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地理景观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重要的,山脉河流先于城市存在,城市依托河流发展。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历史古城发展都与河流密切相关。南京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是十朝古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山脉水系的自然变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南京城市与地理景观格局变迁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要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山脉河流脉络系统,这是形成古都特色的基础。要以山脉和河流系统为网络基础,确定历史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

  • 标签: 古都风貌 山水城市 自然地理系统 景观变迁
  • 简介: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殖民城市集群住宅已经被今天的人们逐渐遗忘,甚至面临消失的命运。针对"-5前千城一面的中国建筑现状,通过对六个殖民城市的早期集群住宅的产生及发展进行图形学分析,阐明不同殖民城市早期集群住宅的形态、相互之间的区别、与传统住宅的关联,分析自然、社会及人文等环境因素对其产生及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住宅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对现代城市住宅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早期集群住宅 形态学 殖民城市
  • 简介:本文从汉语“茶”一词是通过蒙古语进入俄语的这一命题入手,并通过蒙古地区在早期中俄关系史中的特殊地位的历史考察,着重考察了蒙古语在17~18世纪中叶中俄关系中所扮演角色和作用,认为蒙古人及蒙古语在早期中俄关系中扮演了的重要的角色,为早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俄关系 蒙古语 茶叶
  • 简介:本文基于550份调查问卷和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以北京著名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购物空间和游憩空间在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生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制,分析了居民生活空间重构与郊区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0年来,居民对远距离居住—工作空间错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回龙观为代表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在形成居住空间郊区化、商业和休闲空间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验证了过去10年中北京郊区化发展的高强力度。回龙观社区职能由单纯卧城向综合型社区的演变成为居民多种生活空间重构的背景,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某种生活空间变化往往导致另一种或几种生活空间跟随发生变化。回龙观的案例给郊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 标签: 大型居住区 生活空间 活动类型 郊区化 回龙观
  • 简介:节事旅游会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游客,对举办地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以上海桃花节、森林狂欢节为例,采用物种数、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旅游影响系数等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定量研究了节事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的影响.对比节事活动前后各项指标:桃花节后,活动区和缓冲区样地的草本物种数、盖度、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均匀度等指标有减小趋势,而背景样地有增大趋势,植被群落出现退化;活动区样地的旅游影响系数几乎都增加了0.2~0.3,植被景观质量下降.狂欢节期间,旅游活动对草地影响以距游径10m范围内最为强烈,相对高度、相对物种数和相对生物量3个指标比相对盖度更为敏感.

  • 标签: 节事旅游 植被环境 旅游活动影响
  • 简介:基于社区问卷调查数据,从行为主义视角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居民的通勤、购物、就学、就医、休闲等日常活动空间开展实证研究,刻画开发区职住分离、购物行为的空间指向性,以及居民就学、就医和休闲行为的空间分配特征。继而,基于加入空间变量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结合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背景,重点从居民需求、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开发区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进行解释,并概括出其形成的综合机制模式。研究发现,距离、业态偏好、对服务设施质量的要求,以及交通方式改善带来居民需求变动,与市场供给的空间分布、政府供给的相对短缺共同影响,塑造了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

  • 标签: 开发区 郊区社区 日常活动空间 空间结构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