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在地震动作用下,小间距盾构隧道夹土层区域动力反应影响结构内力与变形,而反应位移法未考虑夹土层弹簧参数变化,本文针对这一误差来源,提出了改进反应位移法。一方面在反应位移法合理内容基础上完善计算模型,另一方面通过数值计算将改进反应位移法与动力时程法进行对比分析,并拟合理论模型对改进方法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两种算法下结构地震响应规律一致;间距d≥8m时,结构地震动反应变化不明显,可按反应位移法计算;理论模型提高了改进反应位移法计算结果精度。

  • 标签: 盾构隧道 夹土层弹簧 改进反应位移法 地震响应 理论模型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人员就开始探索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制作、存储与管理。迄今为止,已经获得了大量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建成了一套系统数据组织体系,为减轻地震灾害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活动断层数据库信息扩充,初期设计部分属性信息编码已不适用。为了形成适应当前工作属性信息编码体系,本文以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体系为基础,对数据库属性值代码进行信息分类和编码优化。文章将数据库属性值代码分为字符型单一含义值、数值型单一含义值及复合含义值,分别进行编码规则设计,最终优化了数据库属性信息编码体系,提高了从建库到数据应用数据录入、检测、制图自动化、数据分析等环节效率。

  • 标签: 活动断层 数据库 信息分类 信息编码 探察数据 优化
  • 简介:明龙山-上窑断裂是一条逆走滑性质第四纪活动断裂,长约68km,走向300°-315°。本文在卫星影像解译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确定了该断裂几何展布和分段特征,初步将断裂分为明龙山、上窑、凤阳山3条次级断裂段。通过对断裂经过处采石场进行详细追索,我们对典型断层剖面进行了描述并采集了断层泥ESR样品,得到测年结果为(243±24)ka和(126±15)ka,由于淮南地区是典型中等强度地震活动区,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度较弱,这些测年结果虽不能代表断层最后一次微弱活动时代,但可以确定断层最后一次强烈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结合前人对1831年凤台Ms61/4级地震极震区位置、等震线形态研究及本文对极震区附近断裂展布和活动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明龙山-上窑断裂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可能性最大。

  • 标签: 淮南地区 明龙山-上窑断裂 1831年凤台6 1/4级地震 发震构造
  • 简介:本文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地质探槽开挖、断错地貌测量和样品年代学测试,对南迦巴瓦构造结谣侧里龙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里龙断裂是一条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挤压逆冲北北西向断裂,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3-4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10-0.15mm/a。研究还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晚第四纪以来向北俯冲运动已经停止,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构造变形主要受阿萨姆构造结俯冲影响。

  • 标签: 南迦巴瓦构造结 里龙断裂 晚第四纪运动特征
  • 简介: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扫描(LightDetectionandRanging,LiDAR)技术所得点云进行震后倒塌建筑物提取时,树木与倒塌建筑物点云特征十分相似,较难区分。为了快速准确获取震后房屋建筑物受损情况,本文提出使用回波次数比特征指标,结合前人所提出点云回波强度、归一化强度、最邻近点高差、法向量夹角、X向坡角和Y向坡角等特征均值和标准差,利用肝最近邻分类法实现单体地物区分方法。对2010年海地7.0地震震后机载LiDAR数据进行了地面点去除,分别选取了未倒塌建筑物、倒塌建筑物和树木各50个训练样本和各20个测试样本,计算了各因子分布及其均值和标准差,在分析基础上最终选取了可分性较强8个分类特征,利用群最近邻分类法对测试样本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分类正确率可达85%以上。研究表明选取多个有效LiDAR点云分类特征可以较好地区分震后未倒塌建筑物、倒塌建筑物和树木,提高震后建筑物震害程度判定准确性,为应急救援及时提供较为准确灾情信息支持。

