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亢采用131I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取我院152例甲亢患者。参照组开展药物治疗。研究组开展131I治疗。结果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37%,而研究组仅为82.89%,两组相比,存在较大差距(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总甲状腺素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变化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出现不良症状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比参照组要低,两组存在差距(P<0.05)。结论甲亢选用131I治疗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是长期的药物治疗会对机体产生一定损伤,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而131I治疗不仅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对机体产生损伤低。

  • 标签: 131I 甲亢 抗甲状腺药物
  • 简介:核医学是多数医学院本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作为核医学分支的核素治疗学,尤其是甲状腺疾病的核素(^131I)治疗,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1];两种疾病在治疗方面均与临床其它科室密切相关或形成交叉:对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治疗方案,内分泌科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131I核素治疗同为当前主流方法,一般选择其中一种治疗方式[2];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需要手术、^131I治疗、

  • 标签: 核医学 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疾病 核素治疗 主流方法 内分泌科
  • 简介:摘要放射性131I是Graves病常见的治疗手段,并发症主要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放射性甲状腺炎、可诱发甲状腺危象、加重浸润性突眼等,罕见发生治疗后肝损害。我院核医学科近年在临床中发现部分肝功能正常或未有明显异常的顽固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经131I治疗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情况。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31I 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质量和 2h摄碘率对青少年 Graves甲亢 131I治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 100 例 Graves甲亢患者根据甲状腺质量(﹤ 50 g、≥ 50 g)、甲状腺 2h 摄碘率(< 60 %、≥ 60 %)进行分组,观察相关指标。 结果:按甲状腺质量分组, 甲状腺质量、 131I剂量对比存在差异( P<0.05 ),临床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 ;按 甲状腺 2h 摄碘率,对比 2h 摄碘率、 131I剂量 、 临床治愈率差异明显( P<0.05 ) 。结论:甲状腺质量不会对 131I治疗疗效造成影响,甲状腺 2h 摄碘率会影响疗效 。

  • 标签: 青少年 Graves甲亢 131I 甲状腺质量 2h摄碘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手术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以及手术无残余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进行 131I清甲治疗后呼吸道反应的护理观察进行对比评估。方法:对 57例无肺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和局部侵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在术后 1-2月给予口服 131I治疗,观察有残余甲状腺组织的 22例患者的反应和无残余甲状腺组织的 35例患者的反应。结果:有甲状腺组织残余的 22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颈部肿胀、呼吸困难等呼吸道反应,无甲状腺组织残余的 35例患者无一颈部肿胀、呼吸困难等呼吸道反应。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行 131I清甲治疗,应加强对有甲状腺残余组织患者呼吸道反应的护理观察。

  • 标签: 甲状腺癌 同位素 131I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TPOAb检测对I131治疗Graves甲亢病的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7月,医院核医学科收治Graves病患者94例,采用I131治疗。结果6个月后,患者FT3、FT4、TPOAb、峡部厚度低于治疗前,TPOAb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OAb与峡部厚度治疗前与6个月变化幅度存在相关性(P<0.05)。症状完全控制者治疗前、治疗后TPOAb水平低于未获得控制者,控制者治疗后TPOAb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OAb水平可作为I131治疗Graves甲亢病的疗效预测指标。

  • 标签: Graves甲亢病 I131 TPOAb检测
  • 简介:摘要儿童和青少年DTC发病率不高,但与成人DTC相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发现时病灶体积较大,诊断时多出现颈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肿瘤细胞NIS表达增高,治疗后复发率高,但总体存活率较高。术后I治疗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DTC的重要手段。目前I治疗主要采用以下3种剂量模式不引起骨髓抑制的最大剂量,可去除病灶的特定剂量和固定剂量。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患者应用放射性131碘治疗对白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出本科室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34例甲状腺癌患者,均应用放射性131碘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水平变化。结果乳头状癌组与滤泡状癌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粒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淋巴细胞水平则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粒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淋巴细胞水平则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粒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淋巴细胞水平则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应用放射性131碘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且其对白细胞的影响是一过性,值得临床大力推行。

  • 标签: 甲状腺癌 放射性131碘 白细胞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利用89锶和131碘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120例,并均于2010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使用131碘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89锶和131碘进行联合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之间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之间的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两组之间的生活质量改善及镇痛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利用89锶与131碘进行联合治疗,骨疼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甲状腺癌 131碘 89锶 骨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济宁第一人民医院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收集2014年上半年及2015年上半年I类切口手术病例,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选择、给药时机、术后给药疗程方面合理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我院对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药物应用更为规范化。

  • 标签: 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经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以及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n=50)和PCCP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CCP组的手术时间短于PFNA组,出血量少于PFN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以及PCCP均为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式,但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合并多类慢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PCCP的效果更为突出。

