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或)HLA相关抗体,以下统称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注效果,探讨提高血小板注效果的策略。方法分析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注后效果,对血小板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型,分析配合性注后效果,通过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评估注后效果。结果196例反复多次输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患者注血小板后,发生血小板注无效(PTR)67例(34.1%),对判断为PTR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77.6%);对52例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型,型成功27例,血小板注有效23例,有效率为85.1%;余下25例血小板型未找到相配合者采取随机注,血小板注有效4例,有效率为16.0%。结论对于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配型 血小板输注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外孕失血性休克自体血回的应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76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对患者进行自体血液回的同时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方面护理。结果在治疗满意率方面,观察组的97.37%比参照组78.95%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本指标要比参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自体血回只用于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可以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提高康复时间,更节省血源。自体血回操作简便,符合当今患者需求,值得推广。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宫外孕 自体血回输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脓毒血症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不同的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ICU68例脓毒血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尾号单双号的形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亚胺培南泵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静脉滴注,分析两种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也有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脓毒血症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对于ICU脓毒血症的患者给予泵入的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静脉输液的效果,可以显著提高细菌清除率,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亚胺培南 不同输注方法 ICU脓毒血症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明确管道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防护对策,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工程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类比检测结果表明,原煤分级筛工作场所煤尘浓度超限倍数计算结果超标,其他工作场所煤尘浓度超限倍数计算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各设备巡检工接触煤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类比企业10个接触噪声作业点中,除原煤分级筛、刮板运输机巡检工接触噪声的8h等效声级测量结果[97.1、89.4dB(A)]超标外,其他岗位作业人员接触噪声的8h等效声级测量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

  • 标签: 管道输煤 职业病危害 预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输血患者血清中的意外抗体,提高交叉血相合率和临床输血安全性。方法用盐水介质直接离心法、LISS/Coomba卡、经典抗人球方法对870份抗体筛选阳性的血液样本进行抗体鉴定。结果488份血清中仅有特异性同种抗体,主要为Rh系统抗体300份(61.5%)。MNS系统抗体104份(21.3%),其中抗-E抗体占Rh系统抗体的73%;382份血清中仅有自身抗体或同时存在同种抗体。结论抗体鉴定能提高临床血的相合率,保障输血及时、安全、有效。

  • 标签: 意外抗体 自身抗体 抗体鉴定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注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200例需进行妇科腹腔镜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静吸麻醉,试验组患者则接受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注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实施前后各时间段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较大,且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得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注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术中效果明确,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系数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把控输注麻醉 妇科腹腔镜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带蒂皮瓣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手外伤患者60例,观察其经过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带蒂皮瓣治疗后的外伤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皮瓣均成活,患肢外形良好。结论对手外伤患者实施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带蒂皮瓣治疗的效果好,风险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手外伤 软组织缺损 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带蒂皮瓣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改进Demons算法的三维肺部医学影像准。方法获取1例肺部疾病患者一个呼吸运动周期内十个时相的肺部CT影像资料,根据均方误差确定实验所需时相影像,最终确定第10时相为最大吸气相,第6时相作为最大呼气相,应用混合层次准模型进行影像准,以最大吸气相作为参考影像,以最大呼气相作为浮动影像,完成全局图像间非刚性准,然后应用改进Demons算法进行局部优化准,采用的算法策略为多分辨率策略,对比配准前后影像间的均方误差值。结果准后全局影像间的均方误差值为10.7418,较准前的21.9306明显降低,局部影像间的均方误差值为3.8935,较准前的13.0452明显降低。结论基于改进Demons算法能够对三维肺部医学影像进行有效准。

  • 标签: 改进Demons算法 三维肺部医学影像 配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注前及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采用微柱凝集法和体外溶血试验两种血方法输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AIHA并且需要输血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微柱凝集组与体外溶血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微柱凝集法以及体外溶血试验血,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疗效。结果体外溶血组输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微柱凝集组(95.00%VS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RBC与Hb水平均明显的升高,TBIL含量明显的降低(P<0.05);与微柱凝集组比较,体外溶血组RBC以及Hb升高更加显著,TBIL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血方法可以筛选到更加适合的供者红细胞,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有效。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微柱凝集法 体外溶血试验 输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