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经络是形而上思辨的产物,现有的研究方法是依据西医概念理论,依据基石哲学,只能通过医学生物科学实验发现西医概念基石本体,这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经络的根本原因。本文提出从中医概念,依据基石哲学,构建中医概念基石,从而在经络概念基石内找到经络本体。本文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经络”与“经络是什么”,简而言之,原创性的构建中医经络概念基石,发现经络基石本体。

  • 标签: 基石 经络 认识论 本体
  • 简介:摘要脂肪肝是现代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在男性人群中患脂肪肝人数可超过5%。患病后病人会出现某些类似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功异常,肝区不适等。脂肪肝代谢异常往往还能加速和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的发生或恶化。脂肪肝也是牧区的常见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严重危害着牧区人民的健康。现代医学对治疗脂肪肝缺少有效的方法和药物。民族医药治疗脂肪肝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少数民族患者住院期间的跨文化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提高患者的检查及治疗效果,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方法通过对简单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患者的风俗、生活和宗教习惯,从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加强与来自甘孜和阿坝藏区的少数民族患者的沟通,注重操作技能和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结果护士通过不断学习少数民族患者住院期间的跨文化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探索,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以满足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使病人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住院检查、护理和治疗。应用有效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能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形成,从而降低医患及护患纠纷,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结论与少数民族患者建立良好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效果,促进其早日康复。

  • 标签: 少数民族 语言 非语言 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民族医药治疗缺血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3例缺血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回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3%,蒙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7%,藏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不同民族医药治疗缺血性脑病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民族医药 缺血性脑病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以滇西地区的保山为例,介绍滇西地区的中药材使用概况,旨在突出滇西丰富的药材资源,希望人们科学合理的利用并加以保护。

  • 标签: 中药材 使用情况 利用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院执行医保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方法医保制度改革迫在眉睫,综合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是执行医保制度改革的主要载体,医保制度改革只有通过医院的贯彻落实才能传递给参保患者,这项工作落实的效果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重要。结果目前因医院自身发展的问题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医院发展存留的共性困难,使医院在执行医保制度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处理好“医、保、患”三方面利益关系。结论我院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逐一分析,提出对策,提高了医院适应医保制度管理,执行医保制度水平,为参保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医、保、患三方满意度提升。

  • 标签: 综合医院 医保制度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加强民族职业教育是解决新疆民族地区民生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护理教育水平,促进中职护生顺利步入临床实践,本文主要从中职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如何进行有效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一些解决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实现顺利衔接。

  • 标签: 护理教育临床实践有效衔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查房模式在脑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度在脑病科实习的8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实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查房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查房模式,实习结束后对2组进行考核,并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组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 标签: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查房模式 脑病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湖南永州地区汉、瑶族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中表达cagA、vac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患者,汉瑶民族各50例。对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实验联合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取胃粘膜进行PCR扩增检测cagA、vacA基因。结果100例慢性胃炎、胃溃疡的瑶汉族患者中,Hp阳性率为82%(82/100),其中汉族人群Hp阳性率为78%(39/50),瑶族人群为86%(43/50),汉、瑶民族Hp阳性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agA阳性率是82.9%(68/82),HpcagA的表达在汉、瑶民族之间,在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vacA阳性率为100%(82/82),检测出s1a/m1b、s1a/m2、s2/m2三种组合,各亚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7%(44/82)、34.1%(28/82)、12.2%(10/82)。其中HpvacAs1a/m1b在慢性胃炎中的表达高于胃溃疡(P<0.05),vacAs1a/m2在胃溃疡中的表达高于慢性胃炎(P<0.05);HpvacA基因各亚型在湖南永州地区汉、瑶民族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湖南永州地区汉瑶民族、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感染Hp后以cagA+,vacAs1a/m1b+亚型占优势。2、HpvacAs1a/m1b与慢性胃炎关系更为密切,HpvacAs1a/m2与胃溃疡关系更为密切;3、未发现HpcagA、vacA基因与湖南永州地区汉瑶民族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cagA基因 vacA基因 慢性胃炎 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