管部契约库内藏有契约文书共计2万余件(套),库房采用先进恒湿不恒温智能空调系统,对不同质地文物进行妥善保管。近年来,在馆领导重视下,首都博物馆组织人力、物力对这批珍贵纸本文献进行了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 标签: 首都博物馆 纸本文献 文献保管 文献研究与应用
  • 简介: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三年(545年),历经北齐、隋、唐及五代时期,现存窟龛25个.天龙山隋代石窟,即天龙山第8窟,位于东峰陡峭南坡山腰间,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是天龙山众多造像中唯一具有中心塔柱石窟.本文试图针对天龙山第8窟地质分析、病害产生原因进行研究,探索突破石窟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逐步解决第8窟渗漏、风化、崩塌等病害问题,制定相应保护、修复方案,使天龙山石窟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得到科学保护.

  • 标签: 天龙山 石窟 第8窟 渗漏 风化 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