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肝癌治疗中分子靶向药物的运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择本院自 2015年 2月至 2016年 2月收取的 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的模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手术指导治疗;观察组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低于观察组,其数据分析有显著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结论 针对临床患有肝癌患者给予分子靶向药物,其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靶向药物 肝癌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羊水过少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在我科室进行羊水过少治疗的86例病人进行调查,调查选取时间为2018.5-2019.3。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比组采用了传统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了低分子肝素治疗方式。分析两组最终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对比组病人的羊水指数和实验组相比较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应用在羊水过少的治疗中,效果优异值得应用。

  • 标签: 羊水过少 低分子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在习惯性流产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86例习惯性流产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以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足月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分娩孕周明显增长,分娩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95%、9.3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在习惯性流产治疗中作用明显,可降低流产风险,提高足月妊娠率。

  • 标签: 习惯性流产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在习惯性流产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 86例习惯性流产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以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足月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分娩孕周明显增长,分娩出血量明显减少( P< 0.05);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13.95%、 9.30%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在习惯性流产治疗中作用明显,可降低流产风险,提高足月妊娠率。

  • 标签: 习惯性流产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在习惯性流产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 86例习惯性流产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以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足月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分娩孕周明显增长,分娩出血量明显减少( P< 0.05);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13.95%、 9.30%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在习惯性流产治疗中作用明显,可降低流产风险,提高足月妊娠率。

  • 标签: 习惯性流产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在习惯性流产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 86例习惯性流产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以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足月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分娩孕周明显增长,分娩出血量明显减少( P< 0.05);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13.95%、 9.30%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在习惯性流产治疗中作用明显,可降低流产风险,提高足月妊娠率。

  • 标签: 习惯性流产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激酶结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34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6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共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1.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8%(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5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93%(P<0.05)。结论尿激酶结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MI患者的疗效更好,可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治疗期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钙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段从2017年06月开始至2018年12月终止,我院急性肺栓塞患者(n=84)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类对照组(n=42,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观察组(n=42,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对比症状缓解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短(P<0.05);且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2.86%(39/42)VS76.19%(32/42)(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联合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症状缓解的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受到临床上的应用、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利伐沙班 急性肺栓塞
  • 作者: 张学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仁寿县妇幼保健院四川眉山620500)【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37-01尘肺这种病症其实是职业性的,经常会由于职业的原因导致。它指的是在长期生产的过程中吸入一些大量有害的粉尘,并且这些粉尘在人体的肺内进行滞留,然后发生一些以肺部为中心进行弥漫性纤维化的一种疾病。1尘肺的种类如果我们要按照粉尘的性质来分的话,其实尘肺是分为很多种的,包括矽肺、矽酸盐肺、碳尘肺和混合性尘肺。由于吸入粉尘的不同也会导致这些不同类型的尘肺问题。如果是矽肺的话,那一般粉尘是游离的二氧化硅,如果粉尘是结和二氧化硅就会形成矽酸盐肺,由于煤炭、碳黑和石墨导致的就是碳晨肺,还有游离的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将会导致混合性的尘肺。在我国对于尘肺的定义里面,其实具体来说包括12种。其中分别是矽肺、石墨尘肺、云母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煤工尘肺、铝尘肺、陶工尘肺、滑石尘肺、电焊工尘肺、水泥尘肺以及铸工尘肺。这些成分的分类都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作环境造成的粉尘不同,所以导致的尘肺种类也不同。2如何对尘肺进行检查和判断那么,当我们生活在粉尘比较多的环境当中,长期吸入这些粉尘对身体造成了影响之后,我们应该要采取什么样的检查方法来检查自己是否患有尘肺,以及患有尘肺的具体种类呢?目前国内外对于尘肺的检查方法,最主要首选的方法就是标准后前位高千伏x线胸片。除此之外,较多的选择的检查方法就是CT和HRCT。这两种方法在显示平面上不能够显示或可疑小结节、早期纤维化、肺气肿、胸膜改变、肺门淋巴结肿大等等问题。所以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但是他们结合平片可以提高诊断与分期的准确性。3尘肺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在我们进行尘肺的检查之后,它会体现出一些基本的影像学表现,我们在临床上就根据这些影像学表现总结出了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类圆形小阴影、不规则形小阴影、大阴影(一般大阴影指的是直径大于10毫米的)、胸膜斑以及其他的一些影像学表现。对于类圆形的小阴影比较常见的是矽肺和矽结节。不规则形小阴影一般来说是呈现网状和蜂窝状的,基本上石棉肺就比较容易呈现这样的阴影形状,在病理上它会呈现间质的纤维化。大阴影首先它的直径比较大,并且对于大阴影的边界来说也是非常清晰的,周围可能会存在一些肺气肿的情况。胸膜斑的局限性胸膜会增厚到大于三毫米的情况,并且出现一些钙化,在侧胸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了解该菌种的发展趋势,为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菌株来源于2013—2017年东莞市4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上送的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参照GB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对沙门菌进行分离培养、生化及血清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PulseNetPFGE分子分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分子分型。结果2013—2017年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的检出率为1.49%(33/2211)。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1.82%和78.79%;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谱共有12种,其中以同时耐四环素、氯霉素的菌株最多,占54.5%;对3种及以上药物耐受的菌株有7株,占21.2%。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共分成15个PFGE型,其中COVX01.DG006型8株、COVX01.DG011型5株。结论2013—2017年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检出率呈现增长趋势,散发病例呈聚集特征,菌株多重耐药率较低,今后仍需密切关注该菌种的感染情况和流行趋势。

  • 标签: 科瓦利斯沙门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脉冲场凝胶电泳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共 140 例,对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对实验组给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 98 .5 %,更高于常规组。实验组皮下出血率为 9 .00%,则 低于常规组。结论对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给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便于优化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值得采纳。

  • 标签: 皮下出血临床 低分子肝素 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效果。方法: 2016年 12月至 2017年 12月,此次研究对象择取本院收治的 10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实施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不存在统计意义, P>0.0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与传统治疗比较,提升治疗效果,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肾炎康复片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100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注射评估、注射方法、注射按压方法等进行改进,然后进行评价。评估病人注射时疼痛感受以及是否有皮下血肿形成。结果观察组皮下硬结及皮下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27例发生皮下出血,出血率54%。观察组14例发生出血,出血率27%;观察组皮下出血面积为(1.21±0.28)cm2,对照组为(3.78±0.32)cm2。结论正确的注射方法和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疼痛和皮下血肿的形成,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标签: 肝素钠 不良反应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对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效果开展探究。方法本次研究的具体实施时间段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样本主要选择我院治疗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样本实际数量为68例,患者分组时主要参照治疗方法,患者选择运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组成实验组,患者选择运用常规治疗为普通组。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2周、1个月与2个月后的门静脉血栓平均体积均小于普通组,p<0.05。结论临床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效运用低分子肝素钠,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患者门静脉血栓体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钠 体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小静脉闭塞症作为造血干细胞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肝大、腹水,临床上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及影像检查进行诊断,本文主要对肝小静脉闭塞症的影像表现进行总结。

  • 标签: 肝小静脉闭塞症 超声检查 CT表现 MRI表现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