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形成结节及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已占妇科良性手术的30%~40%,尤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的关系密切,使本病受到广泛关注。超声医师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及研究进展,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准确性。本文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浸润型 超声诊断 深部 子宫内膜组织 育龄妇女
  • 简介: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30例具有足月剖宫产史的手术病例,其中89.9%患者在月经期间腹壁肿物有周期性疼痛,就诊年龄(33.3±4.8)岁,就诊时距剖宫产(70.2±44.7)月。30例病例分为A实验组17例和B对照组13例,A实验组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病灶切除术,术后未应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药物;B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6个月,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后2年内每年随访2次,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前诊断均与术后病理检查相符,术后无复发,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7d正常拆线出院。对照组7例发生闭经,1例存在肝功能损伤,实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前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认真操作是关键,同时提倡该种疾病以预防为主。

  • 标签: 剖宫产术后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S)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3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9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孕三烯酮药物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均痊愈,治愈率100%,对照组18例患者中治愈10例,治愈率55.56%,二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二组患者切口肿块、切口痛、经期肿块增大、经后期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1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对照组部分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二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组无1例复发,对照组6例复发,二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降低剖宫产率,规范剖宫产手术,术中保护腹壁切口是预防的关键。

  • 标签: 手术后并发症 剖宫产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在子宫被覆面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病变。以30—40岁的妇女多见,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50%的病人以痛经为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周期性发作。腹腔镜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内异症诊断的最佳方法、也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以腹腔镜确诊、手术、加药物为异位症治疗的金标准。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内膜异位症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率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10年8月60例内异症不孕患者(Ⅰ、Ⅱ期19例,Ⅲ期26例,Ⅳ期15例)腹腔镜术后的妊娠情况,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妊娠率为33.3%(20/60),其中术后妊娠时间≤12个月16例,〉12个月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内异症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率相关的因素有输卵管通畅情况(OR:5.304,95%CI=1.123-25.045,P:0.035)、术后联合用药(OR=6.080,95%CI=1.077-34.339,P=0.041)、术后接受助孕(OR=8.477,95%CI=1.469-48.911,P=0.017)。结论输卵管通畅、术后用药和术后接受助孕是影响内异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率的相关因素,临床上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干预,有望提高术后妊娠率。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 腹腔镜 妊娠率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癌与子宫增生过长病变超声与病理学表现及超声提示子宫癌的诊断指征。方法对病理证实的209例子宫癌及子宫增生过长患者(子宫癌组101例,子宫增生组108例)的子宫病变超声声像图表现、子宫病变内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子宫癌组和子宫增生组患者子宫病变超声及病理学表现:(1)子宫腔回声厚径:超声声像图示子宫癌组101例患者子宫腔回声厚径为4.60~59.00mm,平均(20.00±0.92)mm,子宫增生组108例患者子宫腔回声厚径为3.80~43.90mm,平均(12.53±5.71)mm,两组患者子宫腔回声平均厚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2,P〈0.01)。(2)子宫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子宫癌组21例患者(21/101,20.79%)子宫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0.5],31例(31/101,30.69%)呈低阻力动脉血流(RI〈0.5),37例(37/101,36.63%)呈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子宫增生组77例患者(77/108,71.3%)子宫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RI≥0.5),6例(6/108,5.56%)呈低阻力动脉血流(RI〈0.5),17例(17/108,15.74%)呈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子宫癌组患者子宫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的检出率(20.79%,21/101)低于子宫增生组(71.30%,77/108),而子宫病变呈低阻力及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的检出率(36.63%,37/101)高于子宫增生组(15.74%,17/101)。(3)子宫病变病理诊断结果:两组209例患者(子宫癌组101例患者中全切子宫88例,宫腔镜手术活检8例,诊断性刮宫5例;子宫增生组108例患者中全切子宫11例,宫腔镜手术活检78例,诊断性刮宫19例)病理镜下示子宫癌组49例(49/101,48.51%)癌与子宫增生过长病变并存,其余病灶癌旁可见子宫单纯�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内膜样 子宫内膜增生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排液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分别拟诊为子宫息肉、内膜增生、黏膜下肌瘤和内膜癌,其中71例接受手术治疗,18例接受诊断性刮宫。将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检查对子宫息肉的诊断符合率为94.4%(17/18),内膜增生的符合率为90.9%(10/11),内膜癌的符合率88.0%(22/25),黏膜下肌瘤的符合率为82.9%(29/35)。结论根据子宫病变的腹部超声图像特点,腹部超声检查能较准确测量内膜厚度、观察内膜形态、判断回声与肌层厚度的关系,宫腔内是否有团块及其性状。从而对子宫病变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

