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行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医院也开始重视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实施通过中西医结合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中药饮片在储存的过程之中还会受到光照、氧气、水分以及霉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会直接影响到其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医院中药房饮片储存养护措施以及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分析。

  • 标签: 中药房 饮片储存 养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安全输血情况,从而指导血站科学动态库存,保障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140名健康献血者,以采血顺序为依据将所选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分成Ⅰ、Ⅱ、Ⅲ、Ⅳ四组,Ⅰ组35份血液标本在采集第1天进行检测,Ⅱ组35份血液标本在采集第二周14天进行检测,Ⅲ组35份血液标本在采集第三周21天进行检测,Ⅳ组35份血液标本在采集后第四周28天进行检测,对三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的RBC-C3b水平、RBC-SOD水平低于Ⅰ组,而RBC-IC水平、IL-8水平更高(P<0.05)高于Ⅰ组;与Ⅱ组相比,Ⅲ组RBC-C3b水平、RBC-SOD水平更低,而RBC-IC水平、IL-8水平更高(P<0.05),Ⅳ组与Ⅲ组相比,RBC-C3b水平、RBC-SOD水平降低更明显,而RBC-IC水平、IL-8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通常情况下,伴随血液储存时间延长血液中红细胞部分免疫功能将会降低,且随着保存期的延长,红细胞部分免疫功能下降速度更快。因此为保障临床输血治疗的效果,血站应在保障有充足血液供应的同时做好动态库存监测与采集补充,尽可能控制血液库存运转周期在3周以内。临床输血也需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对输血治疗的要求,选择比较合理存储时间的血液,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以此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液储存时间 红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血液采集以后储存时间对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和临床安全输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主要选择2016年3月到2017年7月间符合献血标准的无偿献血的100份标本当作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血液采集后储存时间对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等变化情况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的影响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两周以后分别和一周以及三周进行比较,RBC-C3b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周和采血当天以及第四周的血液进行比较,IL-8检测和RBC-SOD检测存在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血液离开人体进行保存以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红细胞的受损程度会不断的加深,分析这可能和红细胞部分免疫功能减弱存在关联,需要予以重视。

  • 标签: 血液储存时间 红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输注储存红细胞对循环fHb水平和NO消耗的影响,探讨红细胞的储存损伤及不同人群输注储存红细胞后的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就医于黑龙江省医院的住院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fHb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43,P>0.05);NO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998,P>0.05);HP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744,P>0.05)。结论fHb的增高与NO的消耗,理论上可以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但是这种反应的发生与否,取决于fHb、NO与HP的动态平衡状态。

  • 标签: 输注 储存红细胞 游离Hb NO HP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输注储存红细胞对循环fHb水平和NO消耗的影响,探讨红细胞的储存损伤及不同人群输注储存红细胞后的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拟输血患者血标本,分三组收集,第一组为创伤组10人包括外伤和骨折病人,排除慢性病、血液病、肝、肾功能损害者;第二组为内皮损伤组10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第三组为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组10人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障、骨髓抑制患者。输血前采集患者抗凝血和非抗凝血,分别制作血涂片,和血常规、fHb、NO、HP、ALT、AST、BUN、CPK等相关指标的检测,记录检测数据,给予2U红细胞悬液后,分别于输血后15分钟、60分钟、120分钟、24小时、一周等时间点采集患者抗凝血和非抗凝血,分别制作血涂片,和血常规、fHb、NO、HP、ALT、AST、BUN、CPK等相关指标的检测,记录检测数据,同时收集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如民族、年龄、性别、籍贯等,保留资料。结果30名患者分别测定fHb、NO、HP,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结果如下fHb水平输血前后有差别(F处理11.72,P<0.01)30名患者的游离Hb水平有差别(F配伍21.89,P<0.01);NO输血前后有差别(F处理19.69,P<0.01),30名患者的NO水平有差别(F配伍11.967,P<0.01);HP输血前后有差别(F处理7.25,P<0.01),30名患者的HP水平有差别(F配伍13.72,P<0.01)。分组统计结果fHb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43,P>0.05);NO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998,P>0.05);HP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744,P>0.05)。结论本人从三组患者(创伤患者组、血管内皮损伤患者组和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组)来研究输注储存红细胞影响循环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和NO的消耗情况,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输血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非储存红细胞中fHb增加影响了NO的利用率就一定出现受血者血浆中NO的持续减少,这是因为输注储存红细胞后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个过程是在fHb与NO反应、而HP又与fHb反应的互相制约最后达到消长平衡的变化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fHb的增高与NO的消耗,理论上可以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但是这种反应的发生与否,取决于fHb、NO与HP的动态平衡状态。

  • 标签: 输注 储存红细胞 游离Hb NO 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