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文化转向 可视性 解释学 后现代主义
  • 简介:查询13种外文数据库和76种外文期刊,依据文献的引用次数和可得性,遴选了1914至2010年间的521篇国外港口地理文献,通过梳理近百年的相关文献发现,效率评估、空间竞争、体系演化、港城互动、组织管理等构成了港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重点剖析了国外港口地理研究在研究成果、学者合作、研究区域和研究主题等方面的特点和新倾向。文章最后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港口环境的深度变化,海向腹地、港口价值链、物流资源整合等新的领域将成为国外港口地理研究的新近趋向和前沿领域。

  • 标签: 国外 港口地理 研究回顾 研究展望
  • 简介:文学文本中隐藏着地理“密码”,通过特定理论解读文学文本,地理学者可以窥见某些重要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地理问题。“想象的地理”理论是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梳理依托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的英文地理文献,发现该理论的引入使文学文本的地理学分析逐渐产生后殖民主义分析流派,而地理学者在运用这一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时,也从想象地理的异质性和物质性、想象地理的社会建构与重构、想象地理的地方特殊性和情境特殊性、想象地理与性别和性取向的关联等方面拓展了该理论,此外,地理学者还探讨了文学体裁对想象地理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知识脉络的梳理,文章冀图对中国地理学者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一个借鉴。

  • 标签: 文学地理学 想象的地理 文本解读 后殖民批判 萨义德
  • 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主义思潮与人文地理学研究相结合,致力于揭示和消除“男造环境”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性在空间和地方使用上面临的种种限制,从而开始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本文对国外近几十年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探究这一学科兴起的具体学术渊源,分析和评价它的主要的研究路径和成果。论文最后从三个方面展望在当下中国发展这一学术领域的前景,认为它将会有助于:①拓展性别分析的交叉性;②实践女性主义知识生产的位置理论;③为性别主流化提供政策依据。

  • 标签: 女性主义地理学 性别 空间 性别主流化
  • 简介:声景即声音景观,是人文地理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塑造了特定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也是地方感知的重要依托,声景主观感知评价对声景的创设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六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声景为例,选取九组语义对,利用语义细分法进行声景主观评价实验,初步分析了客观声学参数与主观语义评价的定量关系。在对普通学生与本土人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关注对本土受众意义重大,反映本土地理、人文的声音及其发生场所和行为习惯,以期为历史区域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也是从声景角度进行人文地理的探索。

  • 标签: 历史文化街区 声景 语义细分法 观评价 原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