  • 标签: 子宫内膜病变 腹部超声 病理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RUNX3和Survivin在子宫癌(endometrialcarcinoma,E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检测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2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60例EC组织中RUNX3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比较其差异。结果在EC中,RUNX3和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5.0%(15/60)和91.7%(55/60),随着组织学分级升高及分期进展,RUNX3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χ^2=16.275,P=0.000),而Survivin蛋白表达逐渐升高(χ^2=6.251,P=0.044),两者阳性表达率均与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脉管浸润无关(P均〉0.05)。Survivin蛋白在EC中的阳性表达率91.7%(55/60)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15.0%(3/20)和非典型增生子宫65.0%(13/20)(χ^2=44.221,P=0.000;χ^2=8.848,P=0.000),其中正常增生期与非典型增生子宫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640,P=0.003)。RUNX3蛋白在EC中的阳性表达率25.0%(15/60)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90.0%(18/20)和非典型增生子宫60.0%(12/20)(χ^2=26.151,P=0.000;χ^2=8.218,P=0.004),正常增生期与非典型增生子宫RUNX3蛋白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χ^2=3.333,P=0.068)。结论EC中RUNX3蛋白表达较低或缺失,Survivin蛋白表达较高。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RUNX3 SURVIVIN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癌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表现特征,探讨肿瘤组织ADC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面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3例子宫癌患者资料,分析其DWIBS图像特征,分别测量肿瘤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和瘤周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ADC值。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面积,并分析二者与ADC值的关系。结果DWIBS原始图像、3DMIP重建及相应黑白翻转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肿瘤病灶部位、大小及范围,肿瘤组织于原始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黑白翻转图像呈低信号;肿瘤组织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瘤周正常肌层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织ADC值与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面积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DWIBS可直观显示子宫癌病灶;ADC值定量测量可明确肿瘤边界,并提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信息。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背景抑制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灶切除对子宫、卵巢血流与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0年2月97例子宫腺肌病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接受治疗,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7例进行研究,比较手术前后子宫体积、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血流指数变化,并观察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早卵泡期FSH、LH、E2水平。结果术后1、3、6、12个月子宫体积分别为(172.85±65.38)、(166.40±51.57)、(149.62±58.76)、(153.91±62.42)cm3,较术前(428.96±79.23)cm3明显缩小(q=24.294,P〈0.05;q=24.906,P〈0.05;q=26.497,P〈0.05;q=26.090,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Vmax分别为(0.29±0.12)、(0.27±0.09)、(0.28±0.11)、(0.22±0.13)m/s,较术前(0.49±0.17)m/s明显下降(q=9.594,P〈0.05;q=10.553,P〈0.05;q=10.073,P〈0.05;q=12.952,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分别为0.82±0.18、0.79±0.14、0.78±0.08、0.77±0.15,较术前0.69±0.13明显增高(q=5.654,P〈0.05;q=4.349,P〈0.05;q=3.914,P〈0.05;q=3.479,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分别为1.84±0.43、1.69±0.56、1.72±0.40、1.79±0.69,较术前1.13±0.48明显增高(q=8.266,P〈0.05;q=6.519,P〈0.05;q=6.869,P〈0.05;q=7.684,P〈0.05)。术后各时点卵巢动脉Vmax、RI、P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40,P=0.236;F=0.38,P=0.814;F=0.33,P=0.857)。手术前后患者E2、FSH、LH水平无明显变化(F=1.46,P=0.215;F=0.20,P=0.937;F=0.08,P=0.989)。结论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灶切除使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血供明显降低,对卵巢血流及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无生育要求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微创治疗选择。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子宫动脉阻断术 腹腔镜 卵巢血流 卵巢内分泌激素
  • 简介:1临床资料男,34岁,轰炸机飞行员,飞行总时间2600h。因“体检发现右肾异位7年”由体系医院转送我院进行体检及健康鉴定。患者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飞行耐力良好,每年均按期完成飞行任务,平时正常参加体育锻炼。入院查体:体温、脉搏、呼吸正常,血压120/80mmHg。

