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7.6岁(标准差16.7岁),轻度二尖瓣狭窄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4例(其中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左心房内径(45.6±7.1)mm,阵发性房颤3例,持续性房颤54例,房颤病程(2.1±1.7)年。术前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采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术后定期随访Holter、ECG及UCG。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操作时间(184±26)min,X线透视时间(25±14)min。环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49例(86.0%)、右肺静脉电隔离52例(91.2%)。其余病例结合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实现电隔离。持续性房颤消融恢复窦性心律9例,其中3例环肺静脉消融终止,6例碎裂电位消融终止;持续性房颤转为不典型房扑4例,消融未能终止,转为典型房扑2例,三尖瓣峡部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1个月1例阵发性房颤和10例持续性房颤因复发再次消融。随访时间(7±4)个月,45例(78.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基质改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 标签: 肺静脉 消融术 风湿性瓣膜病 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气冷却天线微波消融热场的特性,探索计算机模拟预测气冷却天线微波温度场的方法。方法在体模实验中精确布置测温点,获取微波温度场的温升规律,在Pennes生物传热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建立气冷却天线微波消融的热作用数学模型,对3种加热功率作用时间下热凝固范围和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和预测。并在离体猪肝上进行校正检测。结果①3种功率下dT/dt分布各不相同,且后向温升大于前向;②离体猪肝实验时温升曲线及凝固范围实测值与模拟值均有较好的吻合性;③气冷却式微波天线可有效降低杆温,且后向未出现冷区。结论肝脏体模、离体猪肝实验证明,气冷却微波消融在低杆温状态下可以形成较理想的类球体凝固。

  • 标签: 计算机模拟 热温度场 微波消融 内冷却天线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各级支气管及伴随结构的病理变化,探讨微波消融对各级支气管及伴随血管、淋巴管、神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只健康家猪分为2组,进行经皮穿刺正常肺组织微波消融,分别于消融后3d(A组)、28d(B组)各宰杀5只,观察微波消融消融损伤区形态及各级支气管和伴随血管、淋巴管、神经的病理表现。结果①随着支气管腔的变小,微波对支气管的损伤加重;对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的损伤较轻,各级支气管消融后28d呈恢复表现。②微波消融对于肺组织中的大血管有轻度损伤,对小血管损伤较重。③微波消融对于淋巴管、神经均有损伤,且神经损伤未恢复正常。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是一种可以耐受且对大支气管、大血管影响轻微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消融 正常家猪 支气管 伴随结构
  • 简介:美国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制出以液体为纤芯的光波导管,使光可以定向无损地穿过芯片上的液体。这一光学传感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制造检测单分子的化学和生物学传感器。

  • 标签: 美国 液体纤芯波导管 光学传感技术 氮化硅 二氧化硅
  •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的构建及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分别取10g胶原蛋白利用自制模具分别制备含0.25g川芎嗪和无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2%京尼平交联);对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进行拉伸实验并评价其力学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胶原神经导管交联前后的空间结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细胞外基质(ECM)混合后接种于导管内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质量浓度10g/L的川芎嗪诱导MSC7d后,荧光免疫化学方法鉴定MSC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用8只Wister大鼠复制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复合MSC的神经导管连接缺损神经,其中4只为无中药导管作为对照,90d后处死大鼠观察再生神经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其功能。结果京尼平交联前后胶原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交联后胶原纤维排列致密,胶原纤维之间形成不规则孔隙且韧性增强;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的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分别为(0.23±0.09)、(0.20±0.12)N和(0.76±0.15)、(0.69±0.17)N,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川芎嗪能促进MSC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并向神经细胞分化;神经导管与MSC复合培养两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复合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能促进缺损神经的修复。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 标签: 胶原蛋白 神经导管 京尼平 川芎嗪 神经缺损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90例肝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63例,女性27例;年龄13-81岁,平均年龄47.7岁。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5组,即1-7d组、8-14d组、15-21d组、22-28d组、大于28d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留置1-7d组46例患者,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率为23.9%;8-14d组56例患者,不良反应19例,不良反应率为33.9%;15-21d组25例患者,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率为44.0%;22-28d组41例患者,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率为43.9%;大于28d组22例患者,不良反应12例,不良反应率为54.5%。渗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各组间无差异。结论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留置时间相关,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并发症呈增加趋势,留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4d,是否延长留置时间取决于临床工作中患者实际情况。渗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留置时间无关。

