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病引发的代谢综合症是全球性重大慢性疾病问题之一,其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慢性难愈性创面,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当前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巨噬细胞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其极化对于创面愈合的关键性影响。本文章深入探讨了巨噬细胞极化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着重分析了巨噬细胞的起源、功能以及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糖尿病环境下巨噬细胞功能失调,包括极化转换障碍和促炎因子过量分泌,进而延缓了愈合过程。此外,本文还详细讨论了Notch、NF-κB、PI3K/AKT等关键信号通路在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影响。通过深入了解巨噬细胞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调节机制,对于制定新的治疗策略,以增加糖尿病患者创面的愈合效率、减轻并发症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糖尿病创面愈合 巨噬细胞极化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细胞焦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与感染性疾病、自发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休戚相关,打孔蛋白Gasdermin D是细胞焦亡的效应分子。炎性半胱天冬酶通过裂解Gasdermin D,打破其结构自抑制,激活Gasdermin D的打孔活性。Gasdermin D的活性形式Gasdermin D-N端结构域在细胞膜上聚合形成一个中空的环状低聚物,形成孔道,细胞焦亡与程序性细胞坏死相似,两者均能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文章就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Gasdermin D参与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细胞焦亡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辨别及与细胞焦亡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

  • 标签: 细胞焦亡 恶性肿瘤 炎症小体 Gasdermin D家族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结节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以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发生失衡为主。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在多种免疫细胞中有了新的发现,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中医药作为我国重点医药支柱,在肺结节病中的研究甚少。基于此,下面将从肺结节病细胞免疫机制和肺结节病中医药治疗两个方面进行一定的浅析。

  • 标签: 肺结节病 免疫机制 中医药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症时应用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更有效判断出具体病因,提高诊断时的效果。 方法: 此次研究选自2017年3月至 2022 年5月某院接诊治疗的243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根据病因不同区分成造血性系统疾病组 (简称甲组)( 68例) 和非造血系统疾病组(简称乙组) (175例),对他们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 ( PLT ) 和白细胞(WBC)水平值进行对比, 另外对造血性系统疾病组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采集然后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对疾病类型患者的网织红细胞(RET)水平值与骨髓异常增生 (MDS) 程度分级。 结果 发现非造血性系统疾病组的HGB、PLT与WBC的水平参考值均高于造血性系统疾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发现造血性系统疾病组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与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RET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而AL患者低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非造血性系统疾病与造血性系统疾病引致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检查的血液各项数值存有差异,不同类型造血性系统疾病患者RET水平参考值与骨髓增生异常分级也有显著不同,因此在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症时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因、避免误诊,为辩证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骨髓细胞学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症 诊断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疼痛康复治疗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涵盖了神经系统在疼痛感知和调控中的关键角色,以及康复治疗如何通过神经可塑性和神经调控技术实现疼痛管理。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变化对于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疼痛康复治疗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深入分析其原理和应用,以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疼痛康复治疗 神经胜生理学 机制与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与健康人们相比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方法:将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采用无菌技术从研究对象的气道中采集样本,与征集的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FEV1pred、FEV1/FVC以及菌群组成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FEV1pred、FEV1/FVC情况均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道菌群的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气道菌群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存在明显的组成差异。患者组气道中某些细菌种类丰度显著增加,而另一些细菌种类丰度则明显降低,哮喘患者气道菌群的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 气道菌群 微生物学机制
  • 简介: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血液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易引起患者应对不足,造成自我管理能力低,并发症及疾病复发率高。本文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管理测评工具、自我管理的内容、自我管理的现状和干预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我管理 测评工具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从能量代谢的角度看,肿瘤是一种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功能不全的能量代谢疾病。因而用线粒体移植的治疗手段,以代替细胞内缺陷的线粒体,重塑细胞功能,被认为是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线粒体移植治疗可减少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减少细胞氧化应激,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以及增强化疗敏感性等。然而线粒体移植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具体机制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线粒体移植 肿瘤 肿瘤线粒体
  • 简介:摘要:支原体肺炎是一种高发于儿童群体的疾病,其病程周期普遍较长,并且发展速度较快,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导致患者出现脑要先问题。现阶段针对该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是较为多见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对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临床激素治疗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发病机制 激素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近年来,对LPRD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涉及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新兴的研究认为,LPRD的发病机制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食管-咽喉连接的解剖结构异常以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诊断方面,除了传统的症状询问、咽镜检查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外,还引入了口腔-咽喉pH监测、多通道修正食管高分辨率蠕动测定等新技术,提高了LPRD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针对LPRD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近年来,局部治疗药物、手术治疗以及非药物干预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为LPR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针对不同临床表现和病因机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咽喉反流性疾病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及其潜在机制。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治疗的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针灸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在神经功能恢复、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针灸的作用机制,发现其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可塑性、促进神经再生及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中医针灸 中风后遗症 临床效果 神经功能 康复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历经千年沉淀,其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的实践与机制探索,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展现出独特的医学价值。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而中医药以其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理念,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深入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其疗效,更能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 标签: 中医药 慢性疾病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观察两组的干预结局。结果:研究组的化疗不良事件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P<0.05。研究组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率。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新型冠状病毒突变株假病毒颗粒,研究Beta变异株假病毒对靶细胞感染嗜性的差异。方法:构建新型冠状Beta病毒突变株假病毒颗粒并对其进行验证与包装;比较其对靶细胞感染的细胞嗜性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Beta变异株S基因的表达载体并验证S蛋白成功表达。结论 Beta变异株比武汉株的感染力更强。

  • 标签: 新冠病毒 假病毒 S蛋白 细胞嗜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抗炎消肿丸在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时间: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象: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共102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甲硝唑治疗)与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抗炎消肿丸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合抗炎消肿丸落实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浆细胞性乳腺炎 抗炎消肿丸 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 中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 93例,分为对照组(未发生或发生 1级 中性粒 细胞减少症,62例)和观察组(发生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 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确立危 险 因素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中性粒细胞绝 对值、化疗期间4级骨髓抑制患者构成比、放疗前白细胞计数、放疗前中性粒绝对值、放疗前血红蛋白、放疗计划靶 区体积(PTV) 等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4.511 、9.900 , t=2.286~9.900 , P <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为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独立危险因素(P <0.05) 。 绘制的ROC曲线显示,PTV的 cut-off值为 733.28mL , AUC为 0.664 , 灵敏度 83.9% , 特异度 56.5% ; cut-off值为 2213.5cGy , AUC为 0.749 , 灵敏度 80.6% , 特异度 67.7% ; 两指标联合预测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 减少症 的 AUC为 0.786 , 灵敏度 96.8% , 特异度58.4% 。结论 PTV>733.28 mL和 Dmean>2213.5cGy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 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可提高该症是否发生的预测效能。

  • 标签: []  乳腺肿瘤 血液检验 中性粒细胞减少 放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