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上应用广泛,但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类药物之首,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危害极大。本文采用放射过敏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test,RAST)检测临床青霉素类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选择有青霉素类过敏史病人和皮试阳性病人115例,检测其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对BPO-PLL、BPA-PLL、APO-PLL、APA-PLL、AXO-PLL、AXA-PLL、PVO-PLL、PVA-PLL和FLUO-PLL等9种抗原的特异性。

  • 标签: 类过敏 青霉素类 病人 过敏原 人血清 放射
  • 简介:脑电图(EEG)检查在临床上应用多年,对各类癫痫、脑炎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脑瘤、脑损伤及肝、肾性脑病等也能有EEG的异常反应,但对于过敏反应导致的EEG异常改变报道不多。笔者将见到的两例药物过敏导致EEG异常改变病例报告如下。病例1王××,男,19岁,建筑工人,1992年6月1日下千因齿龈肿痛口服复方新明磺导致过敏反应,阴囊水肿,两大腿内侧大片荨麻疹。给予停服新明磺,口服息斯敏片治疗。第二天早8点,患者以头痛、呕吐而二次就诊,经检查除过敏反应外无其它异常表现,但EEG却显示异常,顶区、枕区见到散发或短程阵发的5—6Hz,中或低波幅慢波。继续抗过敏治疗,并加服维生素B1,C片剂口

  • 标签: 药物过敏 过敏反应 脑电图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 变态反应 病例报告
  • 简介:大田综合征是一种恶性癫痫,1976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大田提出,国内罕见报告,现将我院一例住院患儿,结合有关资料报告如下:患儿黎××,女,52天,住院号:75669,于1993年10月22日,诊为癫痫而入院。30天前患儿在医院婴儿室出院后即发现患儿每次睡前先双眼上翻,出现一声尖叫,继而惊

  • 标签: 大田原综合征 脑电图 年龄依赖性 新生儿及小婴儿 住院患儿 强直阵挛发作
  • 简介:噻苯咪唑(Thiabenzole,TBZ)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和抗真菌药,能抑制多种霉菌的生长繁殖。青岛海洋大学于国内首次合成本品,旨在作为水果保鲜剂。本文观察其急性毒性,皮肤粘膜的刺激和过敏反应。1.急性毒性LACA种小白鼠,一次性灌胃TBZ,以简化机率单位法计得LD50为2677.8±285.3mg/kg。2.皮肤刺激试验采用斑贴法,将10%,15%,20%的TBZ软膏分别敷贴在完整

  • 标签: 急性毒性 过敏试验 简化机率单位法 噻苯咪唑 皮肤刺激 斑贴法
  • 简介: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16L1的核表达质粒,为下一步探讨蛋白的表达以及蛋白的功能研究作准备。方法:以临床HPV16阳性标本为模板,PCR扩增L1的片段,L1片段经EcoRI和SalⅠ双酶切后,插入载体pGEX4T-1,转化JM109感受态细胞,平板筛选获得pGEX4T-1/HPVL1的阳性质粒。通过酶切、测序验证质粒的正确性。结果:构建了核表达质粒pGEX4T-1/HPV16L1,并通过酶切、测序等方法验证其完全正确。结论:成功构建的pGEX4T-1/HPVL1为今后的蛋白的表达和功能研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为HPV16的疫苗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16 质粒 构建
  • 简介:目的:对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核表达,并检测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重组L1酶的稳定性.方法:PC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后将L1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4la(+)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结果:本实验中的L1酶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重组L1酶水解青霉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能力接近,氨曲南及头孢他啶对L1酶高度稳定.结论: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抗生素对L1酶的稳定性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金属Β-内酰胺酶 原核表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型 特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临床确诊过敏性紫癜患儿155例,均行脑电图检查。结果:155例中64例异常,异常率为41.2%,EEG异常表现为在该年龄段正常脑波的基础上出现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的高波幅δ、θ波,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出现同步高波幅δ、θ波。结论:脑电图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诊疗过程中能早期准确地评估脑功能受损情况。

  • 标签: 脑电图 紫癜 过敏性 儿童 脑损伤
  • 简介:本文采用家兔致热热限性或非热限致热原性,作为中医的“高热”和“发热不甚”模型,观察桑菊饮的解热效应,探索温病之病入气管血分证“高热”与病在肺卫表证而“发热不甚”的划分标准。实验结果表明,辛凉轻剂桑菊饮仅对非热限致热原性发热(△T<1.5℃)有解热效应(P<0.001),对热限性发热(△T>1.5℃)无效(P>0.05)。

  • 标签: 桑菊饮 致热原 非热 血分证 原性 辛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