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患者康复中降低致残率的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 184 例急性脑血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划分成人数相同的两个组别,对照组患者未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评分以及生活活动功能评分,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降低血栓患者致残率上的效果。 结果: 经过两项评分对比,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降低急性脑血栓患者致残率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致残率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节护理对脑血栓患者的价值,并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8年 3月 -2020年 3月收治的 89例脑血栓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45 例 和对照组 44 例 ,观察组采用细节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基本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护接受细节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实施细节护理的效果优于基本护理方式的效果,细节护理的使用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脑血栓患者 细节护理 生活质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药理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脑血栓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10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常规治疗的对照组(n=50)和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观察组(n=50),对比治疗效果、颈动脉斑块面积、NIHSS评分。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和对照组(82.00%)相比,观察组(98.00%)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1.02±0.33)、NIHSS评分(10.02±0.54)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对脑血栓患者具有减少颈动脉斑块面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药理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头部 CT检查诊断脑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 2019年 3月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 4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使用头部 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准确性的分析。结果 头部 CT检查结果准确率为 97.56%,其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头部 C T检查脑血栓患者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同时可以有效的发现其脑部梗塞的症性,而且在操作上较为简单便捷,对患者基本不会产生损伤,检查的重复性很强。

  • 标签: 头部 CT 检查诊断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栓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与使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研究组两组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对两组患者四肢与基本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各项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脑血栓脑梗死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血栓治疗中脑心通胶囊联合降纤酶治疗有效性。 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血栓患者为探讨对象,共计 104 例,入组时间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5 月,依据黑白双色球均分小组,黑色组予以降纤酶治疗,白色组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 结果:治疗前 2 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差异一致治疗后, 2 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黑色组神经缺损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白色组疗效判定有效率高于黑色组( P<0.05 )。 结论:在 急性脑血栓治疗中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降纤酶治疗方案,于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善有显著增效。

  • 标签: 脑心通胶囊 降纤酶 急性脑血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丁苯酞注射液应用于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丁苯酞药理作用及其对 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 2019年 7月 ~2020年 6月 1年时间段内收治的 9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数据分析,按照随机数字原则进行平均分组,两组各 46例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脑血栓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脂、抗血小板、防感染等治疗,观察组 对症常规治疗 联合丁苯酞注射液 进行 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数据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 的改善幅度明显更大; NIHSS评分明显更低; 各项 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均明显更佳 ( P< 0.05) 。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 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面部瘫痪、肢体无力或麻木等 相关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丁苯酞注射液 脑血栓 临床疗效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在临床医学中,凝血功能障碍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原因有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含量降低等,分为单一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在疾病基础上出现多种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两种。传统凝血项检测都是用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检测与评估,但由于操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再加上以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作为检测基础,使血小板在凝血系统中起到的作用被进一步削弱,进而导致血栓形成以及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都无法动态呈现出来,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凝血全貌,因此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实际应用便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Hartert是提出血栓弹力图的第一人,但广泛应用在临床医学中是多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它凭借着时效性强、操作简单等多种优势,获得了众多临床工作者的喜爱,可实现床旁快速检查,就连 CCTs很难检查到的凝血异常也能很快检测出来,并且在对血液中血栓形成和溶解过程进行可视化检测与分析时,其实时性表现也是十分出色的。临床方面有关血栓弹力图的综述大多集中在以学科应用进行概述,本文主要对血栓弹力图在几种临床常见凝血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介绍,希望能推动血栓弹力图在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治疗的应用。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创伤患者 凝血功能障碍治疗 指导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31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进行治疗,在手术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参与血栓患者进行导管溶栓或者单纯抗凝治疗,观察患者在接受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后的静脉通畅率、术中出血量以及肺栓塞发生率,评估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手术中出血量仅为210ml,在31名患者中,共有3名患者出现轻度肺栓塞,发生率为9.68%,患者一次性血栓通畅率为26(83.87%),所有患者在接受后续的导管溶栓或者单纯抗凝治疗后,血管均恢复通畅。结论:将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产生的效果良好,能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静脉通畅率,对于控制肺栓塞等并发症来说有积极意义,具有良好的可推广价值。

  • 标签: 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方案 血栓抽吸
  • 简介:[摘要]目的: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方法:将随机抽取的122例自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分成两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试验组集束化护理。结果:试验组深静脉血栓等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肿瘤 PICC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预防护理对老年脊柱骨折病人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3 月在我院治疗的 52 例脊柱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这 52 例病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26 例病人,对照组病人采取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病人在对照组传统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再采取预防性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下肢 深静脉 血栓的 形成情况。 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 老年脊柱骨折病人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该护理模式。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脊柱骨折;下肢深 静脉血栓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以静脉造影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观察记录检查获得的数据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 经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在58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被确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被确诊的患者有55例,两种诊断结果的数据对比(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数据接近静脉造影诊断结果,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与征象特征。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治疗的65例DVT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65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组,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下肢静脉CDFI值、内径值,分析超声图像特征。结果:研究组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CDFI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腘静脉、股浅静脉、肌间静脉、股总静脉内径值均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在DVT形成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超声 征象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本院收治的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 标签: 利伐沙班 急性肺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于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 方法 : 本次研究对象共 46 例,均选自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患者,选取时间为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5 月,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在以往常规护理模式下,按照科室相关规定,为对照组患者提供饮食、用药、疾病监测等各方面的护理服务,组内成员共 23 例。其余患者归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内容同上,另外增加使用中医护理技术。 结果 :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 合理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将情志护理、辩证施护、术后功能锻炼贯穿至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质量提高,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发挥。

  • 标签: 骨创伤 中医护理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报道的外科术后 DVT 的发生率约为 26%,而 DVT 患者早期死亡率则高达 2%~5%。血栓一旦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下肢 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骨科患者应用护理流程再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成研究组30例和参照组30例。为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为研究组患者提供护理流程再造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预防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的预防效果相比于参照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流程再造 骨科 深静脉血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中风恢复期治疗中应用中医针灸血栓通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2018年7月-2019年10月在院医治的8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观察组,各42例。参照组进行血栓通医治,观察组进行中医针灸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比疗效、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比参照组显著;观察组相关指标好于参照组,数据差异十分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血栓通是提高中风恢复期疗效的有效方式,相关情况显著,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中风 针灸 恢复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92例于 2019年 2月至 2020年 1月在我院普外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 10例接受普外科常规护理, 研究组 10例则接受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弹力袜穿戴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 40.00%相比,呈下降趋势( P< 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弹力袜穿戴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 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 60.00%( P< 0.05)。 结论 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缩短手术、下床活动、弹力袜穿戴各时间均有优势,还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普外科 围术期护理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形成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