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降低护理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24例急诊患者以及18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组患者分别为112例。风险管理组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风险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应急措施以及各项风险评估的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失以及护理投诉等风险的发生几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换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108例(96.4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0例(80.3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更加利于患者所广泛接受。

  • 标签: 风险管理 急诊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输液中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方法应用下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输液治疗患儿156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分别给予常规输液护理、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输液不良事件观察,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1.28%(1/78)、8.97%(7/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率分别为97.44%(76/78)、89.74%(70/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输液风险控制中,引入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模式,有助于输液不良事件问题的控制,且可帮助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输液 静脉渗出 分级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在降低小儿输液风险方面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3月之前的所有患儿分为常规组,其余患儿分为实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的管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分级护理进行服务。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配合程度、穿刺成功率、满意度、渗漏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输液室应用分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小儿静脉渗出 分级护理 小儿输液风险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品管圈活动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护理部以“守护圈”之名开展降低锐器损伤,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品管圈(QCC)活动,对护理人员针刺伤降低效果,并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阶段未实施守护圈QCC期内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做比较,评估QCC对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及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满意度及职业安全感均显著提升,与QCC活动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品管圈可有效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增强护理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护理职业暴露 针刺伤
  • 简介:摘要目的就延续性护理对降低糖尿病足感染风险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双盲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延续性护理,分别就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各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接受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合并感染例数(4/50,8.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2/50,24.00%),差异显著(P<0.05);并且观察组在血糖控制稳定例数上(49/50,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0/50,8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降低糖尿病足感染的过程中,利用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感染例数,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糖尿病足 感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普外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探究降低护理风险的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78例普外科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预见性风险护理。结果两组护理基础评分对比有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对普外科患者实施预见性风险护理,能够从护理常见危险因素角度出发,为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降低普外科的护理风险,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普外科护理 危险因素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并分析降低母婴风险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3月我院门诊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随访观察的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实践组,对照组与实践组各28名患者,对照组采取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实践组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入胰岛素治疗,分析对照组与实践组治疗后的血糖状况以及对产后母婴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糖尿病治疗后,对照组与实践组血糖都得到控制,实践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践组妊娠母体发生不良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践组新生婴儿发生不良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加入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同时降低了妊娠母体和新生婴儿发生不良状况的比例,临床效果显著,具有研究意义。

  • 标签: 妊娠期 糖尿病 胰岛素治疗 母婴风险 意义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DCA降低PIVAS药品破损率。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静脉配置中心成立(2016年3月-12月)以来药品破损例数,对于破损例数居高不下的现状,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持续改善全流程质量控制1。结果针对不同破损情况逐条制定对策后,破损例数大幅下降,药品破损率由活动前的0.74‰降至0.12‰。结论PDCA循环对PIVAS的药品流程内破损干预效果明显,可降低药品破损例数。

  • 标签: PDCA PIVAS 药品 破损例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降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导管滑脱率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出本科室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留置PICCO导管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细节组,每组均34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细节组实施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导管滑脱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细节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显著(P<0.05);常规组的导管滑脱率是8.8%,细节组是2.9%,细节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85.3%,细节组是97.1%,细节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留置PICCO导管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且可有效降低导管滑脱率,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实施。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导管 滑脱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8年4月9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组。常规分娩组予以常规分娩,未用无痛分娩,无痛分娩组则予以无痛分娩。比较两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产程耗时、分娩中疼痛指数;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无痛分娩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优于常规分娩组,P<0.05;无痛分娩组产程耗时、分娩中疼痛指数优于常规分娩组,P<0.05;无痛分娩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和常规分娩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痛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率的价值高,可有效提升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耗时和减轻产痛,同时不对母婴结局产生不良作用,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无痛分娩 剖宫产率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晚交班缺陷率的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并对圈成员分工明确,选定“降低晚交接班缺陷率”为活动主题,对我科护士晚交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目标预期设定,通过问题解析明确问题要因,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对策,观察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晚交班缺陷率变化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晚交班缺陷阶段合计次数由原来的92次将至23次,现状值由原来的25.56%下降至6.39%,目标达成率109.17%,实际改善幅度75%。结论合理制定并正确实施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晚交班缺陷率,有效预防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持续完善护理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品管圈 晚交班缺陷率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率成效,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提供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和效果确认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与活动后静脉输液外渗率的改善情况。结果活动前,静脉输液外渗率为3.65%,活动后,通过重点解决穿刺位置不当、选择输液工具不当、应用刺激性药物所导致的输液外渗现象等方面,静脉输液外渗率降至0.49%。

