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分析了动脉血管内的血液以及动脉血管周围组织,对脉搏波衰减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这两种影响的结果,为脉搏波传播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有助于临床上利用脉搏波的传播特性分析和诊断相关疾病.

  • 标签: 脉搏波 动脉 脉搏波能量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分析正常早产儿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特性,以便研究EEG对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上海诺诚Nation9200型便携式16导脑电图机,对12例2005年11月~12月在笔者医院产科自然分娩的、出生时无窒息史及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早产儿(27~34周孕龄)进行EEG描记,对其中随访了解正常生长至今(1年零5个月)的8例正常早产儿回顾性分析EEG特性。结果所有早产儿EEG均有波形交替,脑电图波幅〈15μV的部分连续不超过37s,在全部EEG描记时间段内占45.3%;而15μV~50μV的活动部分可连续25s,占到37.5%;〉50μV的高波幅活动部分连续不超过24s,占17.2%。主要以2~3Hz的δ波上叠有7~12Hz节律的波为主,两侧导联对称性比较,在枕叶有较好的对称性,而在颞叶则对称性较差,右侧导联波幅高于左侧(〉50%)的占50%。结论正常早产儿EEG有特定的频率类型,了解和认识这些特性,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损伤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早产儿 EEG 特性
  • 简介:目的观察金水鲜胶囊联合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金水鲜组、放疗组、先金水鲜后放疗组、先放疗后金水鲜组和同时金水鲜+放疗组,每组6只。放疗剂量为2Gy,金水鲜制成悬液后灌胃给药。游标卡尺测量瘤体长短径变化。绘制肿瘤生长瞳线: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VEGF的表达。结果肿瘤体积在接受处理后明显减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先金水鲜后放疗组、先放疗后金水鲜组和同时金水鲜+放疗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分别为303.209mm^3±14.445mm^3,284.758mm^3±21.891mm^3,303.228mm^3±2.335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金水鲜后放疗组、先放疗后金水鲜组和同时金水鲜+放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或放疗组比较,VEGF表达阳性率降低(分别为12.97%±O.82%,15.13%±1.31%。13.6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水鲜胶囊与放疗联用对Lewis肺癌小鼠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下调VEGF的表达。

  • 标签: 金水鲜胶囊 放射治疗 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介电特性,为电阻抗扫描技术用于检测碘致甲状腺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体甲状腺组织试验标本来自40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其中男性19例,年龄25~57岁;女性21例,年龄36~53岁。从刚手术离体的甲状腺组织分离良性病变组织,利用自制测量系统,用阻抗分析仪Solartron1294+Solartron1260、Agilent4294测量上述组织10Hz~10MHz的电阻值和电抗值。做组织病理学诊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等手段获得组织的电导率、介电常数、阻抗虚部、Cole曲线等参数。结果以4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为研究对象,在所测频率范围内,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介电特性反应良好,其中电导率为0.25~0.80S/m。特征频率主要分布在3.18×104Hz附近,该频率对应的虚部值为-63Ω·cm。结论介电特性可以反映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功能信息,提示电阻抗扫描技术有望用于碘致甲状腺疾病检测领域。

  • 标签: 甲状腺组织 介电特性 电阻抗扫描 Cole曲线
  • 简介:为了在增强对比度的同时又能较好地表现细节,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多尺度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在对数域进行图像的高低频分离,并对两部分分量分别进行直方图均衡和局部增强处理。此方法结合了直方图均衡和局部增强算法的优点,增强后的DR图像效果较好。

  • 标签: DR医学图像 变换域 局部增强 直方图均衡 RETINEX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蛋白(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inducedprotein,TGFBIp)是一个多功能细胞外基质分子,在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分化中起十分重要作用[1,2]。近期KimHJ等[3]及RowleyJW等[4]研究显示,TGFBIp可作为一种血小板来源蛋白,在血小板活化、促进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制备抗TGFBIp单克隆抗体将更好地理解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形成,为发展新的抗血栓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手段。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动物1.1.1主要试剂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单克隆抗体 诱导蛋白 制备 血小板活化 PROTEIN
  • 简介:目的在考虑声换能器特性的基础上,对磁感应磁声成像的正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声源的产生、传播及接收机制。方法参考CT的三维Phantom仿真模型建立磁感应磁声成像正问题的模型,并结合电磁场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仿真分析模型内部电导率分布与磁场和磁感应电场的关系,得到模型内部的磁感应电流分布。然后再深入研究声偶极子模型,并检测分析声换能器的特性后,给出相应的仿真声信号检测结果。结果磁感应电流密度在中心位置处为0,在电导率边界处变化较大,声换能器的检测声场分布和声偶极子传播的指向性会极大的影响声换能器接收到的磁声信号的值。结论为磁感应磁声成像实验研究及由声信号重建物体内部的电导率分布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磁感应磁声成像 正问题 声换能器特性 三维Phantom模型
  • 简介:近年来,以钛合金为主的骨骼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研究中,植入体的腐蚀磨损和骨整合能力不足是造成其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最终可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制备综合性能优越的植入体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多孔钽拥有良好的理化性质,耐腐蚀和抗磨损性能出色,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多孔结构可以促进新骨的长入和成骨细胞的增殖,从而提高骨整合能力。并且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多孔钽更加优良的性能和功能,扩展了其临床应用。本文将针对多孔钽的理化/生物特性及其骨整合能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多孔钽 生物相容性 骨长入 骨整合
  • 简介:比较正常和病态眼角膜的蠕变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采用人工捐献角膜,角膜移植后的10个眼角膜剩余部分、严重角膜溃疡术后严重并发症行角膜移植患者的病态眼角膜遗弃部分10个,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以0.1MPa/s的应力增加速度进行蠕变实验。以归一化分析的方法处理蠕变实验数据。正常对照组眼角膜7200s蠕变量为0.16%,病态组眼角膜7200s蠕变量为0.12%,正常对照组7200s蠕变量大于病态组,差异显著(P<0.05)。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病态组眼角膜蠕变特性发生改变。

