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SonoLiver软件在甲状腺肿瘤超声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8例甲状腺肿块(恶性88例、良性70例)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SonoLiver定量软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以病灶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的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ynamicvascularpattern,DVP)参数成像,比较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各参数及DVP参数图有无差异。结果: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相对峰值强度(maximumintensity,Imax)显著高于良性肿瘤(P〈0.05),恶性肿瘤的相对上升时间(risingtime,RT)、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快于良性肿瘤,相对平均渡越时间(meantransittime,mTT)慢于良性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DVP参数图有显著性差异,72例(81.8%)恶性肿瘤表现为病灶感兴趣区内大部分呈紊乱不规则团块状或分散的斑片状红色/黄色填充;59例(84.3%)良性肿瘤表现为病灶感兴趣区内大部分呈较单一的红色或黄色填充。结论:SonoLiver造影分析软件获得的定量参数和构建的DVP参数图可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超声造影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daptiveiterativedosereduction3D,AIDR3D)迭代重建技术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在肝脏病灶扫描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地将60例肝脏占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常规组)采用滤过反投影(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重建+常规对比剂用量(1.5mL/kg),B组(双低剂量组)采用AIDR3D重建+低对比剂用量(1.0mL/kg)。对两组图像主观噪声、总体质量及是否达到诊断要求,按1~5分(1分最差,5分最优)予以评分。定量计算两组图像的有效辐射剂量、图像噪声、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ratio,CNR)。计量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test)。结果:B组有效剂量较A组降低约32.1%;主观评估中,B组图像质量评分与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估中,B组图像噪声低于A组,CNR与SNR高于A组(P〈0.05)。结论:低对比剂剂量结合AIDR3D重建技术,在降低CT辐射剂量及减少造影剂用量的条件下,仍可得到符合诊断标准的图像。

  • 标签: 对比剂 计算机断层扫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仿真结肠成像(ultrasoundcolonography,USC)显示正常结直肠腔的可行性和成像质量。方法:8例健康志愿者行严格肠道准备后,经二维超声评估各肠段(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对肠腔清洁度良好、无肠气及肠腔充盈良好的肠段施行USC检查,统计USC在各肠段的可施行率及成像质量。结果:USC可施行率:盲肠-升结肠4例(50.00%),横结肠3例(37.50%),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均8例(100%)。USC成像质量(1级:差;2级:欠佳;3级:良好)结果显示,盲肠-降结肠1级1例(25.00%)、2级2例(50.00%)、3级1例(25.00%);3例横结肠(100%)达2级;降结肠1级0例、2级6例(75.00%)、3级2例(25.00%);8例(100%)乙状结肠及8例(100%)直肠达3级。结论:USC在乙状结肠、直肠的可施行率高,成像质量良好;在降结肠的可施行率高,但成像质量欠佳;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的可施行率低,成像质量较差。

  • 标签: 超声仿真结肠成像 结直肠 可行性 成像质量
  • 简介:脉搏波是心脏射血活动引起的血液和血管壁的振动波叠加而成、沿着动脉迅速向外周血管传播形成的表现波。现代超声技术对血管内流体力学及管壁运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运用现代超声技术探索脉象形成机制,以便为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标签: 脉象 超声检查 中医脉象波强 瞬时波强技术
  • 简介:目的:探索影像组学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的7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单灶患者的病灶超声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研究并判断有否淋巴结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77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27例,超声术前发现4例;淋巴结未转移50例,超声术前发现47例。通过影像组学方法判断病灶淋巴结有无转移,对照病理结果,准确率为73.1%,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74.0%。结论:影像组学在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有明确价值和极大潜力。

