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平滑细胞(VSMCs)增殖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药对VSMCs的细胞周期进行调控,有效抑制血管平滑细胞的增值,日益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中药对VSMCs细胞周期调控的相关研究。

  • 标签: 中药,平滑肌细胞,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素受体家族在低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平滑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体内实验,以低氧(10%O2)3周诱导建立小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分离肺动脉;体外实验,分别对小鼠源性和人源性的肺动脉平滑细胞进行低氧(1%O2)24h的诱导。提取相应组织或细胞的RNA,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不同前列腺素受体基因片段,并将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无论是小鼠源性还是人源性的肺动脉平滑细胞中,前列腺素受体基因基础表达值均以血栓素A2受体TP和前列腺素E受体1(E-prostanoidreceptor1,EP1)为最高,EP2、EP3、EP4和前列腺素I2受体(IP)居中,前列腺素D1受体、前列腺素D2受体和前列腺素F2α受体最少。在低氧诱导后,小鼠肺动脉平滑细胞血栓素A2受体基因和EP3受体基因表达上调显著,而前列腺素D1受体、EP1和前列腺素I2受体则明显下调。结论:在低氧诱导下,前列腺素受体基因表达发生不同变化,对筛选不同前列腺素用于肺动脉高压的疗效研究和新药开发及探究其病理机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素受体 低氧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历摘要女,34岁,G1P1,因发现外阴肿块5a入院。5a前患者自觉外阴包块.蚕豆大小,无压痛。近0.5a自觉包块略增大,有压痛,偶有下坠胀感。查体:T36.4℃,P86次/min,R18次/min,BP90/60mmHg,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妇科检查示右侧大阴唇中下1/3处可触及指头大小的包块,表面光滑,轻压痛,向阴道壁内略凸起,宫颈、子宫及附件末及异常。入院后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正常,AFP、CEA、CA125、CA199及盆腔B超均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前庭大腺囊肿。完善检查后拟在局麻下行前庭大腺造口术。在小阴唇内侧囊肿突出部薄弱处纵行切开,术中发现包块为实性,表面假包膜完整,钝性分离直至阴阜处完整核出包块。

  • 标签: 外阴肿瘤/病理学 平滑肌瘤/诊断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瘤病(intravenousleimyomatosis,IVL)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0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科收治的1例IVL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经期延长,月经量多,贫血(65g/L),下腹部可扪及一肿物。术前诊断为“子宫平滑瘤”.入院宫腔镜检查可见宫腔内充满白色“蠕虫”样小肿块.腹腔镜下见子宫左侧壁充满灰白色条索状肿物,延至阔韧带宫旁组织,行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病理诊断子宫静脉内平滑瘤病伴大片玻璃样改变.结论子宫IVL发病少见,具有良性组织学特征和低度恶性潜能。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辅助激素治疗。

  • 标签: 子宫静脉 内平滑肌瘤病 病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食管平滑瘤行胃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37例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取的食管平滑瘤患者,所有患者行胃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就患者手术完成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后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生存质量)和食管平滑瘤治疗效果、创面出血、食管狭窄等的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胃镜组患者手术完成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分别为60.14±2.13min、45.02±1.24ml、7.01±1.04d、3.10±0.12月。胃镜组食管平滑瘤治疗效果为94.59%,其中,优有23例,良12例,差2例。37例患者中,有1例创面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食管狭窄。发生率为8.11%。术后患者生存质量94.02±4.53分优于术前63.24±4.91分,P<0.05。结论食管平滑瘤行胃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可行性高,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手术创伤,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治愈率高,安全有效。

  • 标签: 食管平滑肌瘤 胃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脂肪瘤Gd-EOB-DTPA增强表现。方法对行Gd-EOB-DTPA增强扫描的经病理学证实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脂肪瘤的1例病人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RI检查见肝V段一类圆形异信号影,边界清楚。病灶在静脉注射Gd-EOB-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见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发强化血管影,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信号低于周围肝实质,并可见强化的假包膜影,平衡期呈低信号,在20min肝特异期,病灶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脂肪瘤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鉴别肝脏占位时,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肾乳头状腺瘤(RPA)合并多发性肾血管平滑脂肪瘤(R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1例RPA合并多发性RAML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肾内肿瘤包括以梭形细胞为主的RAML与一境界清楚的RPA;免疫组化标记梭形肿瘤细胞阳性表达HMB45、S-100、CD34,而CK7、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结蛋白(desmin,Des)表达呈阴性。RPA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其细胞阳性表达CK7、CD10和EMA,而HMB45、S-100、Vim、结蛋白则呈阴性。结论:RPA合并多发性RAML极罕见,其组织起源目前仍有争议,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肾脏 乳头状腺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2)对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诱导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和时间。方法:用100、300、600、900、1200μmol/L的CoCI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分别于12、18、24、36、48h用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CCK-8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诱导浓度600μmol/L后,分别于0、3、6、9、12、18、24、36、48h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确定最佳诱导时间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100、300、600、900、1200μmol/L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12h后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600~1200μmo1/L浓度范围内,CoCl2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600μmol/LCoCl2诱导12h后H9C2心肌细胞产生明显凋亡.诱导12~48h范围内.12h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1α蛋白最高:100~1200μmoI/L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12h.其中600μmol/LCoCl2诱导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α蛋白最高。结论: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为600μmol/L.此时最佳时间为12h。

