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VT预防及管理小组在骨科患者DVT预防中的效果。方法总结2014年骨科患者DVT预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015年一月份建立DVT预防及管理小组后,选择正确的评分表格,加强培训,监管到位,使DVT预防及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结果建立DVT预防及管理小组后骨科患者DVT评估的准确率高、护理措施落实到位;2015年上半年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DVT。结论DVT预防与管理小组的建立,有效地控制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大大提高了骨科的临床护理质量,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

  • 标签: DVT 预防及管理小组骨科DVT 预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93-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护理干预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对我院6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并对两组DVT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例在手术结束时发生了肺栓塞PTE,术后2周发生DVT1例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103-0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两组患者均实施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对照组(n=30)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30)实施DVT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VAS评分、ROM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VAS评分、ROM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ROM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实施DVT预防性护理,可降低DVT形成率,还可降低疼痛,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骨折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DVT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1例高危孕妇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本次研究中,91例高危孕妇剖宫产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1%。这说明对高危孕妇剖宫产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能显著地控制高危孕妇剖宫产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 标签: 高危孕妇 剖宫产术 DVT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运动护理在脑梗塞偏瘫患者下肢DVT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脑梗塞偏瘫患者94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试验组(早期运动护理),对比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DVT发生率更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早期运动护理可以达到有效预防下肢DVT效果。

  • 标签: 早期运动护理 脑梗塞 下肢DVT
  • 简介:摘要通常情况下,脊柱手术和脊柱损伤后均很容易发生DTV(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通常会将其忽视,未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本研究主要针对脊柱手术和脊柱损伤后DTV的相关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以期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对脊柱手术和脊柱损伤后DTV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 标签: 脊柱手术 脊柱损伤 DTV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91例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DVT预防与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需要选取高危剖宫产孕妇,共计91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2月~2020年10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46例)与对照组(n=45例),组别不同运用的护理对策不同,对照组孕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孕妇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护理有效率、DVT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高危剖宫产孕妇护理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危剖宫产孕妇护理有效率77.78%,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降低高危剖宫产孕妇DVT发生率,此次研究对孕妇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DVT发生率明显降低,孕妇护理有效率显著提高,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高危孕妇 剖宫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高症产妇采用早期体位护理的效果展开分析。方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90例妊高症产妇纳入到本次的对比试验中,采用红蓝双色球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在研究中分别应用常规产后护理以及早期体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于妊高症产妇护理中采用早期体位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 标签: 早期体位护理 妊高症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神经重症患者DVT预防中规范化分级护理的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计50例神经重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5 实施基础护理)和观察组(n=25 实施规范化分级护理),统计对比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神经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通过使用规范化分级护理管理,可对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显著的使用价值,同时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使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神经重症 深静脉血栓 规范化分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医院行THA治疗的19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HA后导致患者出现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 196例THA患者术后出现DVT 34例(17.3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体质量指数(BMI)>25kg/m 、合并糖尿病、全身麻醉、手术时间>1.5h、骨水泥型假体、术前D-二聚体(D-D)≥1.5mg/L是THA后发生下肢DVT的高危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THA后下肢DVT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需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DVT发生率。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简要论述围产期护理是否能够有效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在2020-3至2021-2期间选取8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妇,经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划分:对照组,41例,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围产期护理。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凝血指标用作比照对象。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产后2h,观察组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对照组,不同组别存在差异(P﹤0.05)。结论:围产期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使产妇的凝血指标恢复正常。

  • 标签: 围产期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指标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剖宫产后DVT应用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所取得的预防效果。方法:以2020年3月为起始研究,2021年12月为截止时间,将曾经在本院妇产科就诊的88例剖宫产后DVT患者选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组方法按照住院时间先后法分为实验组44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及静脉血栓形成数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静脉血栓形成数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将术后下床时间提高及降低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血栓 剖宫产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根本原因(RCA)分析的预见性护理对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7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指导,观察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指导联合基于RCA分析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DVT发生情况、护理方案评价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基于RCA分析的预见性护理 妇科术后DVT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剖宫产后DVT应用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所取得的预防效果。方法:以2020年3月为起始研究,2021年12月为截止时间,将曾经在本院妇产科就诊的88例剖宫产后DVT患者选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组方法按照住院时间先后法分为实验组44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及静脉血栓形成数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静脉血栓形成数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将术后下床时间提高及降低术后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血栓 剖宫产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教育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关注和重视护理高等教育评价已势在必行。而中美两国护理教育的评价机构和指标体系有很大不同,比较发现我国评价程序单一,对评价程序的研究比例少于美国,且对评价手段的研究文献多属于综述类文献,研究类文献少。基于此,我们要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成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评价程序和评价手段的研究,完善护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护理高等教育的发展。

  • 标签: 护理教育 中美两国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方法:病例选取2019-2020年我院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对照组)与综合康复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康复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并观察其预防下肢DVT的效果。方法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分娩的160例产妇,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妇产后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DVT,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产妇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胸外科术后患者采取整体护理模式对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心理状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DVT发生率2.50%(1/40)较对照组20.00%(8/40)低(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较护理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护理后,两组SF-36评分较护理前高,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整体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胸外科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胸外科手术 整体护理模式 深静脉血栓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