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模糊逻辑和其他相关“软”计算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最近有了快速发展,为在以自然语言表述的知识基础上开展模拟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一般的沉积学模拟和具体的地层模型,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模糊逻辑系统都能提供真实的沉积分布特征。本文有两大目的:(1)介绍模糊集和模糊逻辑的基本概念;(2)在日益复杂的成套沉积模型中使用这些概念。这些沉积模型在时间和空间的标度上是变化的,因此要模拟沉积物的分布体系可以使用模糊逻辑系统。本文要介绍的模型有:(1)最近8万年海平面变化过程中的礁发育二维模型;(2)海平面变动或稳定条件下的泛滥平原三维假想模型;(3)加勒比海大巴哈马滩碳酸盐沉积物产率的二维模型;(4)美国死谷中部盆地化学和硅屑沉积物深部岩心的沉积相复原模型。这一死谷地区的模型使用了与自适应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模糊逻辑系统的“学习功能”。用模糊逻辑模拟沉积特征的地层模型,一般都能以自然的地质变量模拟地下的沉积相分布(不仅仅是沉积水深)。这为地下地质学的统计模拟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对于地质家而言,这种方法与需要解成对微分方程组的复杂模型相比,在计算上显然更为有效和更为直观。

  • 标签: 沉积学 沉积相 沉积物 地层模型 泛滥平原 海平面变化
  • 简介:一前言近年来,在地球上很多地质流体中已经检测出了显然是无机成因的甲烷和其他轻烃。这些化合物在很多种地质环境中都有发现,包括海底热液系统、从陆壳到洋壳的结晶岩裂缝网络以及蛇纹石化岩石中的气渗区(例如,Abrajano等1990;Kelley1996;SherwoodLollar2002,2008;Fiebig等2007,2009;Proskurowski等2008;Taran等2010b)。认识这些化合物的起源对于很多研究课题都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全球碳循环、地下深处生物的分布(Gold,1992)和生命的起源(Martin等,2008)等。甚至有专家称,无机来源是全球油气戚的主要贡献者(Gold1993;Glasby2006;Kutcherov和Krayushkin2010;Sephton和Hazen2013)。虽然大多数专家都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但似乎至少有部分油气藏可能含有无机成因的烃类。

  • 标签: 无机成因 地球深部 实验室模拟 生烃 海底热液系统 全球碳循环
  • 简介:由于不同期次河道砂的相互切叠与加积,河流相储层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夹层是储层中非渗透性或极低渗透性的一类岩石,夹层影

  • 标签: 分布特征 厚油藏 夹层分布
  • 简介:低渗透气藏具有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主要以水膜水形式吸附在孔喉表面。在对水膜水转换为层次生可动水的机理分析基础上,结合水膜理论,建立储层中束缚水水膜厚度与地层压力的变化关系,提出层次生可动水流动的临界条件及其计算方法,实例计算分析认为: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中后期,水膜水膨胀而形成的层次生可动水会造成储层的水锁损害,对气井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图4表1参8

  • 标签: 低渗透 层内次生可动水 束缚水 水膜 分离压力 临界流动条件
  • 简介:原油被限制在管道中央以环形液面流动-称为核心渗流的技术已经成为可行的稠油运输替代方法。液膜的润滑作用相当于降低了粘度.因此降低了能耗。该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油在管道表面逐渐积聚,必须有清管方法。本研究目标旨在通过测定稠油/水相/金属表面体系的接触角研究原油中极性组分对原油接触到的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利用烷烃的絮凝和碱液的洗涤分别除去原油中的沥青和环烷酸,用工业镀锌钢作为金属表面模型;研究水相包括纯水;1%氧化钠和1%硅酸钠溶液。在金属表面滴一滴油,在有水相存在的条件下测定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金属表面性质对研究的润湿性影响不大。但是,发现有沥青和环烷酸存在时影响很大。除去沥青和环烷酸,可以降低接触角,使润湿性从油湿性(接触角大于145°)转为水湿性,接触角分别小于45°和80°。由1%硅酸钠和1%氮化钠水相进行的实验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接触角小于60°,我们认为这可用于防止原油在管道表面沉积。此外,本研究认为,在流动试验之前测量静态接触角可用于原油输送表面配方筛选。

  • 标签: 稠油 沥青 环烷酸 润湿性 油-水流动 核心渗流
  • 简介:川南H地区长兴组已有多口井获气,属台地相沉积。开展的地震工作多为线距较宽的二维地震勘探,地质资料相对匮乏。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有效勘探概念的提出,诸多地质问题逐渐暴露,地震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次研究从地震资料出发,地震与地质相结合,通过多种属性分析,从根本上分析地质(岩性)与地震资料的相关性,以此划分有利相带。利用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并结合多种地震属性综合预测储层的有利分布区域。