  • 标签: 氯化钴 化学性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 H9C2心肌细胞
  • 简介:摘要分析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电图及心肌细胞形态的改变。方法建立SD大鼠心衰模型、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RIPC)模型,成功入组SD大鼠19只,分为正常(n=5)、心衰(n=7)、RIPC(心衰+RIPC,n=7)三组,均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观察缺血30min过程中三组SD大鼠ECG的变化,再灌注2h后观察三组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阻断后3-5min内,三组大鼠心电图ST段均显著抬高,与阻断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30min达到峰值;与心衰组比较,RIPC组缺血期ST段抬高速度减慢、幅度降低(P<0.01)。三组心肌HE染色正常组心肌横纹较清晰,少量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完整,胞浆轻度混浊,轻度嗜伊红染,大部分细胞核膜清晰,少量红细胞渗出,中度炎细胞浸润。心衰组心肌横纹消失,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不完整,胞浆混浊,嗜伊红染色加深,部分细胞核溶解、消失或呈碎片状,间质充血,大量红细胞渗出及炎细胞浸润。RIPC组心肌横纹尚清晰,少量肌横纹消失、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完整,胞浆中度混浊,中度嗜伊红染,少量细胞核溶解,细胞间质充血,少量的红细胞渗出及中度炎细胞浸润。结论RIPC能显著降低心衰心肌缺血期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程度和减轻心衰心肌细胞损伤的数量及程度,进而起到保护心肌作用。

  • 标签: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力衰竭 缺血再灌注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肝癌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份至2014年3月份我院12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数据,并进行定期回访。根据ROC曲线以NLR=2.84、PLR=138.9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84),高PLR组(PLR≥138.9),低NLR组(NLR<2.84),低PLR(PLR<138.9)组,高NLR+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PLR组(NLR<2.84、PLR<138.9)和高NLR+低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高PLR组(NLR<2.84、PLR≥138.9)。Logrank单因素分析八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导入Cox回归模型行风险分析。结果122例患者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10.2%。高NLR+PLR组55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3.5%。低NLR+低PLR组20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22.9%。两组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LR≥2.84、PLR≥138.9、肿瘤>5cm、血管侵犯、AFP≥200ng/ml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六个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预后
  • 简介: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病理学特征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ITL和20例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病理学资料,并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运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关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微环境中血管、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巨噬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的增生情况,同时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EB病毒。结果:19例(95%)AITL和6例(30%)PTCL-NOS肿瘤细胞核多为圆形或卵圆形,1例(5%)AITL和14例PTCL-NOS常见肿瘤细胞核扭曲或折叠;16例(80%)AITL出现透明细胞,所有PTCL-NOS病例未见透明细胞;20例AITL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11例(55%)、16例(80%)、17例(85%)和20例(100%),共表达≥3项的有90%(18例),共表达≥2项的占100%(20例)。20例PTCL-NOS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0例、2例(10%)、2例(10%)和4例(20%),共表达≥3项的占5%(1例),共表达≥2项占20%(4例)。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0例AITL和20例PTCT-NOS出现杂乱增生FDC网的分别为19例(95%)和1例(5%);血管内皮肿胀分别为20例(100%)和4例(20%);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分别为15例(75%)和5例(25%);血管密度(MVD)平均值分别为45.93和29.28;肥大细胞平均数分别为14个/10HPF和5个/10HPF;EB病毒(EBV)感染分别为10例(50%)和4例(2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微环境各项特征有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少数PTCL-NOS表达TFH相关抗原提示TFH肿瘤谱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滤泡辅助T细胞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运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40名和肺部良性疾病者35例为对照者,分别检测三组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对ROC曲线进行绘制,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者和肺部良性疾病者相比,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较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2%、65%,最佳诊断临界值为30/20万个PBMC。结论临床上给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红细胞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0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种不同条件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5000进行检测①普通室温(20℃);②37℃水浴30min后;③25℃条件下,37℃水浴30min后。测定3种不同条件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各项参数﹑白细胞﹑血小板的值。结果20℃条件下,20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37℃水浴30min后,其中15例标本无异常报警,5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25℃条件下37℃水浴30min,20例标本均无异常报警。3种条件下检测结果中,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对WBC、HGB和PLT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对RBC、HCT、MCV、MCH和MCHC检测结果有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对红细胞冷凝集标本进行科学处理。

  • 标签: 冷凝集 血细胞分析仪 冷凝集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CO2水平有所升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组织受损,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 未去白细胞输血 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和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常白细胞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WL、T1、T2、F1、F2、F3、WU七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为WL、T1、F1;异常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PL、PD、MP、DW四种,噪音干扰为PL、PD出现的主要原因,PL、PD出现频率很低。结论临床检验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对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进行良好的分析和理解,将有效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从而将漏诊、误诊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 标签: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临床检验 应用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RNA,DNA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6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RNA,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病人进行1-5.5年的随访。结果RNA指标和DNA指标对PHC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和75.0%,RNA指标更敏感,双指标联合应用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8%;DNA倍体与年龄,HCV感染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AFP水平,HBsAg及瘤体大小无关;DI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增加(P<0.05)。RNA和DNA含量与预后密切相关(P<0.01-0.05)。结论RNA,DNA含量可作为PHC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理想指标,RNA及DNA双指标同时应用优于任一单项指标。

  • 标签: 细胞 DNA含量 RNA含量 原发性肝细胞癌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去白细胞细胞悬液在临床输血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60例输血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化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输血,而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常规红细胞悬液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给患者进行输血,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并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红细胞悬液 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