  • 标签: 机载LiDAR点云 K-最近邻分类法 倒塌建筑物 地震应急 分类
  • 简介:随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地震灾害高风险暴露城镇数量将不断增加,震后有效应急处置尤为重要。而当前城镇地震应急处置主要依据平时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开展,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提升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目的,总结以往城镇地震应急处置案例,提炼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结合城镇特殊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特点,在分析影响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关键因素基础上,按地震烈度不同,研究构建了具有区域特征且操作性较强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模型,为城镇地震应急处置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城镇 地震灾害 影响因素 应急处置
  • 简介:针对目前常用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和方法评价指标单一,难以有效体现不同因素对人员伤亡影响等不足,根据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原因,对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参与构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因素。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基于多因素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并考虑次生地质灾害对评估结果修正,提高了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在四川地区适用性及评估结果可靠性。

  • 标签: 地震灾害 人员伤亡 影响因素 评估模型
  • 简介:黑龙江省萝北地区是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级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前太平沟一带,地震类型以右旋走滑为主。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发现太平沟一带发育一条长约25km,走向约N70°E线性异常带。野外地表调查发现该线性异常表现为断续分布断裂陡坎、冲沟位错和滑坡。陡坎走向约N65°E—N75°E,倾向SE,高约1.0-2.5m;滑坡发育有典型弧形圈椅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多与断裂陡坎伴生。综合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特别是结合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该地区2次小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断裂属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分支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曾经强烈活动,具备中强地震发震能力,可能是萝北1963年5.8级地震发震构造。

  • 标签: 依兰-伊通断裂带 太平沟断裂 萝北5.8级地震 发震构造
  • 简介:为了获取近场永久位移,通常采用基线校正方法,对近场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永久位移值,但这一结果主观性较强,其可靠性也往往缺乏验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能产生包含永久位移振动过程振动台实验方案,采用振动台加滑动机构方法,模拟记录到永久位移台站测点真实振动情况;在实验中分别采用加速度计、摄影测量方法分别直接得到加速度和位移时程,对加速度时程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位移时程,将其与直接获得位移时程进行对比,以验证采用基线校正方法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现有的基线校正方法校正后,通过积分能得到可以接受位移时程。

  • 标签: 近场 强震动记录 基线校正 永久位移 振动台实验
  • 简介:通过研究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四川省芦山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及二关系,完成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向芦山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转换与更新;并以芦山地震为例,利用城镇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验证了更新后数据可靠性。

  • 标签: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 芦山县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转换 更新 地震灾情评估
  • 简介:南北地震带南段大震活动频繁。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震近场范围场点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破裂面产状及其尺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南北地震带南段需要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大震发震构造资料基础上,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构建了考虑震源尺度和产状潜在震源模型,改进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进而对该地区进行地震区划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南段发震构造产状和尺寸特征,提高地震区划结果合理性。

  • 标签: 南北地震带南段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区划
  • 简介:随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地震灾害高风险区域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密度增大,加剧了城镇地震灾害风险。然而县市防震减灾工作部门大多对城镇地震应急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如缺乏专门技术平台及时对地震灾情进行有效评估等,影响了当地地震应急成效。本文针对县市防震减灾工作部门在城镇地震应急快速评估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丹棱县为例,设计并构建了城镇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系统,为城镇地震应急快速评估提供了技术平台,可提升县市防震减灾工作部门地震应急工作科技含量和管理服务能力。

  • 标签: 城镇 地震应急快速评估 系统设计 丹棱县
  • 简介:针对震后废墟中无法精确检测出电磁波传输特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震后废墟中Wi—Fi信号场强检测方法。首先是对Wi-Fi信号场强在组成震后废墟主要介质中传输特性进行检测推导。然后通过测量在废墟不同距离下场强大小,即可推导出废墟下电磁波场强与传输距离关系,最后得出场强在震后废墟中传输模型。实验表明,该传输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度高,对震后废墟中电磁波传输特性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传输特性 场强 地震救援 非均匀介质 WI-FI
  • 简介:本文以元胞自动机模型理论为指导,以人员疏散时间最短为目标,构建中小学校疏散演练人员疏散模型。本文从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模型研究出发,为地震应急演练疏散训练软件提供核心算法。通过对空间基础构建元素及搭建方法分析研究,设计完成疏散虚拟场景建模方法。最后开展人员疏散算法构建方式研究,并结合应急疏散演练人员行为规范研究成果,完成疏散模型总体设计,达到为应急演练疏散软件提供人员疏散演化模型以及为人员疏散过程合理性评判提供依据目的。