  • 标签: 航空医学 畸形
  • 简介:目的分析支气管内膜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5例经支气管镜检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资料。结果HRCT显示左侧支气管受累者14例,其中左主支气管受累者6例,上叶支气管受累者3例,同时受累者5例。右侧支气管受累者9例,其中右主支气管及上叶支气管同时受累者6例,右中叶支气管受累者3例。双侧主支气管同时受累者2例。管腔狭窄远端肺组织肺不张15例,肺组织炎性实变2例,支气管播散11例,伴发肺内继发性肺结核13例。结论高分辨率CT能清晰显示支气管内膜结核的部位、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因此能明显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支气管 内膜结核 高分辨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 标签: 股腘动脉 腔内介入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重症下肢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资料共227例,其中腹腔镜手术64例,与开腹手术6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妊娠率等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妊娠率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输卵管妊娠
  • 简介:宫腔内妊娠物残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需要清宫处理。一些病例术后反复阴道流血或B超提示高度怀疑宫内妊娠物残留,而需再次清宫,给患者带来痛苦。本次研究对流产术后B超诊断为宫内残留的患者进行宫腔镜联合米非司酮片诊治,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标签: 产后宫内残留 米非司酮片 宫腔镜 宫内妊娠物残留 治疗 反复阴道流血
  • 简介: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晚婚晚育的增多及高龄产妇的随之增加,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亦有所上升;另外,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以及产前B超检查的普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现率呈现上升趋势.剖宫产时是否行肌瘤剥除术目前尚存争议.但普遍认为,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剥除术具有如下优势[1]:能够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产褥期子宫复旧不良、子宫不规则出血和月经过多所致贫血以及再次妊娠发生肌瘤变性和腹痛等的可能性.2007-02-2011-10,我院妇产科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80例产妇在剖宫产时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肌瘤 剔除
  • 简介:目的基于疾病负担循证评价与遴选我国乡镇卫生院治疗子宫肌瘤基本药物。方法应用本系列研究之二制定的基本药物循证评价与遴选标准、方法、流程,循证评价并推荐相关药物。结果①共纳入6个指南,含循证指南3个。②指南涉及子宫肌瘤治疗药物3类9种及手术后辅助用药3类5种。③根据WHOEML(2011)、NEML(2009)、CNF(2010)和指南推荐药物的证据数量和质量,强推荐甲羟孕酮、缩宫素、麦角新碱;弱推荐丙酸睾酮、甲睾酮、三苯氧胺、米非司酮、氨甲环酸、益母草等;不推荐丹那唑和芳香化酶抑制剂。④米非司酮、甲睾酮、三苯氧胺、缩宫素、益母草国内均查见相关文献并评价证据,米非司酮其配伍甲睾酮、三苯氧胺用于子宫肌瘤保守治疗,缩宫素和益母草用于子宫肌瘤术后减少出血。每日费用米非司酮片(25mg/d)13.0~27.5元,甲睾酮(5mg/d)0.074元,三苯氧胺(20mg/d)0.6~1.4元,益母草注射液(25mg/mL)15元/次,缩宫素注射剂(10U)1.5元/次。⑤国内研究表明,米非司酮配伍甲睾酮、三苯氧胺保守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可行,缩宫素和益母草能有效预防子宫肌瘤术后出血,联合应用有促子宫收缩作用,安全有效。结论①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推荐使用三种用药方案:(A)米非司酮片25mg,qd;(B)米非司酮25mg+甲睾酮5mg,qd;(C)米非司酮25mg+三苯氧胺10mg,bid。三种方案均从月经周期第1天起,连服3个月。②术后辅助用药,益母草注射液(20mg/mL)1~2mL/次、缩宫素注射液(10U/mL)10U/次,用于减少术后阴道流血。③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严密随访,动态监测肌瘤变化和月经改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 标签: 乡镇卫生院 基本药物 循证评价与遴选 子宫肌瘤
  • 简介:目的:观察橘荔散结片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将45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中西医结合组(橘荔散结片联合米非司酮);中药组(单用橘荔散结片);西药组(单用米非司酮)。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肌瘤体积大小及血红蛋白量的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前后肌瘤体积、血红蛋白量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中西医结合组缩小子宫肌瘤及提高血红蛋白量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橘荔散结片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副反应小,远期疗效满意。

  • 标签: 橘荔散结片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