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在64排双下肢CTA扫描中降低千伏值对保证图像质量以及降低患者吸收辐射剂量的意义。方法 取本院需行双下肢CTA扫描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管电压分别为120kVp、100kVp。使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采取阈值120HU自动触发扫描方式,其余扫描条件均一致。后计算患者所受有效辐射剂量。利用统计学spss23.0软件根据计量资料用(`x±s)实行标识,进行t检验结果两组检查均达到了诊断要求,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ED)降低30%。 结论 将双下肢CTA扫描使用的120KVp降低到100KVp同样能达到诊断要求并且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对降低双下肢CTA检查所增加的不良反应有积极意义。

  • 标签: 64排螺旋CT 双下肢 CTA 低剂量 千伏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的影响。方法:选取800名 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0人,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加强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各项身体数据。结果:在这两组的对比中,实行加强护理干预的一组的数据均低于实行常规护理的一组。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少CT扫描患者的各种异常反应。

  • 标签: CT增强扫描 护理干预 异常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的影响。方法:选取800名 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0人,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加强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各项身体数据。结果:在这两组的对比中,实行加强护理干预的一组的数据均低于实行常规护理的一组。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少CT扫描患者的各种异常反应。

  • 标签: CT增强扫描 护理干预 异常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损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脊柱外伤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椎体骨折95例,伴相应脊髓损伤38例;附件骨折35例,伴脊髓损伤10例;椎间盘损伤67例;单纯脊髓损伤13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脊柱的三维结构,明确椎体及附件的骨折情况,可观察椎管形态及受累程度;MRI检查能全面显示脊柱损伤时脊髓、骨质结构、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的各种病理变化,两者结合能客观、全面评价脊柱的损伤,对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脊柱损伤CT扫描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染病学教翻转课堂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86例实习生展开研究,按教学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结果:两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比较,观察组学习主动能力、自学能力、知识掌握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PBL教学法 传染病学示教 翻转课堂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针对关节微小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分析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98例关节微小骨折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需要接受ct扫描诊断,用ct扫描诊断的结果对比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的结果,分析两组结果的相似度。结果: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患者在接受ct扫描诊断之后,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整体并不具备显著差异。结论:临床上在针对微小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ct扫描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整体较高。

  • 标签: ct扫描 关节微小骨折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的价值。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肺癌确诊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胸部CT扫描时是否应用低剂胸部CT扫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未应用低剂量胸部CT扫描而应用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与实验组(31例:应用低剂量胸部CT扫描),比较两组患者肺癌检查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肿瘤病灶直径≤5mm、6-10mm、11-20mm以及≥21mm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胸部CT扫描图片优良率(87.10%)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肺癌患者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降低期稻苗剂量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肿瘤检出能力。