  • 标签: 地震应急疏散模型 元胞自动机 DIJKSTRA算法 递推 疏散策略
  • 简介:2013年10月1日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发生M3.2级地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震群活动。截至2016年5月,山东台网已经记录到了1万多次余震,其中3级以上地震9次,4级以上地震3次。频繁地震构造活动引起了乳山市及周边地区强烈震感。为研究乳山震群发震机理,本文利用山东台网数字化地震波资料和新建乳山台阵资料,通过双差精定位方法重新确定了震中位置。研究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呈现出NW向条带分布;采用CAP方法(CutandPaste)反演震群中9次3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几次较大地震震源深度平均约为5km,与台网编目定位结果基本相同。从得到精定位结果并结合震源机制解结果来看,震群走向是NW向,倾角是NE向,与最近乳山断裂有一定距离。由此推断该区域可能是乳山断裂分支,或者有一条或多条隐伏断裂。

  • 标签: 乳山震群 精定位 震源机制
  • 简介:随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处于地震灾害高风险区域城镇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城镇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中,市县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工作是关键。然而,这些基层部门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中面临着公共服务科技含量不高、工作手段缺乏、基础数据缺乏等难题。本文针对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研究针对性强、操作简便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一体化服务系统,为市县地震部门平时震害防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急准备以及震时应急响应和震后应急处置提供重要依据、工具和手段,全面提高市县防震减灾能力。从而提高为城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能力,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安全抗震环境。

  • 标签: 城镇 地震 防灾 应急处置
  • 简介:本文在研究政府、社会公众以及地方地震工作部门日常地震防灾与震后应急处置过程中对地震相关业务信息需求基础上,通过系统架构、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等设计,完成了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一体化综合查询系统设计研究

  • 标签: 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 一体化综合查询系统
  • 简介:密集布设MEMS强震仪台网获取准实时强震观测数据,可以为震后灾情快速判断和平时地震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阐述了利用3G/4G无线通信和L2TP(LayerTwoTunnelingProtocol,第二层通道协议)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基于互联网组建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微机电系统)强震仪监测网络主要步骤和实现过程,实现了MEMS数据实时传输。提供了一种简单组网模式,为建立灵活、实用、覆盖面广,并具有一定安全性密集监测网络提供参考。

  • 标签: MEMS 监测网络 L2TP
  • 简介:介绍了全国地震系统微博、微信开通情况,研究探讨了山西省地震局微信、微博运行及推广现状,并对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详细阐述了山西省地震局微博、微信平台在推广应用中采取运行机制和有效措施,并就微博、微信在地震信息服务、防震减灾宣传中重要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论述。

  • 标签: 微信 微博 地震信息服务
  • 简介:本文采用基于波形互相关算法双差定位方法对三峡水库地震进行精定位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使用双谱互相关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加密台网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观测到地震波形数据,并对波形互相关分析结果进行了评价。基于结合获得波形互相关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双谱法验证波形互相关数据定位精度要高于其他数据结果,其东西向震源位置平均误差为3.2m、南北向为3.9m、垂直向为6.2m。重定位震中结果显示巴东神龙溪两岸微震分布明显呈现出3条近东西向线性条带状,与地表小规模断裂和碳酸盐岩地层走向一致,揭示了库水主要沿着溶洞或者地下暗河渗透进而诱发地震活动,较强地震可能是微小地震贯穿活动面的结果。

  • 标签: 双谱验证 波形互相关 双差定位 三峡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