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教育对儿童发育及行为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010年间产检的健康孕妇32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单胎,随机分成两个组别,其中163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另外163例试验组在胎儿5个月时开始早期教育,直到3岁。比较两组儿童发育水平和行为发展状况。结果在1岁、3岁时,试验组儿童在言语能、应人能、细动作等发育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从Conners行为评分看,试验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教育不仅对儿童智力发育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心理行为也会产生长期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教育 儿童发育 行为 长期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血透患者便秘情况的影响价值,为血透患者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6年10月接受长期血透治疗的80例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长期血透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长期血透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长期血透患者的便秘改善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长期血透患者便秘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计算P<0.06。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长期血透患者便秘发生问题,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行价值。

  • 标签: 长期血透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评分 便秘发生率
  • 简介:目的探究B-Lynch缝合对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妇女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妇女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行B-Lynch缝合术,对照组行宫腔填塞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阶段临床情况、近期治疗效果以及远期治疗情况。结果在术中、术后、总出血量及输血量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输血和子宫切除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止血成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分析。在术后腹痛、肠粘连、肠梗阻及产褥感染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对远期月经周期及月经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有12例患者再次妊娠(观察组8例,对照组4例),观察组有6例成功分娩,对照组1例成功分娩。结论采用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发生少,能有效保留患者生育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产后出血 缝合技术 宫缩乏力 剖宫产术
  • 简介: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心理状况,并统计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及主次关系。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抑郁水平,同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对SDS评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DS评分结果显示无抑郁症状23例(21.7%),轻度抑郁42例(39.6%),中度抑郁29例(27.3%),重度抑郁15例(11.4%)。平均SDS分数为(60.75±10.34)分。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锻炼情况、婚姻状况、接受心理治疗、睡眠状况可影响SDS分数。其中SDS评分与年龄、性别(男)因素呈正相关(P〈0.05),与心理治疗、睡眠、锻炼、婚姻状况因素呈负相关(P〈0.05)。结论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普遍伴发抑郁症状,在治疗中应特别重视大龄、男性、无配偶患者抑郁症状的防治,医务工作者应督促患者加强锻炼,接受心理疏导,改善睡眠以促进HIV感染长期不进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长期不进展 抑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长期留置胃管病人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近两年需进行留置胃管护理的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留置组与常规组,每组58例。常规组留置胃管采用常规方式,与此之上留置组在留置胃管全程口服石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成功留置胃管机率、舒适程度、自行拔管率及粘膜出血、恶心、溃疡、呕吐等发生情况。结果留置组一次成功留置胃管机率、舒适程度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自行拔管率及粘膜出血、恶心、溃疡、呕吐等情况发生机率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水平,留置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实施胃管安置术时全程口服石蜡这一改良留置胃管护理措施能显著增加一次成功留置胃管机率,提升患者的舒适度,降低粘膜出血、恶心、溃疡、呕吐等情况发生机率,减少自行拔管的发生,临床成效明显。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 标签: 留置胃管 护理 长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利尿剂中的长期间歇小剂量以及长期持续小剂量对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展开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于2014年5月到2015年9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56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以长期间歇服用小剂量展开治疗,观察组以长期持续服用小剂量展开治疗,展开观察记录两年。对两组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次数以及电解质紊乱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再次入院治疗的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展开长期间歇服用小剂量利尿剂疗效较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利尿剂 慢性心衰 长期间歇 长期持续
  • 简介:目的探讨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早期联合治疗对初诊Ⅱ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缓解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初诊Ⅱ型糖尿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00例。单药治疗组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治疗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西格列汀片,治疗疗程24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PI/IR)。治疗24周后,血糖达标的患者停药观察,比较停药1年后两组患者长期缓解率的差异。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FBG、2hPG、HbAlc、PI/IR血脂与基线相比下降,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联合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短、达标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联合治疗组长期缓解率(37.23%)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9.78%)(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未增加(P〉0.05)。结论对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早期联合治疗较单药二甲双胍起始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使更多患者获得长期缓解,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初发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理想选择。

