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干预模式在低龄前聋患者中的治疗情况或康复效果,为其治疗方案的进一步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随机抽样原则为根本遵循,回顾性分析2018-2020年期间在我院接受双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治疗的前聋患者30例,以其为CI治疗组,然后于2021-2023年度,根据随机抽签结果,给予30例前聋患者双模式干预,即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助听器治疗(双模式干预组),在不同时间点(开机时、开机3个月、开机6个月和开机1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听觉行为分级(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IR)、婴幼儿有意义听觉评分(IT-MAIS)、婴幼儿有意义言语评分(MUSS)以及言语空间听觉质量评分(SSQ-P)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表1和表2的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的听力在开机时和开机3个月后都明显提升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双模式干预组的听力提升幅度明显超过了CI治疗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开机6个月和开机12个月后,这种差异就不那么明显了,在这段时间内,双模式干预组的言语可懂度明显高于CI治疗组。就IT-MAIS和MUSS指标而言,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改善趋势,在开机时和开机3个月后,双模式干预组的得分明显高于CI治疗组,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然而,到了开机6个月和开机12个月后,这种差异却不再显著。结论:在短期内,双模式干预明显优于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有助于提升低龄前聋患者的听觉、言语等能力,然而,长期效果方面,两种干预方法的差异较小,因此,临床医师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考虑患者的实际需求和疾病情况。

  • 标签: 低龄 语前聋 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双模式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