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39例患者伤口I期愈合,I期愈合率为97.5%,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经对症治疗痊愈。使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的踝关节进行评分,患者的平均得分为(87.3±2.4)分。结论在不稳定性踝关节治疗中,手术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及时发现踝关节不稳定的因素,确定骨折分型,确定患者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合并症状,根据患者的合并症类型科学选择固定方法。术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术中应规范操作,进而更好地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关节不稳定性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尼可地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经一个月用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心绞痛、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尼可地尔治疗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为该病的有效治疗药物,适合推广应用。

  • 标签: 稳定性心绞痛 尼可地尔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舒适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中文版)、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comfortquestionnaire,GCQ)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5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术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为中等程度,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费用来源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不同,疾病不确定感与舒适度显著的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对疾病的状态、治疗及预后等都会产生不确定感,疾病不确定感带来的负性情绪能够影响患者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应重视术前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时消除产生的源头,有针对性的减少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对住院治疗护理的舒适度。

  • 标签: 手术病人 疾病不确定感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膀胱测压法确定产后尿潴留患者拔管的时机情况。方法选取临床产后尿潴留患者16例,随后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这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膀胱测压法确定其拔管时机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的产后留置尿管导出的平均尿量为(897.00±161.43)ml,具有不同的尿意感的患者其排尿的流畅度等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测压值≥20cmH2O与膀胱测压值<20cmH2O的患者排尿的流畅度等数据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测压法测定患者的膀胱测压值≥20cmH2O,其拔除尿管后自解排尿顺畅,通过膀胱测压法确定产后尿潴留患者拔管的时机,可以有效地把握拔除尿管地时间,降低患者尿路感染等情况的发生,进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膀胱测压法 产后尿潴留 拔管 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胸部CT表现及其在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10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观察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100例患者中良性结节28例(28.0%),恶性结节72例(72.0%);两组结节直径、在肺叶中分布、出现钙化、空洞几率等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发生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1或P<0.05)。结论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可尽早对其形态特征做出分析,进一步加以良恶性定性诊断,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

  • 标签: 胸部CT 孤立性肺小结节 定性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过程中,实行系统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基层医院 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生活质量水平,同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更好的进行ICU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于本院ICU住院治疗患者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状调查法,使用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SF-36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中ICU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6.34±13.95)分,处于中等水平;ICU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水平较差,低于全国常模(P<0.05);ICU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之间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ICU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照护时,需同时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降低其对疾病的不确定感,提升其生活质量。

  • 标签: ICU 家属 疾病不确定感 生活质量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按摩、针灸、功能训练、蜡疗、汽疗、痉挛肌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三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80%)。两组在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

  • 标签: 核心肌群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外科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采取这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病例,其中手术治疗(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为观察组,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侧肢体活动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侧肢体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及患侧肢体活动度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钢板内固定 石膏外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步态指导下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者步态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痉挛性脑瘫治疗的60例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三维步态指导下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三维步态指导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后的运动参数评分。结果而观察组患者的三维步态系统评价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性脑瘫患儿在三维步态指导下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其有助于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三维步态 核心稳定性训练 痉挛性脑瘫 步态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2016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三维护理管理模式护理。结果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取得满意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运用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 标签: 三维护理管理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在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骨折病患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和B组(n=60)。A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法,B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法。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A组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比B组高,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比B组的16.67%低,P<0.05。结论选择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法对腰椎骨折病患进行施治,可显著提高其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建议采纳。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 应用价值 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疗法对桡骨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例桡骨远端复杂性骨折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上述患者均经过X线片的检查诊断,其中男性患者是10例,女性患者是10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40.1±1.5)岁。其中AO分型为,2例患者是B2型,8例患者是C1型,5例患者是C2型,5例患者是C3型。随访观察上述患者的骨折愈情况、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随访的时间是8.34±1.21个月。骨折的愈合时间是3.45±1.01个月;20例患者当中有1例患者在其活动腕关节时出现轻度疼痛,3例患者出现部分受限。所有患者均不存在正中的神经损伤、内固定物的松动、感染和腱鞘炎等。经过相关分析,有12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有7例患者治疗效果为良、1例患者为可。结论在患者的掌背侧进行双钢板的内固定疗法,对桡骨远端的复杂且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骨折的愈合率较高,且腕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 标签: 双钢板内固定 桡骨骨折 远端复杂 不稳定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疗效、依从性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从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普通护理;45例观察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依从性及情绪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82.2%,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15,P<0.05);(2)观察组患者在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调节情绪、戒烟戒酒、定期复诊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χ2=7.13,6.77,7.05,7.34,6.95,P<0.05);(3)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HAMD及HAMA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显著改善(t=6.75,11.23,5.31,13.03,P<0.05),组间比较,护理后HAMD及HAMA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9.35,9.86,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提高患者依从性有积极意义,能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精神情绪状态,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护理 冠心病 依从性 情绪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锁骨钩钢板、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效果,为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60例,进行随机分组。实验1组(n=30)采取锁骨钩钢板治疗,实验2组(n=30)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锁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1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胸锁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实验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实验2组,P<0.05。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P>0.05。结论对比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锁骨钩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术后恢复更好、安全性更高。

  • 标签: 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锁定钢板 锁骨钩钢板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和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青海省湟中县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70例,依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35)采用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观察组(n=35)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4.3%,高于对照组77.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低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效果优于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

  • 标签: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经皮骶髂螺钉 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血小板活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设为甲组,采用常规药物予以治疗,并将同期收治的另外32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设为乙组,在甲组的治疗基础上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予以治疗,比较组间疗效。结果乙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且血小板活性功能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甲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 血小板活性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中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不同将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心绞痛(UAP)两组,对所有患者血清hs-CRP、h-FABP水平、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CH-MB)含量予以测定,记录其2周后心脏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将同期我院常规体检的50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UAP组共有14例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占27.45%(14/51),较SAP组的10.14%(7/69)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一例发生心脏意外事件;SAP组、UAP组血清hs-CRP、h-FAB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SAP组患者血清cTn-I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及组中III级患者血清cTn-I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及UAP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患者血清hs-CRP、h-FAB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未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患者CK-MB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联合h-FABP检测能够有效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优于传统心肌损伤检测,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心脏意外事件 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