  • 标签: 糖尿病 Ⅱ型 长期缓解 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在长期卧床患者重症压疮干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 方法 选择长期卧床重症压疮患者 68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34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压疮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 。 结果 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 97.1 %)明显高于对照组( 82.4 %),压疮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循证护理应用于长期卧床患者重症压疮干预中,明显缩短了患者的压疮愈合时间时间,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 标签: 循证护理 长期卧床 重症压疮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牙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牙周基础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所采用的常规手段基本上加以采用周维护治疗,将两组患者牙槽骨平均高度、缺失牙数、牙跟出血指数及牙周探诊深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牙槽骨平均高度、缺失牙数、牙跟出血指数及牙周探诊深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显著要优(P<0.05)。结论牙周维护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治疗中可显著减少患者牙齿缺失,降低吸收牙槽骨,改善牙龈出血指数和牙周探诊深度,对病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周维护 牙周炎 长期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 2015年 12月 -2017年 1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病患,共有 94例,将他们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 A组与 B组),给予 B组的 47例病患实施常规治疗,给予 A组的 47例病患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给予服用小剂量红霉素的治疗法进行治疗,比较所有病患的整体治疗情况。结果:对比 A组病患与 B组的治疗效率,其中 A组病患总有效率为 95.74%,明显高于 B组病患总有效率的 70.21%,数据有较大的差异,统计学有对比意义 P< 0.05。结论:对于支气管扩张患者给予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改善具体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剂量 支气管扩张 红霉素 临床探究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肺动脉高压( PH)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MH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12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有无 PH分为 PH组和非 PH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血管通路方式、血压及透析前血液检验,并于透析次日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① PH组中采用动静脉内瘘的比例显著高于非 PH组( P < 0.01)。② PH组的 PTH水平、肺动脉内径、右室横径、右房横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均显著大于非 PH组( P < 0.01或 P < 0.05)。③ PH组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值低于非 PH组( P < 0.01)。④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通路方式为 MHD并发 PH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血管通路方式为 MHD并发 PH的危险因素,通过纠正此因素有利于早期防治 PH。     [关键词 ] 血液透析;肺动脉高压;动静脉内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长期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无陪护护理要素。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我院长期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对其采取无陪护护理措施,比较实施无陪护护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在实施无陪护护理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全面整体的无陪护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让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长期住院 老年 精神分裂症 无陪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并探讨长期疗效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2003年1月~2010年2月采用PLDD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7例。通过回顾性研究,73例获得完整长期随访资料,男性38例,女性35例,年龄19~72岁,平均57.9岁,60岁及以上者35例,小于60岁者38例。术前和末次随访应用JOA29分法进行总体评估,应用NRS法对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进行分别评分。结果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腹部损伤以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73例患者获得了平均106.97±27.2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的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本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7.3±3.9和25.0±4.7,总体改善率65.59%(P<0.01);<60岁组和≥60岁组患者比较,改善率分别为74.72%、54.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比较,改善率分别为73.35%和57.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的长期疗效确切,不同年龄组及性别组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激光 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80例,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并发症发生原因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80例患者,2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5.0%(20/80),其中包括9例感染,4例堵管而引起的血流不畅,3例术后出血,2例导管位置不良,1例导管脱落,1例上腔静脉血栓;其他60例患者在留置导管期间并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加强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让血液透析治疗能顺利开展,进而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深静脉 长期血液透析 留置导管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5例SCI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共46疗程,每次输注细胞1×106cells/Kg,1次/周,4次为1个疗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ASIA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国际神经修复学会脊髓损伤功能评价量表(IANR-SCIRFS),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35例患者中22例有效,有效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其痛觉、触觉、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9例有效的患者接受了2~3个疗程治疗,7例疗效有进一步提高。25例不完全性SCI患者有效率达88%,10例完全性SCI患者均无效。治疗后个别患者出现头痛、腰痛或发热,均在1~3d内消失。随访45~114个月(平均84个月),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患者疗效稳定。结论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改善大部分不完全性SCI患者的神经功能,多疗程治疗有可能使患者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鞘内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慢性病、老年痴呆、脑梗塞后遗症等较为严重的长期住院卧床老年病患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护理效果的研究,以期为该类患者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在我院内选取50例该类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患者增设全面细致的并发症预防护理及人文护理,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结果实验观察期间,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为4%,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为20%;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68%,p<0.05。结论通过采取严密的并发症护理模式,加强护理关怀,可有效降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老年病患在院生活质量。

  • 标签: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 并发症 预防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