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踝足固定装置对脑卒中偏袒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7月在我院进行脑卒中下肢偏瘫治疗的232例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我科室自制的踝足固定装置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2周下肢惠东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2周,其踝关节活动度及EMA评分、BB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自制踝足固定装置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踝足关节运动能力,并对其下肢及平衡功能的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踝足固定装置 脑卒中下肢偏袒 运动功能
  • 简介:人老先老腿,老腿先老脚,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尤其是上班族和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就更是如此,今天特意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一套在家中就可以完成的下肢保健锻炼法。改善问题:踝关节活动范围小,僵硬运动能力不足,预防踝膝髋腰背受伤几率,可大幅度增加全身关节的健康水平。常见现象:在跑步、跳跃等动态运动中踝关节运动能力不足是膝关节受伤的重要原因,在腿部力量练习中跺关节运动角度不足是腰部受伤的主要原因,在走路、跑步等有氧训练中胫骨前肌酸痛。

  • 标签: 下肢保健 锻炼法 关节活动范围 运动能力 踝关节 自然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下运动的现状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入透析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透析过程中进行下肢运动,对两组干预前后疲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干预前躯体疲劳、脑力疲劳评分差异无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对透析患者采取运动措施干预,能积极改善患者疲乏状况,利于病情控制,值得推广。

  • 标签: 透析 下肢运动 现状分析 疲乏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力袜和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对脑卒中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观察2019年6月~2021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脑卒中住院患者40例。掷硬币分组法分为实验组(间歇式充气压力泵)与对照组(常规穿弹力袜)研究,

  • 标签: 脑卒中 间歇式充气压力泵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老年脑卒中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的机制与细胞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微环境、基因信号调控和康复治疗等多种因素密切有关,脑卒中患者在脑部的坏死灶和正常组织间的缺血半影区的脑细胞处于脑电活动衰竭阀以下状态,在此状态下,脑自发电位和诱发电位均消失,但脑细胞结构仍然完整、存活,只是功能障碍。这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此时进行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微循环,使缺血半影区的脑细胞恢复功能。老年脑卒中应该尽早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实现现代的医疗近期目的是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远期的目的是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老年脑卒中 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motomed下肢训练系统结合经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技术和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下肢神经松动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技术。治疗前后分别采用Ashwarth量表(MAS)评定下肢肌张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AS较前均有所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FMA、BB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tomed下肢训练系统结合经松动术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 标签: 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系统 神经松动术 脑卒中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和血管功能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神经和血管功能检测指标,比较它们在两侧下肢、溃疡前后的差别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无足部溃疡的患者检测指标左右两侧都没有差异(P>0.05),ABI和震动觉均数在正常范围内,触觉、疼痛觉和温度觉均数不在正常范围内。有足部溃疡的患者溃疡侧足的各种指标都明显降低(P<0.05)。ABI与神经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神经指标相互之间都有相关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两下肢神经和血管功能在出现溃疡之前,左右两侧无明显区别;一旦出现足溃疡后,溃疡侧的指标会明显下降。触觉、疼痛觉和温度觉是相对较早的指标。ABI和震动觉是相对较晚的指标。神经和血管的损害具有不同的机制。

  • 标签: 2型糖尿病 神经检测 血管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7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7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神经内科要求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评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以积极的预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辅以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荐。

  • 标签: 脑卒中 并发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motomed下肢训练系统结合经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技术和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下肢神经松动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技术。治疗前后分别采用Ashwarth量表(MAS)评定下肢肌张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AS较前均有所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FMA、BB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tomed下肢训练系统结合经松动术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 标签: 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系统 神经松动术 脑卒中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指导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顾性分析病例20例,1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10例,采用循证护理方案,提出护理问题,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临床实践,制定出护理方案并实施。结果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循证护理方法的指导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循证护理是护理发展的方向,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预防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循证护理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举措。方法筛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硬币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6例,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2%,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卒中偏瘫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组加以生物反馈治疗。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足背屈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足背屈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和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12周AROM、EMG幅值和FMA积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 标签: 生物反馈 脑卒中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1月至11月期间收治的6例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各阶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观察治疗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结果6例病人均在住院治疗10-15天后分别好转出院。结论对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患者住院费用。

  • 标签: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纳入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研究的对象,均于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常规护理在对照组(n=40)患者中实施,康复护理在观察组(n=40)患者中实施。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 )。 结果 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提高,值得重视。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卒中 偏瘫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 作者: 张丽珠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期
  • 机构:踝关节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早期踝关节护理预防足下垂,改善下肢运动功能,降低病残率,促进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人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统计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为0—3的偏瘫患者243例,偏瘫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同为0—3级的偏瘫患者259例,偏瘫下肢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 标签: 偏瘫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康复门诊行下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运动疗法,治疗组患者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的BBS,FMA和ROM,与10m步行测评分。结果患者BBS,FMA和ROM呈现出增高的现象,10M步行呈现出下降迹象,.在治疗2个月后,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FMA,BBS评分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ROM结果上来看,经过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相关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引起的下肢偏瘫患者,使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偏瘫 下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的预防及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施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护理,。结果:就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而言,实验组为0,对照组为10%(2/10),居间差异显示,P<0.05,实验组优势明显。结论:临床上应该加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视,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制定防止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性。

  • 标签: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康复疗法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其中对照组应用强化步行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中医康复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显效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58.75%;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35.00%。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Oswestry评分无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但实验组下肢功能更为优良(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无差异,治疗后对照组仍无显著该晒,但实验组ADL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应用中医康复疗法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并减轻其痉挛程度。

  • 标签: 中医康复 强化步行训练 脑卒中偏瘫 下肢功能 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