  • 标签: 眼角膜 正常 病态 蠕变 对比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的损伤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择新鲜的冷冻尸体8具。男5具,女3具。解剖显露膝关节后外侧角结构主要是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剔除软组织,只保留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行牵拉试验(分别单独测试三个结构),记录疲劳断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力学牵拉试验显示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分别为287N、289N、695N。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结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个结构的疲劳断裂数值研究说明它们在断裂前能够抵抗较大的负荷,其损伤后对膝关节稳定性是有明显的影响的,也表明了对其重建来说是很必要的。也对重建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 标签: 膝关节后外侧角 解剖 生物力学特性
  • 简介: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于水凝胶中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分别含有bFGF/VEGF和不含bFGF/VEGF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水凝胶,分为A、B2组。同时包埋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7d后的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EPCs的生长及长入水凝胶的情况并计数,分析bFGF、VEGF对EPCs存活率的影响。培养7d后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总RNA量,并检测PECAM1、CD34、KDR、Angiopoietin-2、pcdh12基因的表达。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2组去水凝胶的培养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并用荧光法检测水凝胶的降解速度,bFGF、VEGF对EPCs释放MMP的影响。最后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技术检测含有bFGF、VEGF的水凝胶体外诱导血管新生的作用。结果A组水凝胶,消化7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39.43%的EPCs尚存,B组4.1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凝胶表面种植EPCs可观察到的细胞数A组为378.3333,B组为302.3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2组中MMP-2、MMP-9的表达,发现水凝胶中MMP-2和MMP-9随时间推移在72h内持续释放,A组较B组释放浓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检测水凝胶的降解发现,从第1天开始,A组水凝胶降解百分比急速升高,之后增长速度减缓,而B组呈继续增长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量RT-PCR检测发现A组较B组基因Ct值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技术检测发现A组(空白组)、B组(不含bFGF、VEGF组)、C组(含bFGF、VEGF组)的新生血管总数分别为9、25、3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研究证实,缓释的bFGF、VEGF不仅能促进水凝胶中EPCs增殖、分�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技术 血管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骺板不同部位损伤对骺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96只,估算骺板损伤面积百分比,随机分组制备股骨远端骺板中央及外侧边缘区损伤模型,术后不同时间从大体和组织学观察骺板发育情况。结果直径2.0mm、3.0mm和3.5mm组骺板损伤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33±0.42)%、(6.77±0.23)%和(9.05±0.30)%。术后骺板中央区损伤3.0mm组和3.5mm组出现生长阻滞,而外侧边缘区损伤3.5mm组出现生长阻滞外侧边缘区损伤3.0mm组和3.5mm组出现髁部发育阻滞及外翻成角畸形。组织学观察发现骺板损伤区骨桥形成,软骨细胞呈“岛状”分布,排列不规则,周围被骨桥包绕。结论骺板发育阻滞与损伤面积百分比有关,中央区损伤主要引起肢体短缩畸形,而外侧边缘区损伤主要引起肢体成角畸形及骺板横向发育阻滞骺板损伤后其损害是永久性的骺板损伤后软骨细胞修复能力有限。

  • 标签: 骺板 骨骺 损伤 动物实验
  • 简介:据2009年6月1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报道,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一种控制肿瘤在脑部生长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分子机制。此项发现为寻找脑转移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个潜在目标。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已侵入大脑的肿瘤细胞来说,其一旦被激活,称为整合素αvβ3的肿瘤细胞受体会促使血管生长因子的分泌量增加,此生长因子参与肿瘤在脑组织中扩散所必需的新血管生长

