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干预对策。方法对本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期间发生的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干预对策。结果在70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护理操作不规范10例,发生率为14.29%(10/70),法律意识缺乏导致医疗纠纷10例,发生率为14.29%(10/70),与患者发生争论10例,发生率为14.29%(10/70),护理记录不规范20例,发生率为28.57%(20/70),排班不合理20例,发生率为28.56%(20/70)。后续处理结果中,提出良好解决方案,医患矛盾解除为15例,占全部的21.43%(15/70);提出解决方案,医患矛盾未解除为40例,占全部患者的57.14%(40/70);未提出良好解决方案,医患矛盾未解除为15例,占全部患者的21.43%(15/70)。结论针对神经内科护理期间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制定合理的干预对策,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提高护理安全性,进而减少护患之间矛盾,使临床护理失误明显减少,使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神经内科乃至整个医院持续、良好的发展。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安全隐患 干预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骨折早期愈合的影响,并对相关对策进行研究。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大鼠建立胫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36个肢体。第一组骨折+盐水组。第二组骨折伴神经损伤+盐水组。第三组骨折+神经生长因子组。第四组骨折伴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组。结果1骨痂量干预4周时与第一、三、四组比较,第二组骨痂量最多,其他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骨计量指标干预2周时,第二组骨吸收表面积明显大于第四组(P<0.05),第一组破骨细胞指数明显大于第三组(P<0.05);干预4周时,矿化骨小梁宽度,第一组明显小于第三组(P<0.05),第二组明显小于第四组(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骨折中的应用可以增强成骨能力,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 标签: 骨折早期 愈合 神经生长因子 周围神经损伤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的90例乳腺癌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乳腺癌手术,观察组使用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两组出血量和清除淋巴结数目没有差异性;观察组3例转移,对照组4例转移,观察组复发和并发这几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手术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几率。?

  • 标签: 肋间臂神经 胸前神经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眩晕病症患者致病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眩晕患者64例,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疾病危险因素,检查患者神经系统以及身体指标。结果64例患者存在有四种眩晕病因,其中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21例,后循环缺血患者17例,偏头痛患者15例,高血压患者11例。结论良性阵发性眩晕属于眩晕最常见致病因素,临床诊断需要对此有足够重视,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症状,给予神经系统检查,明确患者病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干预。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病症患者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方法将41例经临床诊断为神经性耳鸣的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治疗组21例。结果20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0例(0%),显效4例(20%),有效6例(30%),无效10例(50%),总有效率50%。21例治疗组患者中痊愈2例(9.5%),显效6例(29%),有效10例(47.6%),无效3例(14.30%),总有效率85.70%。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

  • 标签: 针刺,神经性耳鸣,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与肌电图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变及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33例,排除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疑似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超声与肌电图检查,分析超声与肌电图检查情况。结果肌电图检查对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超声与肌电图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变及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均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两种方法比较,肌电图检查的诊断效果更佳,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效果最佳,值得应用。

  • 标签: 超声 肌电图 腰骶神经根病变 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生命体征与意识等症状进行观察与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与临床护理措施。结果62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接受全面的治疗与护理之后,总临床有效率为91.94%,并发症发生率为6.45%。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及加强临床护理与观察,能够帮助其及时发现患者病情进展,从而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最终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临床护理与预后质量。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病人 管道护理 恢复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30例死亡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影响神经系统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中降低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30名神经内科住院死亡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回顾性分析30例神经内科住院死亡患者在死亡前的治疗记录、临床病症等,分析其死亡的时间及死亡的原因。结果统计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30例神经内科住院死亡疾病中脑出血死亡患者6例(20%)、脑梗死死亡患者10例(33.3%)、颅内或颈髓转移性病变4例(13.3%)、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16.7%)、猝死4例(13.3%)、呼吸衰竭1例(4.0%),其中神经内科患者死亡主要死因为肺部感染。结论医护人员在神经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相应预防措施,加强看护,减少神经内科死亡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住院患者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间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n=57例)和小骨瓣开颅手术组(n=53例),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观察。结果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的低于小骨瓣开颅手术组,而血肿清除率高于小骨瓣开颅手术组,手术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和NIHSS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的改善,且神经内镜手术组改善程度优于小骨瓣开颅手术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小骨瓣开颅手术,血肿清除率高,手术时间短,并更好的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 小骨瓣 开颅手术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首诊动眼神经麻痹39例病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动眼神经麻痹首诊于我院神经眼科的病例39例,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11例,不完全麻痹28例。结果动眼神经麻痹39例中,头部外伤12例(31%),颅内炎性10例(26%),糖尿病6例(14%),颅内动脉瘤4例(10%),颅内肿瘤4例(10%),脑血管梗塞1例(3%),脑血管出血1例(3%),原因不明1例(3%)。结论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复杂,以头部外伤最常见,其他原因还见于颅内炎性、糖尿病等。各病因在各年龄段分布具有一定特点,有针对性及时准确查明病因极为重要,是正确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 标签: 动眼神经麻痹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跌倒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取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6月份神经内科门诊收治发生跌倒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结果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情况、平衡能力、智力、视力以及合并疾病均是跌倒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必须实施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护理,以此减少神经内科患者的跌到率。

  • 标签: 神经内科患者 跌倒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NGF、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神经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可有效调节其神经营养因子。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 依达拉奉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