  • 标签: 品管圈 静脉输液 外渗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助产技术在降低剖宫产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月90例分娩产妇,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用遵医护理,试验组用助产技术。比较两组满意程度;第一产程耗时水平、第二产程耗时水平、产后出血总量情况;护理前后焦虑的情况、抑郁的状态;剖宫产率。结果试验组满意程度、焦虑的情况、抑郁的状态、第一产程耗时水平、第二产程耗时水平、产后出血总量情况、剖宫产率方面相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分娩者实施助产技术效果确切。

  • 标签: 助产技术 降低剖宫产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低住院患者误吸率品管圈护理总结。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患者(112例),选取时间-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3月2日,将住院患者(112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56例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56例实施品管圈护理)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评分(90.15±1.24)分、护理模式评分(89.27±2.1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评分(81.27±1.16)分、护理模式评分(70.15±0.27)分(P<0.05),观察组住院患者的误吸率8.93%低于对照组误吸率17.86%(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患者实施品管圈护理,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能降低患者误吸率,促进康复。

  • 标签: 降低 住院患者 误吸率 品管圈 护理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化输血检验流程对输血差错事故发生率的降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50例患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输血检验,视作对照组,另外50例患者应用优化输血检验流程完成输血检验,视作观察组,比较两组输血差错事故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化输血检验流程后输血差错事故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输血的满意度为94%,对照组74%,P<0.05。结论优化输血检验流程有助于降低输血差错事故,保证输血安全,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输血检验流程 优化 输血差错事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流产后关爱服务在降低重复流产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3月到9月进行流产手术的患者1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关爱服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两组患者实施6个月的跟踪随访,统计两组重复流产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4/90),较比对照组13.33%(12/90)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重复流产率为1.11%,对照组重复流产出率为7.78%;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产后关爱服务的实施有效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做好积极的配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认知,有效降低重复流产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流产 关爱服务 降低重复流产率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诊断对降低出生缺陷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待产的220例产妇资料作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将其按是否行产前诊断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观察组行产前检查并行产前诊断。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果以及新生儿状况。结果观察组母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产儿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产儿的缺陷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13例产妇因产前检查中胎儿存在异常,行产前诊断进一步确诊异常而终止妊娠,对照组所有产妇均进行生产。结论产前诊断能够有效地发现胎儿异常,对于缺陷严重的胎儿采取合理的规避策略,从而降低新生儿的缺陷发生率,提高生产质量,值得临床运用。

  • 标签: 产前诊断 出生缺陷率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SBAR模式在降低产科护理交班错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产科2017年2月到2017年7月接收的1500例孕产妇按照床位设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两组孕产妇的护士设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床头交班方法,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SBAR模式进行交班,并使用PDCA循环,分析交班错误原因进行改进。对比两组孕产妇的临床护理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分析,交班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交接流程简单流于形式,专业知识匮乏,重点观察内容未交接、无相应的规范表格要求、责护对病人的十知道掌握较差等。在应用SBAR模式后,护士交接班的错误率降低,责护对孕产妇的十知道掌握情况较全面,产妇的满意度和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改善,上述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SBAR模式在降低产科护理交班错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规范交班流程,提高交班效率,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SBRA模式 护士交接班 护理错误 前后对照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促进自然分娩和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124例产妇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产科护理新模式,观察对比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产科护理新模式,可促进产妇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护理新模式 自然分娩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降低脑梗发生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70例脑梗死患者,在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间入我院并接受治疗,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5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之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统计两组患者HI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抑郁评分,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HINSS评分、HAMD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8.57%)显著高于常规组(71.4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梗死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病情,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预见性护理干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