  • 标签: 长兴组 沉积相 地震相 台内滩相 相控储
  • 简介:得克萨斯州南部伊格尔福特(EagleFord)页岩是美国重要的新兴页岩油气区带。这里已完钻的油气井和已获批钻探的油气井,总数已达1510口以上。这个页岩油气区可以划分为三个带,下倾方向是勘探程度比较高的页岩气分布区,中间是湿气分布区,上倾方向是页岩油分布区,后两者的勘探程度比较低。油气区内,很多页岩气井的单井页岩气初始产量都在1700立方英尺/日以上,而很多页岩油井的单井页岩油初始产量也都在1000桶/日以上,在此经营的油气公司都在寻求优化钻井方案的最佳方法。

  • 标签: 页岩气 地震勘探 沉积体系 福特 3D 框架
  • 简介:通过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岩心、岩屑样品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甾烷及萜烷色-质实验数据,分析了长兴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根据干酪根烃原理,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模拟法计算烃源岩烃强度。结合区域构造与沉积特征,认为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旋回斜坡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具有低等级别的烃能力。

  • 标签: 四川盆地 涪陵地区 长兴组 烃源岩 生烃能力
  • 简介:江家店沙三下亚段储盖发育规律对该区的地质评价和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将沙三下亚段划分为3个短期旋回,由此建立江家店地区沙三下亚段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剖析了各个旋回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而确定沙三下亚段储盖层在不同体系域的分布特征.

  • 标签: 生储盖 沙三下亚段 层序地层 江家店地区
  • 简介:微生物生态系统可以依赖地球深处和深海火山口水-岩相互作用产生的氢气(H2)而得以生存。根据目前的估算,全球海洋岩石圈通过水-岩反应(水合作用)所产生的氢气量在1011mol/yr的量级。最近在对陆上地下前寒武纪岩石裂缝咸水的勘探中,人们发现了氢气富集程度类似于热液喷口和海底扩张中心的环境,并提出了在溶解的氢气量和水的辐射离解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在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Witwatersrand)盆地的一个深金矿中开展的区域氢气流量外推结果显示”,前寒武纪岩石因对全强氢气生产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每年0.009×1011摩尔)。本文中我们对以往公开的和新近获得的前寒武纪岩石中的氢气浓度数据进行了汇总,发现人们以往低估了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生成氢气的潜力。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考虑其他的氢反应(例如蛇纹岩化),而且缺乏有效的手段对在这些环境中测量的氢气生成速率进行换算,以便把前寒武纪地壳在全球大陆地壳表面积中的占比高达70%以上这一事实考虑在内。如果把通过辐射分解和水合反应生成的氢气考虑在内,我们估计,来自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的氢气生成速率可以达到(0.36~2.27)×1011mol/yr,这个数值和海洋系统的氢气生成速率相当。

  • 标签: 大陆岩石圈 前寒武纪 水-岩相互作用 生物生态系统 氢气流量 水-岩反应
  • 简介:桩海地区下古界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极强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储集空间构成、储层与非储层配置关系和储集能力等方面。研究表明,岩性是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的基础;早期的溶蚀孔隙和潜山内幕储层与多级不整合面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深埋藏溶蚀作用对碳酸盐岩次生孔隙的后期溶蚀及太古界与下古界统一油水界面和二者相同的溶蚀特征的形成具重要影响;构造运动和埋藏溶蚀作用则能够合理解释下古界古潜山带“上缝下洞”的储集空间分布特征及下古界井段泥浆放空与标准风化壳模型中的孔隙度模式不匹配情况;地层条件下压力和温度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导致研究区白云岩储集能力远高于灰岩。

  • 标签: 储层 非均质性 碳酸盐岩 下古生界 桩海地区
  • 简介:俄刊报道:在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省彼尔姆区别列兹尼古高原北部发现了30多个上弗兰—多昔碳酸盐岩生物礁块,其上沉积了维宪阶陆源层。分析了该区含油气沉积的岩性地层及岩石学特征,编制生物礁结构的沉积模型,预测储集岩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该区的上弗兰—多昔碳酸盐岩含油气组合的结构十分复杂,其中所含储集岩的数量不多,并受其在剖面中的位置及沉积聚集的水动力环境控制。

