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解剖教学中,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人体结构,还需要了解疾病与人体结构的关系。通过对人体解剖的学习,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器官、系统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仅是要具备临床基础知识,也需要有温暖的心灵和对患者的关怀。在解剖教学中,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在待患者时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更人性化的治疗。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解剖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解剖学教学 培养医学生 人文素质
  • 简介:摘要:人体解剖第一、二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人体解剖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思政育人效果,第一课堂注重知识授课,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课堂则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体结构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该教学模式不仅将人体解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深度。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融合模式将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做出积极贡献。

  • 标签: 课程思政视阈 人体解剖学 第一 二课堂 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验时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腹泻患者26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见肠道致病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检测时将样本分成两份,一份利用病原微生物培养方法检测,另一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结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法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病原微生物培养方法(P<0.05)。结论:在检测病原微生物时,分子生物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荧光定量RT-PCR技术操作更为便捷,且检测结果准确性更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分子生物学技术 病原微生物 检验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围绕猪蓝耳病的病因探究及防控策略展开讨论,分析了猪蓝耳病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包括流行病、病原和诊断方法等方面的挑战,随后探讨了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挑战以及疾病传播途径和宿主免疫反应等病因探究中的难点。提出了优化对策,包括技术手段的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总结指出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猪蓝耳病的防控水平,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 标签: 猪蓝耳病 病因探究 分子诊断技术 防控策略
  • 简介:摘要:本综述全面阐述了脑胶质瘤分子标志物的类型、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在脑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前研究的成果与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 标签: 脑胶质瘤 分子标志物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Sonoclot指导护理质控对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07月至2023年10月收治我院行血液透析的急慢性肾衰竭患者14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观察组78例,两组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依据Sonoclot监测的凝血功能结果指导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异常凝血发生率、血滤机压力报警次数、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凝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时异常凝血,且血滤机报警次数更少(P<0.05);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方面,呼吸更平稳(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时出血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应用Sonoclot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护理质控能降低异常凝血发生率及出血事件,稳定生命体征及改善凝血,提高血液透析效果。

  • 标签: [] Sonoclot 血液透析 低分子肝素 质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皮肤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11月至2023.11月于我院就诊的70例肺癌患者,均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皮肤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Ⅲ级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明显,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Ⅲ级甲沟炎发生率差异明显,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皮肤不良反应较为常见,通过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 不良反应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3D解剖软件结合PBL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03月-2024年03月为研究病例时间段,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60例骨科学生,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取常规教学、3D解剖软件结合PBL教学法,对比教学方式满意度、教学质量、考核成绩、专业素质。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考核成绩相差较大,P<0.05。观察组、对照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P<0.05。观察组、对照组专业素质相差较大,P<0.05。观察组、对照组教学方式满意度相差较大,P<0.05。结论:在骨科临床教学中通过实施3D解剖软件、PBL教学法结合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将考核成绩提升,且专业素质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升高的同时对教学方式较为认可和满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临床教学 PBL教学法 3D解剖软件 教学质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序贯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栓塞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急性肺栓塞患者共70例,随机分2组比对,对照组以低分子肝素钙序贯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序贯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D二聚体、C反应蛋白、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血氧饱和度、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序贯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栓塞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序贯 利伐沙班 急性肺栓塞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胰腺炎接受生长抑素、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的效果展开调查。方法:取我院急性胰腺炎患者52例为对象,数表法分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和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用药治疗组的指标恢复时间短,治疗好转率高(P<0.05)。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行生长抑素、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可促进临床指标尽早恢复,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生长抑素 低分子肝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医院诊疗的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选择50例(2020年9月-2023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区别分为对照组(25例,血浆置换)和观察组(25例,基于血浆置换增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对比两组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AST、ALT、ALB水平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治疗可改善其肝功能,降低TBIL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 血浆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肺小结节患者在全胸腔镜下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于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胸外科收治的80例肺小结节患者,均在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根据所选择的手术方式将此80例肺结节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肺叶切除,观察组在全胸腔镜下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肺功能指标、围手术期指标以及血清、应激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进行手术、术后引流、住院上花费的时间更少、且观察组手术过程中流血量更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都出现炎症反应与应激反应,但观察组反应更轻,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肺小结节患者在全胸腔镜下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能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肺功能 肺段切除术 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4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以2023年5月-6月行相同处置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品管圈活动建立后,按照确认为活动目标与改善要求开展护理工作,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出血率。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出血率分别为26.00%、9.00%,后者显著低于前者,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治疗的患者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患者护理质量的提高和皮下出血率的降低。

  • 标签: 品管圈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 皮下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代谢组可在整体水平上定量考察饮食、生活习惯、生物活性物质和肠道菌群等引起的身体代谢的细微动态变化,有望为营养需求研究、营养流行病与其相关疾病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代谢组学 临床营养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