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思考主题,而且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直是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和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和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元月出版《2006年版中国期刊高引指数》,《古地理学报》2000~2004年5年中,共刊出文章235篇,引频次401次,影响因子1.706。10次以上(不包括10次)文章14篇,5~10次文章56篇。现把此书中地球科学类及地质学类部分期刊五年引频次及五年影响因子前30名排序如下。

  • 标签: 中国期刊 前排序 地球科学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蒙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角度解释蒙古尔矿区铀矿化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关键因素之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
  • 简介:滩坝是隐蔽油气藏最重要沉积储集层类型之,已成为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重要领域现代沉积滩坝研究是深入认识滩坝沉积相有效手段。环湖考察研究发现青海湖近岸滩坝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废弃三角洲前缘处滩坝、三角洲侧缘处滩坝、湖岸线拐弯处滩坝、开阔滨浅湖处滩坝和冲积扇改造处滩坝5类型。通过对各种类型滩坝剖面的详细分层及沉积物室内矿物组成分析等,发现不同类型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整体而言,青海湖近岸滩坝沉积物粒度较粗,黏土含量低,结构成熟度较高,沉积构造多见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垂向上表现出上粗反韵律特征。同时,选取了青海湖南岸规模较大坝相,分别对坝主体、坝间和坝侧缘进行详细探槽剖面分析,得出坝主体单旋回厚度较坝间和坝侧缘大,沉积物粒度也相对较粗,黏土含量最低,分选性也最好,是发育为隐蔽油藏最有利区域。

  • 标签: 青海湖 滩坝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 简介:南海北部大陆架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背景上,珊瑚岸礁和堡礁周围,广泛发育着礁源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组成混合沉积。它们以砂屑、砂砾屑结构为主并含有生物格架结构。混合沉积形成条件是具备碳酸盐和硅质碎屑两类物源,活跃水动力,干湿交替气候,此外,海平面的相对波动,也会造成积极影响。混合沉积方式随机式、相变式和随机-相变式等三。混合沉积体常是多种混合方式交替、叠加而成沉积复合体。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相模式是从岸礁-堡礁相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按沉积相和沉积结构可以分为五混合沉积:1)礁基混积岩和礁格架混积岩,2)礁坪砂砾屑混积岩,3)礁后海滩-沙堤砾砂屑混合沉积,4)礁后泻湖砂屑混合沉积和5)礁前(翼)浅海砂屑混合沉积。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鉴别标志是珊瑚骨屑和岩屑各占10-50%,其它生物碎屑不计。南海大陆架现代混合沉积是个典型实例,可为全面研究现代南海沉积学和比较沉积学提供依据。

  • 标签: 南海 北部大陆架 混合沉积作用 混合沉积 沉积相模式
  • 简介:山东青岛和日照滨岸潮间带可见到现代生物营造各种遗迹。通过分析这些生物遗迹与其沉积背景关系,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区生物遗迹中,层面遗迹以腹足类动物拖迹为主,层内遗迹以居住迹丰度最高,且类型多样。(2)建立了2个生物遗迹组合:是高潮区组合,主要遗迹类型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沙蚕拖迹、摄食迹和居住迹、四角蛤居住迹、弹涂鱼爬行迹和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和摄食迹;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高,水、氧、有机质含量均较丰富及基底较稳固等特点。二是中低潮区组合,主要由斑玉螺拖迹和停息迹、扁玉螺爬行迹和停息迹、寄居蟹爬行迹、长竹蛏居住迹、虾蛄爬行迹和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和摄食迹组成;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低、粒度较粗、间隙水不易保存、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研究区潮间带为急剧多变海洋环境,该遗迹组合可指示温带季风气候条件海洋潮间带沉积环境。(3)通过分析各种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与底层沉积物和沉积环境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潮间带沉积中生物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 标签: 青岛 日照 潮间带 沉积环境 现代生物遗迹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认识和FZ4、FZ5断层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特点,并将方正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期、始新世末挤压隆起期、渐新世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本文记述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中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和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古地理变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台?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研究和采用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全球构造活动论和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中特色和进展。也对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和展望。

  • 标签: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
  • 简介: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早石炭世及之后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古亚洲洋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 标签: 西南天山 放射虫硅质岩 古特提斯 南天山洋 古地理构造演化
  • 简介:私人日记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量序列重要信息源。根据清代姚济所著《己酉水纪闻》中记录上海(松江)1849年6月旬至7月中旬逐日天气记录,辅以《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记载,确定上海大涝1849年入、出梅日期和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量,并重建了上海该年6月旬、7月上旬、7月中旬以及整个6月旬至7月中旬降水量。结果表明:(1)上海1849年入梅时间为6月11日,出梅入伏时间为7月19日,梅雨持续时间38d,超过现代上海多年梅雨持续时间平均值17d,梅雨期雨量为364.1mm。(2)上海该年6月旬至7月中旬总计降雨26d,其中包括3场连续性降雨过程,其中第3场降雨最长连续时间为12d,重建降雨量为318.6mm。与1954、1991、1998年等长江中下游大涝年份上海降雨相比,1849年6月旬至7月中旬,无论是总降雨持续时间,还是连续降雨日数都是最长;降雨量也是最多,接近常年平均2倍。与1951—1998年逐年6月旬至7月中旬上海降雨相比,1849年总降雨天数仍然是最多;连续降雨日数处于第2位,降雨量处于第6位。

  • 标签: 日记 1849年 上海 降水重建 梅雨
  • 简介:截至2014年3月底,《古地理学报》创刊以来出版文献中国知网库中被引频次排前20名文章见下表。特向这些文章作者表示衷心祝贺。

  • 标签: 古地理 地理学报 学报高
  •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基底构造性下沉,海水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存在。至此,这地区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海相部分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不同类型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超覆型储层。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7年10月出版(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年影响因子为1.311,全国1723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中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中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0年11月出版《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年影响因子为1.508,全国1946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中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4年10月出版《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年影响因子为0.978,全国1576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中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中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与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
  • 简介:基于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碎屑岩分析化验资料,结合该区古水系与古地貌特征,从岩样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与ZTR指数及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等方面,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亚段(沙亚段)沉积物源方向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蠡县斜坡古近系沙亚段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斜坡西南部和北部,其中西南部物源区主要位于太行山隆起,沉积物分别由古大沙河经由斜坡南部及古唐河越过高阳低凸起运移进入斜坡,是主要物源;北部物源主要来自牛驼镇低凸起,是次要物源。西南部物源与北部物源交汇于蠡县斜坡东部西柳地区。

  • 标签: 蠡县斜坡 古近系沙河街组 古水系与古地貌 重矿物组合 沉积物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