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任督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性反应应激-损伤-修复相关信号的影响。方法:将216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督脉组和任督脉组每组54只,每组再进一步分为12、24、48、72、96和144h各6个亚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大鼠模拟MCAO手术过程,暴露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即可,不进行插线,不予治疗。模型组造模成功后不予治疗。督脉组大鼠造模后选督脉经穴水沟、百会和大椎,并将大椎和百会两穴连接电针治疗仪。任督脉组建模后选用督脉经穴水沟、百会、大椎,以及任脉穴位气海、关元和承浆,并将大椎与百会、关元与气海四个穴位连接电针治疗仪。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外周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另有24只测定各组脑缺血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脑缺血再灌注144h督脉组和任督脉组脑组织缺血量明显减小(P〈0.05),且任督脉组缺血量较督脉组小(P〈0.05)。与模型组相比,督脉组和任督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所有时间点均较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督脉组相比,任督脉组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较之降低,且自24h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督脉组和任督脉组均能够从总体上动态地抑制ACTH的过度表达(P〈0.05),下调TNF-α以及上调TGF-β1表达水平(P〈0.05),且任督脉组优于督脉组。结论:电针任督脉可通过干预脑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应激-损伤-修复相关信号的表达,实现脑保护作用。

  • 标签: 电针 任脉 督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目的:横向对比观察电针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大鼠胃、大肠、小肠、胆的下合穴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胃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胃腑下合穴治疗胃腑病变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组共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WRS法诱导建立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d后,取材,肉眼观察胃黏膜损伤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及胃组织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4个下合穴组胃黏膜UI、血清HMGB1含量及胃组织TNF-α、NF-κB表达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②与足三里组比较,其他治疗组胃黏膜UI、血清HMGB1含量和胃TNF-α、NF-κB表达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①电针相关内腑下合穴均可通过调节HMGB1、TNF-α、NF-κB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减轻炎性反应,降低黏膜损伤等来实现对AGML模型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②足三里组的总体干预效应优于其它治疗组,部分说明足三里穴与对应胃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

  • 标签: 电针 下合穴 AGML模型大鼠 HMGB 1 TNF-α
  • 简介:目的:探讨热敏灸对功能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热敏灸治疗36例功能肛门直肠痛患者,热敏灸患者长强、次髎、腰俞和肛周局部,每腧穴艾灸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22例治愈,11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7%;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为6.1±1.52,治疗后为1.63±1.05,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热敏灸能改善功能肛门直肠痛。

  • 标签: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灸法 热敏灸
  • 简介:目的:观察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功能下丘脑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12例功能闭经患者分为针灸组和(64例)和西药组(48例)。针灸组根据中医针灸经闭的辨证分型,分为血枯经闭和血滞经闭2类。血枯经闭者选用关元、中极、归来、膈俞、肝俞、脾俞、肾俞。首先针刺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得气后行补法,不留针;然后针刺关元、中极、归来穴,温针灸,留针30min。血滞经闭者选用中极、气海、血海、三阴交、行间,针用泻法,留针30min。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5d,此为第一个周期。第2、3个周期均是在月经经行第5天开始(若仍未行经者,则自治疗第1天算起第29、57天开始第2、3个周期的治疗),连续治疗15日,共治疗3个周期。西药组采用口服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的方法连续服药21天为一个周期。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周期后的经行第3天对两组患者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进行测试比较,并对试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然后对完成3个周期治疗的患者随访6个月,计算其复发率。结果: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可显著提高功能闭经患者的FSH和LH水平,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灸组的不良反应率(1.49%)及复发率(25.0%)均低于西药组的不良反应率(4.14%)及复发率(69.8%)(均P〈0.05)。结论: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可显著提高功能闭经患者的FSH和LH水平,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功能闭经的疗效与口服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的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和6个月内的复发率低。

  • 标签: 功能性闭经 针灸 人工周期 对照研究
  • 简介: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颈夹脊及项丛刺治疗颈源头痛100例,采用项丛刺,纵向取下脑户(位于枕骨下正中凹陷中)、风府、哑门,横向自风府至完骨作6等分,每1等分为1个穴位,左右两侧为12个穴位;另取双侧颈2至颈7夹脊。每日针刺1次,5d为一疗程,间隔2d行下一疗程。治疗1~4个疗程全部病例均达到临床治愈,可见针刺颈夹脊及项丛刺治疗颈源头痛疗效显著。

  • 标签: 颈夹脊 颈源性头痛 项丛刺
  • 简介:ISO18746:2016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erileintradermalacupunctureneedlesforsingleusehasbeenpublishedonAugust15,2016.(http://www.iso.org/iso/home/store/catalogue_tc/catalogue_detail.htm?csnumber=63263)ISO18746:2016specifiestherequirementsofsterileintradermalacupunctureneedleforsingleuseasa

  • 标签: 期刊 编辑工作 中医药国际标准 《一次性无菌皮内针》
  • 简介:目的:探讨低频电针对男、女脾虚湿盛型单纯肥胖症患者血清leptin(瘦素)和NPY(神经肽Y)调节作用的差异。方法:纳入单纯肥胖症患者共80例,男性37例,女性43例。两组均选取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曲池、天枢、中脘、水分、气海、关元穴,采用低频电针治疗,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BMI(体质量指数)、F%(体脂百分率)及血清leptin和NPY含量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男性组患者体重下降(9.24±2.55)kg,BMI下降4.19±2.30,F%下降3.98±2.13,血清leptin下降(0.66±0.23)ng/mL,血清NPY下降(18.56±2.89)pg/mL,女性组分别下降(6.77±2.31,2.65±0.93,4.98±2.30,3.49±1.09,11.21±1.97),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男性组患者体质量、BMI、血清NPY含量较女性组均降低明显(均P〈0.01),女性组患者F%、血清leptin含量较男性组均降低明显(均P〈0.01)。结论:低频电针对男、女单纯肥胖症患者体质量、BMI、F%及血清leptin、NPY含量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且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降低体质量、BMI和血清NPY方面,男性优于女性,而在降低F%、血清leptin方面,女性优于男性。

  • 标签: 单纯性肥胖症 脾虚湿盛型 低频电针 性别差异 血清LEPTIN 血清N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