  • 标签: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经皮加压钢板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对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24例恶性肿瘤患者,24例患者在CT导向下和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TPS)设计后布源125I粒子,并分析其影像资料及随访疗效的结果。结果术后2、4、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83.3%、87.5%。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精确定位,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周边组织损伤少,局部疗效显著的优势。

  • 标签: CT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一步规范医院I类切口用药。方法抽取医院2015年及2016年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住院病历691例,对围手术期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91例手术病人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达15.36%,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占34.73%;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日趋合理,但仍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品种选择欠妥、盲目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长等问题。临床药师应定期的对临床医生进行用药指导,减少不规范用药的使用率,提高临床医生的用药水平,以遏制抗菌药滥用的势头,避免细菌耐药的发生。

  • 标签: I类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 预防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要求行胆管支架植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联合组(n=53)g0单纯组(n=45),联合组患者采取^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单纯组患者仅接受胆管支架植入。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前及胆道支架植入术后7d、30d和90d总胆红素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再次发生胆道梗阻情况;分别于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前、胆道支架植入术后7d,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100%,联合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30d和90d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联合组患者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升高,而单纯组患者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组相比,联合组患者术后7d日寸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升高(P〈0.05);联合组中2例(3.8%)再次发生胆道梗阻,显著低于单纯组(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1O.6个月,显著长于单纯组(7.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支架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可缓解胆道梗阻症状,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少胆道梗阻的再次发生,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恶性梗阻性黄疸 ^125I粒子 胆道支架 腔内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标本对 SYSMEX XT-4000i血液分析仪(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人正常标本 25例,临床近期确诊小细胞性贫血的标本 25例,有近期确诊溶贫的标本 25例,冷凝集素效价大于 1: 32的标本 25例,共 100例。采用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显微镜法对 100例血标本进行血小板的计数。结果 :25例健康人标本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和手工显微镜计数的结果无显蓍性差异( P>0.05), 25例小细胞性贫血标本, 25例近期确诊溶贫的标本及冷凝集素效价大于 1: 32的标本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和显微镜计数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小细胞性贫血,溶贫和冷凝集素效价大于 1: 32的患者会对 SYSMEX XT-4000i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产生假性增高或降低。

  • 标签: SYSMEX XT-4000i血液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手工显微镜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济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参与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及2013年上半年I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3.12%下降至28.67%。结论临床药师通过PDCA循环模式管理对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

  • 标签: I类切口,围手术期,PDCA,临床药师
  • 简介:目的回顾性总结放射性碘125I密封籽源治疗腮腺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探讨护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注意事项,更好的做好医护人员及病患的防护。放射治疗是目前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1,涎腺癌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以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化疗药物。随着放射治疗学科的不断发展,精确放疗的概念被提出来,精确放疗的目的是提高靶区的剂量,更好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从而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因此,精确放疗已经成为放疗界提高疗效共识的目标。放射性粒子植入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确放疗,具有近距离、定位准确、适形、低剂量和微创的优势2

  • 标签: 碘125I密封籽源 精确放疗 涎腺恶性肿瘤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1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渗性昏迷(diabeticketoacidosisandhyperglycemichyperosmolarnonketoticcoma,DKA-HHNC)的抢救及护理,及时正确地尽快补液、合理选择输液种类、安排输液速度,避免脑水肿,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合理应用胰岛素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昏迷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PB-3)表达水平检测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几种脑肿瘤患者血清IGF-I和IGFPB-3水平,其中脑膜瘤16例、胶质瘤13例、GH分泌型脑垂体瘤32例、非GH分泌型脑垂体瘤40例和30例健康对照者。结果脑膜瘤组和GH分泌型脑垂体瘤组IGF-I和IGFPB-3血清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GH分泌型脑垂体瘤组IGF-I和IGFPB-3血清水平均高于非GH分泌型脑垂体瘤;GH分泌型脑垂体瘤血清IGF-I水平以术前高于术后(均P<0.05)。结论IGF-I和IGFPB-3在许多脑肿瘤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升高,可辅助诊断某些脑部肿瘤;IGF-I、IGFPB-3在分泌型和非分泌型脑垂体瘤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因此可以鉴别诊断脑垂体瘤的类型;分泌型脑垂体瘤术前IGF-I和IGFPB-3明显高于术后,可以通过监测其术后下降速度和程度来判断手术效果及患者恢复情况。

  • 标签: 脑肿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脑垂体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及术后病理评估I型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选择地进行淋巴结切除术,为个体化、合理性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15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住院经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病理确诊的I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样腺癌,腺鳞癌,粘液腺癌)391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者18例。均经术后组织学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I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病理手术分期、肿瘤面积、肿瘤浸润深肌层、脉管癌栓、宫旁及宫颈侵犯、Ki67、ca125、PR及腹水细胞学阳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绝经、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家族史、ER、MLH1、PAX-2、Pten、P53、附件受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阴性、脉管癌栓是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R阴性、脉管癌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该I类子宫内膜癌早期患者考虑行淋巴清扫及分期手术。

  • 标签: I型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转移 临床 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