  • 标签: 低剂量 常规剂量 胸部CT扫描 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筛选50例实施胸部CT扫描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50例受检者均选自2020年1月~2021年8月区间,并按“随机”分2组(每组25例),对照组常规剂量扫描,观察组采用低剂量扫描,对比2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总管球剂量(1591.36±113.92mAs)、有效管球剂量(55.42±5.71mAs)、放射容积剂量(4.31±0.25mGy)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课题主要分析了体检人员在体检过程中采取低剂量肺部CT扫描的应用。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90例。然后按照随机分组将所有体检人员两个组别,其中一组为采取X线胸片进行检查的常规组,另一组则为低剂量肺部CT扫描进行检查的研究组,每组中各有体检人员45例,并探讨不同检查方式对图像片质量效果的影响。结果:针对研究期间的相关数据实施对比评估,可以掌握到经过检查后,从两组图像片质量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组体检人员图像片质量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针对体检人员的检查工作中,应采用低剂量肺部CT扫描进行检查,低剂量肺部CT扫描可显著改善图像片的质量,所以低剂量肺部CT扫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低剂量 肺部 CT扫描 常规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的CT扫描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结果: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1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患者诊断采用CT检查和超声检查,分析CT扫描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结果: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92.86%(26/28),CT检查的检出率为78.57%(22/28),超声与CT检出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28例患者中,肿瘤直径〈3mm的有8例,肿瘤直径≥3mm的有20例。超声检查在肿瘤直径〈3mm的患者中的检出率为50%(4/8)、CT检查在肿瘤直径〈3mm的患者中检出率为70%(14/20);CT检查在肿瘤直径≥3mm患者中的检出率为75%(6/8)、超声在肿瘤直径≥3mm患者中的检出率为90%(18/20),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检查中,CT检查有效性和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检查,CT检查在肿瘤直径超过3mm的患者中的准确率更高,同时能够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分型,能够为患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CT扫描诊断 应用价值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安全用药的研究,探讨PDA扫描核对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进行药物治疗的296例患者进行分组调查,每组有148名患者。护士在甲组用药时切换到常规检查模式,而乙组用药时使用PDA扫描技术来记录和比较不正确用药的可能性和失败的可能性以及病人和医院之间的纠纷。结果: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出现错误用药的只有1例,与A组患者相比,B组护士与护士发生纠纷的情况较低,两组患者之间在护士与患者发生纠纷的可能性上存在一定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辅助药物治疗,患者意识清晰,且本次是要取得了医院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都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患者自身疾病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1.2方 1.2.1实施之前 在A组实施PDA扫描技术之前的常规方式进行用药安排。医生当天在计算机医疗系统中签发了长期和临时医疗处方。护士经确认后把相应数据输送到药房。配药完成后将药物送回服务后,护士仔细检查后给患者使用。 1.2.2实施后 B组患者使用新型PDA扫描核对技术方法,具体进行如下操作:(1)护士要准确掌握关于PDA的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帮助护士加深印象。(2)医生通过在电脑系统中进行医疗处方的配置,护士通过对药物审查和检索,将用药信息传送到药房。(3)PAD系统通过对患者的信息和药物配方的审核,将符合要求的配药信息进行打印和配置相对应的QR码。(4)护士在为患者安排用药之前,需要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药品是否匹配,通过扫描药品和患者QR码方式,完成后方可进行用药安排。扫描完成后,系统将自动下载用药时间,执行程序和其他信息,以便医务人员可以随时检查药物状态。如果手环的QR码与药物的QR码之间存在差异,则PDA扫描仪将发出蜂鸣声以指示药物中存在错误。核对用药过程,避免用药错误。 1.3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用药错误率进行观察,了解PDA扫描仪核对技术对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 药物错误有五种类型:提前或延迟周转时间,患者错误,药物错误,药物路线错误和其他错误。 根据WHO的定义,对潜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了评估,即该错误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但最终会被发现或发现。 2.结果 2.1两组中使用错误药物的可能性 与A组患者相比,B组中出现不良药物的可能性更低。因此,两组患者中不良药物的可能性存在一些差异,且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低剂量CT个性化扫描方案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方法 将健康体检人群按体重指数(BMI)分为A组 低体重指数(BMI<20Kg/M2)、B组 中体重指数(20 Kg/M2≤BMI≤25 Kg/M2)、C组高体重指数(BMI>25 Kg/M2)三组,采用GE64排 light speed VCT自动管电流控制技术,分别对A组采用噪声系数(NI)=27同时限制管电流上限≤30mA,对B组采用NI=24同时限制管电流上限≤50mA,对C组采用NI=21同时限制管电流下限≥30mA上限≤100mA,三种扫描方案进行扫描。统计管电流(mA),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 剂量长度指数(DLP),计算有效剂量(ED)等。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两个方面,将三组个性化扫描结果和过往全部采用噪声系数NI=11 (D组)扫描方案进行对比。以五分制对图像诊断的可接受率及主观噪声进行评价。结果与NI=11相比A、B、C三组辐射剂量分别下降88%、82%、75%,平均有效剂量(ED)分别为 0.96mSv,1.40 mSv,1.94 mSv。NI=11、21、24、27的平均图像诊断可接受率分别4.96, 4.01,4.11,3.85。主观评分均大于3分,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体重指数进行区分的个性化扫描方案更能兼顾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应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不同扫描方案。

  • 标签: 低剂量CT 体检 体重指数 辐射剂量 个性化 噪声系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究增强CT扫描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80例,以奇偶分组作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参照组39例,采用常规CT扫描;试验组41例,采用增强CT扫描。观察两组诊断准确率以及原发病灶情况。结果:参照组诊断准确率低于试验组,试验组原发病灶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增强CT扫描用于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中,使疾病诊断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敏感性、安全性更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增强CT扫描 腹部肿瘤腹腔转移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PET-CT扫描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癌并疑似淋巴结转移患者55例做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就诊后1周内均进行螺旋CT以及PET-CT检查,并且均通过手术病理诊断,以手术病理诊断做为标准,对比螺旋CT和PET-CT检查对于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螺旋CT检出的准确率为80%,PET-CT检出的准确率为96.7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与PET-CT相较而言,PET-CT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螺旋CT PTE-CT 肺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超声和CT扫描诊断肾结核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收治的35例肾结核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和CT扫描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CT扫描检查准确率为91.34%,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66.67%,超声检查准确率为74.29%,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33.33%,组间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肾结核的检查,CT扫描检查准确率高于超声检查,两种方式可以优势互补,联合检查,提高检查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大参考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CT扫描检查 肾结核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