  • 标签: 甲状腺癌 影像组学 淋巴结转移
  • 简介:针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及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1-2],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3].但笔者在审稿及文献阅读过程中发现,部分研究者在研究思维上存在一些误区,研究方法也有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结果的分析及研究深度.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谈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和反思,希望能对当前针灸脑功能研究的思维拓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针灸 脑功能 反思
  • 简介:影像学检查是甲状腺结节筛查、术前检查及定性定位诊断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其主要包括超声(常规、超声造影)、CT、MRI、放射性核素显像(FNI、SPECT-CT、PET-CT等)、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等。本文通过总结文献,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分析,为合理有效地选择甲状腺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 简介:影像组学指从医学影像中提取、分析大量高级定量影像特征,从而对疾病进行诊疗。这一概念诞生不足5年,但已成为全球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热点,涉及多类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和评估,并取得了相当乐观的结果。今后影像组学会基于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获取标准、稳定的特征并完成验证,从循证医学角度应用于肿瘤的精准医疗。该研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影像组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标签: 影像组学 肿瘤学 超声
  • 简介: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HCNs)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分化型甲状腺肿瘤,目前对该肿瘤的研究已到了分子水平。HCNs女性多发,临床上一般认为该肿瘤良性者更具侵袭性及潜在恶性倾向,恶性者有较高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特点,对HCNs的治疗也存在争议。目前术前诊断HCNs的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而近年来超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肿瘤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总结对HCNs的认识现状及超声对该肿瘤的研究进展,以进一步加深对HCNs的认识,以期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嗜酸性细胞肿瘤 超声检查
  • 简介: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早期诊断和肿瘤分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纹理分析是一种新型影像分析技术,通过纹理分析对影像学图像进行处理,能预测肿瘤侵袭程度、微小转移灶和治疗反应性等信息,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和预后评估.该文综述了纹理分析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结直肠癌 纹理分析 治疗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PCM患者的MRI资料,分析病灶信号特征、TIC特征、病灶部位及范围.结果:25例共检出病灶26个,根据MRI图像特征,将PCM分为炎症型(9个)、脓肿型(7个)及混合型(10个).14个病灶范围广泛,10个局限于单一象限及乳晕区,2个局限于乳晕区.增强扫描后22个病灶可见强化改变,TIC多数呈Ⅰ型(10个)和Ⅱ型(8个).结论:MRI是诊断PCM的有效手段,对PCM分期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浆细胞性乳腺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宫颈癌的诊疗尤为重要,其不仅弥补了临床分期的不足,还能在后续治疗中起指导性作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中,CT、MRI及超声已广泛应用。本文阐述这3种影像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肿瘤进行观察,总结每种方法的准确性与局限性,并对CT、MRI及超声联合应用于宫颈癌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超声 宫颈癌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声弹性成像5分评分法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共收集59例患者,总计85个甲状腺结节。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这85个结节分为良性组[42例,共63个结节,男性∶女性=21∶42,年龄13-74岁,平均(53.16±13.00)岁]和恶性组[17例,共22个结节,男性∶女性=5∶17;年龄24-68岁,平均(44.77±11.51)岁]。分析弹性图像,评估组间弹性评分有无差异;勾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弹性评分方法的鉴别诊断效能;并且计算截断点。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组间弹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参数Mann-Whitney秩和检验,Z=-9.517,P=0.000);曲线下面积为0.886,鉴别诊断效能较高;弹性评分大于等于3分时(截断点=3)评判恶性甲状腺结节的特异度为78.0%,灵敏度为90.5%。结论:声弹性评分法可以有效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 标签: 声弹性成像 评分法 甲状腺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程短、进展快、病死率高,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了手术时机。介入治疗因具有微创、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各种介入疗法因原理的差别而各有不足,因此多种介入疗法的综合运用将有助于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最大疗效,并提高肝癌患者的总体疗效。本文就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无水酒精注射这4种介入疗法及序贯综合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肝肿癌 微创介入治疗 序贯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的14例良性胸腔积液(8例肺炎,5例肺结核,1例肺囊虫病)和15例恶性胸腔积液(5例肺腺癌,4例肺鳞癌,2例肺腺鳞癌,4例转移性)行宝石能谱CT平扫,分别测定并比较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混合能量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40及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水基值、脂基值、血基值和有效原子序数。结果: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混合能量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脂基值、血基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恶性胸腔积液的40及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低能量级别、高能量级别和有效原子序数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胸腔积液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并进行评价,同时统计分析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对超声诊断准确率的影响。结果:2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无肌层浸润31例,浅肌层浸润134例,深肌层浸润44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有无深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为77.51%。统计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在确诊组与误诊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提供了一定参考。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对超声判断内膜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无影响。

  • 标签: 超声检查 经阴道 子宫内膜癌 肌层浸润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鳞癌63例、腺癌30例、腺鳞癌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的DWI资料,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比较各组ADC值的差异。分析宫颈癌ADC值与病理学参数Ki-67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3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腺癌和21例宫颈腺鳞癌患者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1±0.112)×10-3mm2/s、(0.846±0.18)×10-3mm2/s和(0.796±0.124)×10-3mm2/s,三组之间及两两比较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6)。12例宫颈黏液型腺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014±0.123)×10-3mm2/s;18例非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0.734±0.11)×10-3mm2/s,两者之间及两者与宫颈鳞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4例宫颈癌患者的ADC值与病理学参数Ki-67指数仅呈弱的负相关(r=-0.232,P=0.013)。结论:DWI有助于宫颈癌部分组织学类型的诊断。

  • 标签: 宫颈癌 组织学类型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动态增强MRI(DCE-MRI)特点及DWI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46个病灶)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分析DCE-MRI及DWI图像特点.结果:46个病灶中蚕豆状或类圆形37个(80.4%);35个(76.1%)呈"毛刺征"改变.增强扫描早期病灶中度强化6个,重度强化38个,共占95.6%(44/46).34个病灶(73.9%)呈环形向心性强化,随时间延长由周边向中心向心性填充、呈高低混杂信号.DWI中b值为0时,病灶呈明显高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降低.低b值为0、高b值分别为800、1000s/mm2时,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4×10-3mm2/s、1.05×10-3mm2/s,可作为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临界值.结论:DCE-MRI结合DWI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及特异性,可为该病的临床检出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骨折行金属内固定术的患者42例(金属内固定42处),其中颈椎内固定4例,腰椎内固定5例,胫腓骨内固定20例,尺桡骨内固定13例。常规MSCT扫描后,行虚拟CT三维成像后处理。结果:虚拟CT三维成像金属伪影明显减轻,图像质量明显改善,除1例颈椎、1例腰椎、1例胫腓骨内固定有少许伪影外,其余均能清晰显示骨质,以及内固定位置、形态。结论: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显减少骨折固定术后金属伪影,改善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CT图像质量,并清晰显示其解剖关系。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虚拟CT三维成像 骨折术后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