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4例颅脑外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8个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综合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社会性功能、活力和精力、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颅脑外伤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冰刺激联合吞咽和摄食训练在意识清醒重症脑外伤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脑外伤合并吞咽障碍意识清醒患者74例,将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吞咽及摄食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冰刺激疗法,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冰刺激疗法联合吞咽和摄食训练可改善意识清醒重症脑外伤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

  • 标签: 重症脑外伤 吞咽障碍 吞咽训练 早期冰刺激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脑外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外伤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效果,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护理 脑外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胃管置入法对脑外伤昏迷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改良胃管置入法。选取我科2013年9月-2014年2月收治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置管时间、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家属对置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置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置管过程中呛咳发绀、恶心呕吐、流泪、烦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后鼻黏膜损伤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对置管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能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且置管时间短,置管后并发症少,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 标签: 胃管插入法 脑外伤 昏迷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在眼外伤患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112例眼外伤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6例,试验组患者采取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结果试验组心理承受能力及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眼外伤患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心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身心各方面的康复,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质量。

  • 标签: 眼外伤 心理评估 心理干预
  • 简介:从静脉用量总剂量、输液速度、浓度方面总结影响小儿静脉输液给药精准性的影响因素。建议通过加强护理安全与法制意识的教育、药物知识的学习、规范药物配制换算、加强工作责任心及健康教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措施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用药的精准性,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儿科 静脉用药 安全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强化围术期护理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强化围术期护理。观察两组出院前后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8周后,研究组肩关节功能障碍全部康复,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实施强化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手损伤 外科皮瓣 肩关节功能 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手术患儿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例2~3岁外伤致视网膜脱离患儿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手术,加强围术期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10例患儿均未出现麻醉意外,能够配合面向下头位,病例1经2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病例3、4、9因眼外伤重且未及时就诊,致病情严重,眼内填充硅油尚未取出,其他病例均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患儿术后对特殊体位的顺从性好,舒适性提高,术后恢复眼内解剖结构,硅油状态稳定,视网膜复位良好,家属满意度高。结论:外伤致视网膜脱离患儿病情复杂,常感恐惧,治疗过程不配合,术后易发生视网膜增殖牵拉导致视网膜脱离复发,良好的围术期治疗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患儿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手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肺外结核中最严重的类型。在西藏地区,除了特殊的自然环境、民族习惯及宗教信仰外,小儿肺结核病史、结核接触史、卡介苗接种率低、小儿免疫力低下、缺少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等是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患病影响因素,结合该地区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患病的上述影响因素,在制定和采取针对性小儿结核性脑膜炎预防措施时可作为参考依据。

  • 标签: 西藏地区 影响因素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 简介:小儿仰卧位手术中的体位约束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其中上肢的妥善固定历来是护理配合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常规手术床主体宽度为50cm,而1岁~12岁小儿标准肩宽仅为23cm~31cm,加之幼儿肌肤娇嫩、四肢短小、合作性差,手术床配备的约束带和托手板难以适应小儿手术的需求。

  • 标签: 间距可选 约束垫单 设计 应用 体位约束
  • 简介:目的探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个体化护理。方法收集在儿科就诊的临床诊断为小儿肺炎的患儿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个体化护理。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的时间及遵医行为。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Z=-4.636,P=0.000),住院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喘憋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进行饮食控制、自我检测和运动治疗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个体化护理用于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肺炎 雾化吸入 盐酸氨溴索 个体化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的特点及综合护理策略,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2010年5月~2015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手术的19例小儿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方法。结果:术后尿崩17例,存在单纯高钠血症4例,间断性低钠血症11例,高钠和低钠血症交替显现4例,因低钠出现意识水平下降6例,并发抽搐4例。经强化治疗和护理,出院时恢复良好15例,稳定3例,重残1例。结论:在积极手术的情况下,小儿视交叉-下丘脑胶质瘤术后早期水、钠代谢紊乱比较常见,是护理的重点。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帮助患儿过渡到平稳状态。

  • 标签: 小儿 下丘脑-胶质瘤 钠代谢紊乱
  • 简介:目的观察氧气雾化吸入在缓解小儿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7例全身麻醉术后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35例)和观察组(13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理的同时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比较2组患儿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躁动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Z=-4.35,P=0.00)。结论小儿全身麻醉术后给予氧气雾化吸入,可有效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 标签: 麻醉 全身 苏醒期 雾化吸入
  • 简介: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108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万古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鞘内注射 万古霉素 地塞米松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