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清道人·上篇·作者菊南山标题字董欣宾引言胡小石、张大千的老师清道人(李瑞清)是“首辟两江文化”之功臣。他是教育家、书画家、鉴赏家;又是情痴、孝子、末代孤忠之臣,一生充满传奇性。在南京,他有不可抹煞的功绩,他不但把当时江南最有规模、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

  • 标签: 李瑞清 师范学堂 美术教育 高等师范 太夫人 图画手工
  • 简介:因为教授民间文学的关系,我重点关注了四大民间传说在山东流传的情况,前几年曾作过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调查和微山梁祝传说调查,也写过几篇小文章。这次我到淄镇去了四天,调查了九个村,了解到淄这一带孟姜女传说流传的口头文本极富特色。

  • 标签: 民间传说 孟姜女 民间文学 梁祝传说 牛郎织女 流传
  • 简介:<正>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无论是在它奠基时期,抑或是正宗创宗的时候,还是在它的衰而复振阶段,都有朝鲜半岛僧人前来习法问道,不少僧人还归故国,推动本土教宗的发展,这些入学僧是:发正、玄光、波若、缘光、朗智、法融、理应、纯英、道育、义通、谛观、义天,此外还有登州赤山法华院诸僧等。除法华院诸僧外,归与未归者各半。而且大多与天台山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活动是天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天台宗 《大正藏》 《佛祖统纪》 金光明经 天台山 朝鲜半岛
  • 简介:一托名"西周生"所著的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它是由作者根据社会现实生活创作完成的社会世情小说.作者借助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意在如实反映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明末清初的浮世绘,也是那一时代的鸟瞰图和百科全书.纵观全书,它囊括民俗学、经济学、宗教学、语言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仅就民俗学而言,它就涉及到民间谚语、神话故事、民间信仰、岁时节日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明末清初社会风气的重要参考文献.正如胡适所说:"我可以预言,将来研究17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本书."①可惜的是,目前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不够深入,有限的研究也往往偏重于对它的文学性的挖掘,而从民俗学层面开展的研讨并不充分.鉴于此,笔者试图结合探讨属于民俗学重要内容之一的民间香社.

  • 标签: 传泰山 泰山香 醒世姻缘传
  • 简介:有学者统计过,上海地区仅大年初一的习俗就多达27项。如果把它们按现行民俗志的书写方式记录下来.就成为27项同等重要、同等频率分布在上海地区的年节习俗。事实上.永远不可能有哪一个人,甚至哪一个县哪一个区需要全部执行这27项习俗。也就是说.27这个数字所代表的诸民俗事象之间.根本就没有并列关系。我们将不同房屋上拆来的27块不同功能的建筑碎片排列在一起.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以为它们是建筑同一栋房子的27种要素。

  • 标签: 《红山峪村民俗志》 年节习俗 上海地区 书写方式 频率分布 并列关系
  • 简介:地处太平洋西侧和亚洲东部的东海,西面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大陆,北、东北面是朝鲜半岛和日本,东面是琉球群岛,南面是台湾岛。环东海地区在历史上是经贸和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的一个区域,可与环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媲美。进人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韩三国学者分别(或联合)对环东海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吴越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近代化起步较早的一个地区,

  • 标签: 吴越文化 经济文化交流 东海地区 中国 地中海地区 古代文明
  • 简介:《佛教南之路》在中国和日本出版胡博综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教授所著《佛教南之路》最近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和日本雄浑社分别于中日两国出版。佛教造像于何时,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初传中国的“汉化”进程及面貌如何?这是近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课题。由...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和日本 中国南方 佛教文化 佛教遗物 犍陀罗
  • 简介:明朝时,在福建泉州洛江区有桥南、杏宅、乌屿、浔美、庄任、珀头、西福、城东、后路、南埔等十个村庄,统称“十班”。岁月沧桑,如今,这些村庄的名称与地域有圻变化,有的已然消失,但当地“祭十班”的习俗一直在民间的流传,相应的民俗也浓然鲜明地存在。

  • 标签: 闽南 民间信仰 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
  • 简介:<正>唐初,居住在洱海周围及祥云、凤仪、永仁、姚安、大姚、永胜一带的“西洱蛮”,有一套与当地社会道德、风尚、礼仪息息相关的原始习惯规范。原始习惯规范以社会为文化背景表现为具有“社会意志”的风俗习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又表现为具有“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唐初,“西洱蛮“还处於“各据山川,无大君长,不相役属”的部族社会,没有统一的政权,更没有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性的机构来认可习惯规范。故“西洱蛮”的原始习惯规范还不可能真正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还处於一种从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过渡过程中,靠“礼”和纯朴的民约乡规来体现的阶段,此阶段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

  • 标签: 西洱河 法律规范 习惯法 道德规范 唐初 国家意志
  • 简介:作为齐文化发祥地的淄博不仅承载了两千余年的齐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孟姜女故事的重要传承地,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与孟姜女故事相关的民间风物,本地的故事文本呈现出较强的现实性特征。

  • 标签: 孟姜女故事 故事文本 现实性 山东 齐文化 发祥地
  • 简介:孟姜女传说的“在地化”研究虽然在研究范式和材料方面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目前的一些“在地化”研究成果多把孟姜女传说置于宏观的中华民族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进行分析,极少涉及孟姜女传说文本的微观区域语境,这样就很难注意到传说与民间生活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就很难将传说的内在特征与作为语境的乡土社会做结构性的互文阐释。基于此,本文将以在山东省淄博市淄镇8村搜集到的22则孟姜女传说文本为例,尝试着将其置于当地村落语境中,从当地村民生活出发予以解读,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民对于自身文化文本的理解方式。

  • 标签: 民间传说 文化解读 淄河语境 孟姜女传说
  • 简介:对于“考古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每个专业的考古学家都会从理论到实践给出一套套系统的说法,并竭尽其能地论证考古学的在诸多重大学术问题上独一无二的价值。但是,考古学家在干什么?他们发现了什么?想什么?如何考古?这些大众心灵永久的渴望,却似乎总是被浓重的神秘所笼罩。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欣喜地发现了一本难得的考古“闲书”,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2月出版的《三峡考古记胜》(一下简称《记胜》),该书是复旦大学高蒙教授和他的硕士研究生黄颖的最新合著。

  • 标签: 《三峡考古记胜》 高蒙河 黄颖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陆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投入不足、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奇缺、创新能力不强等。主要的对策有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宣传形式、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等。

  • 标签: 群众文化 专业人才 重视文化 深度挖掘
  • 简介:明清两朝,由于漕运成为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运河两岸的庙宇建造往往都带有国家与地方共同作用的色彩。除了民间团体不断依托漕工与商贾建构新的神灵之外,皇权对水利的关注也使得他们参与到地方祭祀空间的改造中来。而民间社会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对皇权的介入加以利用,体现了当地独有的生态、水利、皇权、官僚体系与民间社会的多元互动关系。运河沿线庙宇皇家化与地方化的过程在苏北皂镇安澜龙王庙身上有很好的体现,据此可以进一步解读出皇权将地方神庙皇家化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以及民间将皇家庙宇加以地方化的策略与文化逻辑,这两者背后都与治水的实践和对治水的想象存在内在关联。

  • 标签: 皇家化 地方化 安澜龙王庙 运河 苏北
  • 简介:徐建春所著《俯察大地——王士性》,介绍了王士性一生的思想与成就,明确了他的贡献与价值。

  • 标签: 王士性传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