  • 标签: 血管生长因子 美国科学家 肿瘤细胞 脑部 美国国家科学院 整合素ΑVΒ3
  • 简介:目的研究磁性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苦参碱纳米粒(M-PLGA-OM-NP)的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子进行评价。方法运用复乳法制备M-PLGA-OM-NP,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并对纳米粒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情况等进行评价。结果纳米粒外观呈规则球形,其平均粒径为146.5nm,载药量为7.61%,包封率为44.8%。突释后至第72小时,纳米粒维持较稳定的释药速度,累积释放达52.9%。72~240h,药物释放缓慢,累计释放约为16.6%,体外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方程lny=1.2806+lnt。氧化苦参碱药性不受温度影响。结论获得了较满意的M-PLGA-OM-NP制备工艺,其过程简单,粒子性状符合要求。

  • 标签: 氧化苦参碱 聚乳酸-羟基乙酸 磁性纳米粒
  • 简介:对比分析胎儿脐静脉与大脑中动脉的力学特性,为大脑中动脉损伤以胎儿脐静脉移植修复提供生物力学特性基础。取正常人新鲜尸体大脑中动脉与新鲜胎儿脐静脉各15个试样进行拉伸实验。分别将大脑中动脉和胎儿脐静脉试样装夹在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夹头内,以0.3mm/min的实验速度对试样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胎儿脐静脉的弹性限度应变值、最大应变值大于大脑中动脉组,差异显著(P〈0.05),胎儿脐静脉组最大应力、弹性模量值小于大脑中动脉组,差异显著(P〈0.05)。胎儿脐静脉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大脑中动脉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相似。胎儿脐静脉的拉伸力学特性有利于移植大脑中动脉损伤的修复。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胎儿脐静脉 拉伸 力学特性 对比分析
  • 简介:本文描述了一种研究血液电特性的新方法及其用于血液电特性研究的初步结果。建立了血液的物理模型,结合血液的典型三元件等效电路,并依据血液的频率特性,采用三个不同频率的恒定电流,同时加于被测血样,测量相应的阻抗值,然后由电路方程解出血浆电阻R_0、红细胞内液电阻R_1和细胞膜电容C等参数。作为多频率阻抗法的一种实际应用,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新的电测红细胞压积Hct的计算公式,并对用生理盐水置换了血浆的血液和经二醛磷酸缓冲液处理后,红细胞硬化的血液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参数R_0、R_1和C等,能有效地反映血浆、红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等的状态及性能变化,能更全面反映血液特性

  • 标签: 血液电特性 阻抗法 多频率
  • 简介:比较正常对照组、骨质疏松动物模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各治疗组大鼠股骨的蠕变力学特性,以蠕变特性指标确定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以去卵巢方法复制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分别以中药、西药、VK、钙剂对模型动物进行治疗,15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大鼠股骨进行蠕变实验,蠕变实验的应力增加速度为0.01MR/s,设定实验时间为7200s,采集100个数据,记录蠕变实验数据和曲线,以三参数模型处理实验数据。正常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7200s应力松弛量差异不显著(P>0.05s),模型组7200s蠕变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s),VK组7200s蠕变量大于模型组与钙剂组,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7200s蠕变量与钙剂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中药、西药治疗组大鼠通过治疗股骨蠕变力学特性恢复到原来的水平,VK治疗组大鼠股骨蠕变特性有一定恢复,钙剂对提高骨的蠕变力学特性无明显效果。模型组大鼠股骨蠕变特性发生了改变。模型组大鼠股骨蠕变特性改变最大。

  • 标签: 骨质疏松 动物模型 药物治疗 蠕变 对比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人体乳腺癌及其周围组织的电阻抗频谱特性,探究我国妇女乳腺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英国Solartron公司1255B型频率响应分析仪,在1Hz—1MHz频率范围内用四电极法离体测量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将每个测量标本做成病理切片用于观察比较。结果从测量数据看,乳腺癌与其周同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差异显著,脂肪组织的电阻率最高,乳腺癌次之,腺体组织最低,而脂肪组织的特征频率最低.腺体组织次之.乳腺癌最高。从病理学分析看,乳腺组织病理状态不同则其电阻抗特性也存在差别。结论人体乳腺癌及其周围组织的电阻抗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测量样本的病理状态不同,其电阻抗特性不同。

  • 标签: 电阻抗频谱测量 乳腺癌 电阻抗特性 病理状态
  • 简介:针对视觉假体关键部件视网膜微电极阵列的结构特点和植入要求,我们设计制作了基于Parylene-C柔性直径为200μm的圆形视网膜金电极,用于视网膜表层刺激微电极,用三电极测试系统对微电极阵列进行体外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和眼内植入的柔韧性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微电极,在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的基础上,无论柔韧性还是电学特性均符合视网膜植入的要求,可用作动物实验的视网膜植入电极。

  • 标签: 视觉假体 视网膜微电极 电化学特性 电化学阻抗 表面形貌 柔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