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在纳入空间效应前提下,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机理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我国28个省域相关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在省域之间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对现代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显著,在空间维度上并不显著;交易费用与现代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知识溢出、规模经济、政府行为对现代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显著。

  • 标签: 现代服务业集聚 形成机理 空间面板计量
  • 简介: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最突出、最奇特的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城乡结构,然后从经济结构、居民收入与消费、城乡规模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城乡结构的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最后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

  • 标签: 东北地区 城乡结构 演化机理 统筹发展
  • 简介:旅游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论文在界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揭示了广州市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广交会推进广州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经历集聚核形成阶段、点轴集聚阶段和网络集聚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产业集聚主要因素存在显著不同。政府行为推动会展旅游产业集聚雏形形成,激增旅游需求、集聚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因素促进产业集聚逐渐向点轴集聚发展。在网络集聚阶段,集聚不规模效应以及琶洲展馆的全面启用造成旅游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是以展馆为核心集聚,展馆在城市中空间布局的变化将导致该类集聚空间迁移。

  • 标签: 会展旅游产业集聚 演化过程 形成机理 广州
  • 简介:旅游虚拟社区能够满足参与者的多种需求,由其促生的自助式组团旅游也成为常见的旅游现象。本文研究表明,旅游虚拟社区能够提供给参与者显著的功能收益和心理收益,影响这些主观收益产生的因素包括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信息内容和社区平台自身的属性。参与者对旅游虚拟社区的价值感知会导致其出现持续参与和结伴旅游等后续行为。因此社区建设需要从信息提供、环境塑造和规则设计等入手,强化参与者的感知有用性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忠诚行为,同时旅游企业也应积极介入到旅游虚拟社区中并加以创新使用。

  • 标签: 旅游虚拟社区 感知收益 行为倾向
  • 简介: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通过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差函数等测度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聚集分布,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乡村性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徐州-宿迁-淮安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盐城集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演变特征;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东北一西南方向乡村性空间差异较小,东南-西北方向乡村性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 标签: 乡村性 空间格局演变 空间变差函数 县域尺度 江苏省
  • 简介:本文选取武夷山茶文化为研究样本,借助质性访谈对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认知。结果表明: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本文根据影响因子的量化研究,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概括为:文化内驱力、社会推动力、市场调控力和资本外驱力合力驱动的结果。

  • 标签: 旅游地 文化变迁 影响机理
  • 简介: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2000年~2015年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率时空演化格局,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浙江省及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总体呈现递进上升趋势,而经济增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浙江省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呈现近似“N”型曲线变化过程:当旅游业依赖达到一定程度时,旅游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突出,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当旅游业进一步提升,趋向高级化、迈过发展瓶颈,则可成为促使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推力。旅游业发展通过制造业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入等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但是旅游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没有直接的影响,而科技创新则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未来,可通过加大旅游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才投入等手段,优化和提升旅游产业水平,并注重区域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

  • 标签: 旅游业发展 经济增长 时空格局 影响机理 浙江省
  • 简介:自我一致性描述了产品象征价值表征对消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是旅游目的地进行“非功用性定位”的重要理论基础.以自我一致性作为旅游目的地忠诚形成机理的逻辑起点,引入功能一致性作为中介变量,游客涉入和旅游经验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概念模型.使用问卷工具在韶山获得基础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分析得到结果:第一,自我一致性对功能一致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自我一致性通过功能一致性对旅游目的地忠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自我一致性未能对旅游目的地忠诚产生直接效应;第四,旅游经验和游客涉入的调节效应未得到证实.实证结果提示营销管理者除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属性之外,还应高度重视象征性形象(如品牌个性)的塑造和传播.

  • 标签: 自我一致性 功能一致性 游客涉入 旅游经验 旅游目的地忠诚
  • 简介:<正>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现代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旅游作用更加突出,城市旅游开发已日益成为投资者和政策决策者们的关注热点,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城市旅游开

  • 标签: 城市旅游功能 旅游者 城市旅游业 接待服务设施 接待能力 城市旅游开发
  • 简介: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基于休闲旅游产业内涵的分析,使用改进TOPSIS模型定量测算2000—2014年共15年的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判定成长型城市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作用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1)成长型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具有持续优化的特征,耦合指数日渐逼近理想最优值,递增幅度有增加趋势;(2)合肥市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过程可划分为差异发展阶段(2005年之前)、低位互动阶段(2006—2010年)、高位耦合阶段(2011—2014年),各阶段特点不同;(2)不同阶段各个因素的作用角色和大小不同,政府主导力、市场需求拉力、产品吸引力、旅游竞争力、外部环境产生的力量是推动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演化的主要动力,休闲旅游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是城市产业对外部多种环境因素变化的空间响应所引起的适应性演化。应把握这一发展规律,以保证休闲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持续优化。