  • 标签: 储集岩 分布规律 油气沉积 圈闭 礁相 碳酸盐岩
  • 简介:为了划定巴尼特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两个地理区,本文描述了本德穹隆-沃思堡盆地巴尼特页岩和巴尼特-古界总油气系统(TPS)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有关标准。美国地质调查所对这两个地区(又称“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后,预测巴尼特页岩约有26万亿立方英尺(平均值)待发现的技术可采天然气储量。密西西比系巴尼特页岩是本德穹隆-沃思堡盆地古界油气藏所产油气的主要源岩,也是得克萨斯州最重要的产气层。根据测井和商业数据库绘制的图件和石油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巴尼特页岩在本德穹隆-沃思堡盆地的大部分地区都富含有机质且达到了烃的热成熟度条件。在与曼斯特(Muenster)穹隆毗邻的本德穹隆一沃思堡盆地东北部构造最深的地区,这套页岩的厚度超过了1000英尺(305米)而且有厚层灰岩互层,而向西其厚度在密西西比系查普尔(Chapped陆架上迅速减薄至几十英尺厚。巴尼特-古界TPS是在热成熟的巴尼特页岩有大量油气生成的范围划定的,而且这些油气分布于巴尼特页岩的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同时也可以运移并聚集在许多常规的古界碎屑岩-碳酸盐岩储层中。镜质体反射率(Ro)的测量值与目前的埋深几乎没有关联。巴尼特页岩的等Ro曲线和其所生成的烃类类型都表明这个地区曾发生过重要的抬升和侵蚀作用。另外,在沃希托冲断带前缘和米纳勒尔韦尔斯一纽瓦克东断层系统发生的热液事件也增强了这套页岩的热作用。根据地层和热成熟度可将巴尼特页岩分为以下两个产气评价单元:(1)大范围的纽瓦克东裂缝遮挡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评价单元,它含有一个最有利的产气区,其中的巴尼特页岩厚度较大(大于91米),位于热作用生气窗(Ro≥1.1%),其上、下都有致密不渗透的灰岩层。(2)扩大的�

  • 标签: 总油气系统 地质调查所 页岩气 古生界 穹隆 盆地
  • 简介:基于威远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钻井资料和地质背景,通过对05wy11和05wy30地震测线剖面演化史恢复和分析,认为威远背斜发育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起拉张和晚期挤压两种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的构造运动,其证据为现今保留的高角度正断层、低角度逆断层和上逆下正反转断层。威远背斜的形成可分为早古生代的雏形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期、晚三叠世—始新世的调整期和渐新世—现今的定型期。最后结合烃史及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下古界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标签: 威远背斜 地震解释 构造演化 高角度断层 反转断层
  • 简介:据AAPGBull,2005年第4期报道:除加拿大以外,可看到所有产油国的30122个砂岩油藏和10481个碳酸盐岩油藏的平均孔隙度和深度的关系曲线。加拿大阿尔伯达单独有5534个砂岩油藏和2830个碳酸盐岩油藏图。文中所展示的平均孔渗关系曲线不包括加拿大的油藏,可以看到砂岩油藏和碳酸盐岩油藏的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讨论了控制储层特征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碳酸盐岩油藏 平均孔隙度 砂岩油藏 全球范围 渗透率 展望
  • 简介:运用古地磁厘定油气成藏时限是一种新的岩石地球物理方法。对采于桩海地区下古界的6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系统交变退磁实验。分离出2个正极性分量:A分量(10~30mT)是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B分量(30~60mT)是新生代烃类流体与下古界碳酸岩储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288.95°E、73.58°N。参考华北地块新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推定本区下古界古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时限为晚第三纪中新世早期(14~18Ma)。这种新方法在中、新生代油气藏成藏时限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古地磁 成藏时限 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 桩海地区
  • 简介:不整合面上被剥蚀的上覆地层厚度的估算,对于准确地约束埋藏史和预测油气生成时间极其重要。在古达米斯盆地,我们使用了三种相互独立的技术方法,包括建立古等厚图、声波速度分析和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只有两个最重要的不整合面,即海西期不整合面(晚石炭世)和阿尔卑斯期(Alpine)不整合面(早始新世),是古达米斯盆地油气充注的主控因素。模拟表明,古达米斯盆地西缘的下志留统烃源岩只有一个烃期,在海西期剥露作用之前其转化率已达95%。盆地的中心和南缘在始新世时达到最大埋深。在盆地中心部位,中一上泥盆统泥岩是主力烃源岩,直到白垩纪才开始大量烃;目前处于生油高峰期。模拟结果表明,在利比亚古达米斯盆地的东翼/东北翼,烃原岩在新生代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在阿尔卑斯期发生了近2000米厚的地层剥露。尽管阿尔卑斯期剥露作用是盆地模拟的一个关键参数,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潜力有很大影响,但此前人们并没有弄清楚此次剥露的幅度。成熟度模型表明,下志留统烃源岩经历了两个烃阶段:(1)前海西期(石炭纪)烃阶段和(2)后海西期(晚侏罗世一新生代)烃阶段。晚期烃为油气运移至后海西期圈闭提供了基础。在盆地的西、北和东翼,泥盆系烃源岩目前尚处于未成熟/早期成熟阶段。

  • 标签: 古达米斯盆地 生烃 海西期 阿尔卑斯期 埋藏史分析 Tanezzuft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