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同时测定金丝皇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有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脱(0~11min,10%→18%A;11~30min,18%A→20%A;30~40min,20%A→40%A;40~40.1min,40%A→10%A;40.1~45min,10%A),检测波长327nm(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8nm(木犀草苷)流速1.0mL·min-1,柱温35℃。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分别在4.34~52.04μg·mL-1、8.82~105.79μg·mL-1、5.91~70.87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25%、97.94%、97.82%;RSD分别为2.00%、0.95%、1.12%。结论实验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金丝皇菊中3个有效成分的测定,为金丝皇菊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金丝皇菊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绿原酸 木犀草苷 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同时测定金丝皇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有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脱(0~11min,10%→18%A;11~30min,18%A→20%A;30~40min,20%A→40%A;40~40.1min,40%A→10%A;40.1~45min,10%A),检测波长327nm(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8nm(木犀草苷)流速1.0mL·min-1,柱温35℃。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分别在4.34~52.04μg·mL-1、8.82~105.79μg·mL-1、5.91~70.87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25%、97.94%、97.82%;RSD分别为2.00%、0.95%、1.12%。结论实验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金丝皇菊中3个有效成分的测定,为金丝皇菊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金丝皇菊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绿原酸 木犀草苷 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血站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420例成分输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输血前给予的处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各210例。观察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预防性用药,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9例,过敏反应8例,气管痉挛、休克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8例,过敏反应9例,支气管痉挛、休克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预防作用,不推荐常规进行输血前预防性药物输注,科学合理地输血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 输血不良反应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合理的成分输血的临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为患者及时补充红细胞来进行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输血科进行会诊制定成分输血方案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为其选择成分输血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成分血 治疗效果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显示肿瘤细胞及间质成分中的应用。方法选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已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证实诊断的乳腺、肺、肾、胃、膀胱、淋巴结、软组织等器官肿瘤组织石蜡块共30例,重新包埋,切片厚4μm。进行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验。结果上皮来源肿瘤主质和间质分界清楚,癌细胞常形成细胞巢,压迫周围网状纤维,癌细胞巢常被网状纤维包裹,形成大小不等的巢状,条索状结构,巢内癌细胞不产生网状纤维。结论肿瘤的间质成分反应程度是随着肿瘤的发展而发展,网状纤维的形态变化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有关。增生的网状纤维对癌巢形成的包裹状态,提示网状纤维增生可能是机体对病灶的防御性免疫反应。

  • 标签: 网状纤维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肿瘤细胞及间质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