  • 标签: 休闲旅游 城市发展 耦合特征 作用机理 肥市
  • 简介:中国的古塔多姿多彩,巧夺天工,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祖国锦绣大地上,而矗立在山西大地上的古塔,风格各异,造型不同,成为山西风光名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山西 中国 组成部分 古塔 文化评价 名胜
  • 简介:本文试图从"心理——行为"这一侧面入手,研究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感应——认知"旅游景观的认知构成、旅游景观的认知评价,以补充研究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方法以及弥补传统方法对旅游资源研究的偏颇与不足.

  • 标签: 旅游景观 认知构成 评价
  • 简介:从社会建设的视角出发,以公平、包容为主要原则,从政府治理、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四个方面,对我国287个城市的和谐度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和谐度整体偏低,相对于“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谐度较高。城市和谐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高,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西部偏远地区基础薄弱。和谐城市评价中的四个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未来,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社会建设为主要手段,促进我国城市和谐程度的提高。

  • 标签: 和谐城市 社会建设 评价
  • 简介:"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 标签: 乡愁 空间 地方 道德
  • 简介:基于武汉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的问卷调查,利用ArcGIS工具,采用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构建总量职住比、独立系数、外出通勤率和外来通勤率的综合职住指标体系,对武汉市职住空间特征和职住匹配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以向心城镇化发展为主,人口和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城市居住以中央活动区为中心呈现出向外居住用地比重逐渐降低的特征;就业表现出向心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次级就业中心还未形成,但就业聚集区开始向外扩散;虽然武汉市具有形成多中心结构的地理基础,但当前单中心城市结构特征明显;城市通勤以步行和传统公共交通为主,大多组团通勤都发生在邻近组团内;主城区职住失衡状况不明显;新城组群独立性较强,与中心城区联系松散。

  • 标签: 职住空间 职住特征 职住空间匹配
  • 简介:景观美学评价是景观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将主观评价法纳入科学的景观评价体系,该方法的"客观性"必须得到证实。本研究试图证明,在进行主观整体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同时也对景观的某些客观属性进行认知,且这种认知可以定性为"客观"。按照事先设计的评价流程,六名学生参与了现场景观调查,并完成格式化的评价内容。研究发现:(1)在景观美学评价中,整体美学评价评价者对某些景观美学属性的认知判断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包括视觉舒适度、开阔度、景观特有性、景观多样性等。(2)评价者的认知判断可以精确地反映视域大小及平均景深等客观的景观属性。

  • 标签: 景观美学评价 景观客观属性 视觉景观感知 武汉
  • 简介:本文首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选取岸线前沿水深、岸线稳定性、岸前航道水域宽度和后方陆域场地宽度4项指标对安徽巢湖沿江岸线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徽长江巢湖段一、二级岸线比例高,适合建港和发展工业、仓储的岸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次在GIS平台上摸清了岸线资源的利用情况,确定了各级岸线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划分。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巢湖沿江港口建设的总体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最后给出了长江巢湖段岸线开发与港口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岸线资源 评价 港口发展 巢湖
  • 简介: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呈显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度化、机制市场化和战略空间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现行区域发展战略存在若干不足,有追求政策优惠忽视制度创新的倾向,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宏观整体性衔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远未取得突破,区域发展战略仍过于强调效率目标,对不发达地区关注不足。因而,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不应追求数量,要注重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区域的改革创新;亟需制定一个全局性区域连接发展规划,或者以整合发展的理念对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统筹管理;中央应制定和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际自由公平贸易;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选择应更注重公平目标。

  • 标签: 区域发展战略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 简介: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分类是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的前提。结合南京市点状历史文化资源评价与分类的实践,从工作方式、评价因子、分级体系等方面,论述如何建立科学的历史文化资源分类评价体系。

  • 标签: 点状历史文化资源 评价 分类
  • 简介:<正>为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开展,去年,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旅游专业师生对上海、深圳两地进行了问卷调查,为分析和研究中国出境旅游和中韩两国旅游的现状、发展前景和对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 标签: 韩国旅游 深圳市民 中韩 被调查者 海外旅游者 旅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