  • 标签: 人工肝 中心静脉导管 留置时间 血液净化
  •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的应用方法针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月~12月行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血液透析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共行血液透析2210例次。观察组采用100kU尿激酶加入100mL0.9%NaCl溶液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比较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28例次(2.5%)]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的次数[51例次(4.5%)]明显少于对照组[110例次(10.2%),221例次(20.5%)],观察组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241.6±55.2)mL/min]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08.0±52.7)mL/min]。结论尿激酶预防滴注法对于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法。

  • 标签: 半永久性双腔导管 血液透析 尿激酶滴注法 纤维蛋白鞘 尖部血栓 导管堵塞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冷循环微波消融术(MWA)在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的16例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患者(37个肿瘤),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31.5岁。进行MWA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超声声像图变化。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37个肿瘤内血流信号均消失;治疗时间6~17min,平均治疗时间10.4min(标准差4.6min)。16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肿瘤体积0.34~4.18cm~3,平均肿瘤体积1.76cm~3(标准差1.55cm~3);治疗后1个月,超声随诊显示肿瘤体积轻度增大,回声减低,瘤体边界模糊;治疗后3、6、12个月超声检查显示肿瘤体积较治疗前逐渐缩小,缩小率分别为(25.1±6.1)%、(45.4±7.4)%、(73.6±6.3)%。结论超声引导MWA治疗安全、微创,适用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纤维腺瘤 微波消融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 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方法 应用带涤纶环的双腔留置导管,为6例患者行经皮锁骨下静脉插入术插入导管。结果 共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术6例,成功5例,失败1例。成功5例X光摄片证实,导管前端位于第二肋间,最高血流量可达350ml以上。测定瘘管再循环量为4.1%~19.7%,平均9.3%。结论 应用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血流量高,并发症少。

  • 标签: 锁骨下静脉 血液透析 双腔导管 留置导管 血流量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心动图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左心室心肌消融心肌坏死范围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兔9只,兔龄8~12个月,体质量(3.0±0.2)kg(2.8~3.5kg)。HIFU治疗频率1.5MHz,强度9.64kW/cm2,脉冲照射方式,Ton=0.2s、0.3s,Toff=1.0s、1.5s,重复次数20次,靶区范围3mm×2mm。照射后行左心室心肌超声造影心动图,然后取下心脏,做2mm心肌切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测量造影剂充盈缺损面积及与之相对应心肌切片TTC染色心肌坏死面积,并计算其占整个心肌的面积百分比。结果造影剂充盈缺损面积百分比(13.7%±6.7%)与TTC染色心肌坏死面积百分比(15.5%±4.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呈显著相关(r=0.94,P〈0.0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心动图可用于评价HIFU左心室心肌消融心肌坏死范围。

  • 标签: 心肌超声造影心动图 高强度聚焦超声 消融
  • 简介:目的 探讨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在子宫、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子宫、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于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和/或栓塞后1周(平均值)行肿瘤手术切除,并作对比。结果 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肿瘤的血供特点。双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后手术切除的12例与单纯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后手术切除的6例相比较;术前灌注加栓塞可使肿瘤明显减小,术中出血极少(平均约50ml),手术野更清楚,肿瘤更有可能完全切除。结论 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在子宫或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癌 卵巢癌 栓塞治疗 介入放射
  • 简介:研究不同浸提介质对一次性使用球囊扩张导管体外细胞毒性评价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浸提介质制备了一次性使用球囊扩张导管浸提液,以MTT法评价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活性与增殖的影响,计算相对增殖率(RGR)。一次性使用球囊扩张导管不同浸提液之间的OD值存在差异,四种浸提液的RGR值均〉80%,细胞毒性均为1级。选择含血清的MEM是评价介入类医疗器械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的理想浸提介质。

  • 标签: 浸提介质 介入类医疗器械 生物学评价 体外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