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既减轻了患儿因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又保护了静脉,为合理用药和紧急抢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1临床资料本组新生70例,男40例,女30例;早产儿25例,1d~28d45例;平均体重3.2kg;原发病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休克、高胆红素血症等;均符合静脉留置针指证,静脉留置针时间2d~7d。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总结1例重症心律失常新生的护理经验。严密观察病情,保持患儿安静,以减少心肌耗氧;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机械通气时注意保持气道湿润、通畅,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和压力;用药时注意观察患儿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报告医生处理;给予患儿循序渐进的营养支持。本例患儿经积极抢救及精心护理,抢救成功而治愈出院。

  • 标签: 心律失常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分析72例新生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并提出护理措施。新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为母亲有妊娠期糖尿病、产时及术前血糖偏低、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疾病,新生为早产儿及低体重、出生时窒息。做好孕妇认知干预,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确保产时及术前血糖水平;合理喂养新生,注意保暖,密切观察病情。72例新生经治疗及护理,69例24h后血糖升至正常参考值,3例转NICU治疗。

  • 标签: 新生儿 低血糖 原因 预防
  • 简介:总结20例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治疗期间维持目标体温的稳定,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心肺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加强全身皮肤护理及营养支持。经精心治疗和护理,16例患儿好转出院,无明显并发症发生,4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亚低温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肩难产处理新模式在预防新生产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阴道分娩出现肩难产产妇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在清理新生呼吸道后实施协助压前肩,托后肩的娩肩法;试验组则采取肩难产新措施,同时启动肩难产的HELPEER抢救流程。结果:实施肩难产处理新模式后,试验组新生产伤的发生明显降低,试验组肩难产的胎头到胎肩的娩出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肩难产处理新模式从根本上规范肩难产的评估与诊断,防止因过早干涉导致对新生造成的伤害,且证实在肩难产的处理中,俯卧位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措施。

  • 标签: 肩难产 新生儿 产伤 俯卧位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时防止外渗的措施。方法对照组110例,用常规方法静脉注射。观察组120例,进行了护理改进,包括降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浓度,经外周静脉补钙时每次均新建静脉通路,已置PICC导管的早产儿使用中心静脉补钙,在补钙过程中护士要在床旁严密观察直到补钙结束。结果观察组仅1例出现局部皮肤肿胀,而对照组有8例出现局部皮肤肿胀。结论护理改进后能减少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所致的药液外渗。

  • 标签: 新生儿 葡萄糖酸钙 液体外渗 护理对策
  • 简介:总结了在27例危重新生抢救过程中应用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采用正确方法进行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措施.认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不仅为危重新生的抢救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临床指导,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荷,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抢救 护理
  • 简介:新生臀部皮肤菲薄、娇嫩,皮肤角化层及真皮层薄弱,屏障作用差,易受物理性刺激损伤,加之大小便次数多,便后反复清洗,易引起红臀。新生红臀的发生为14.1%。新生重度红臀由于皮肤破损,局部可有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如治疗护理不当,皮肤可出现大片糜烂或形成溃疡,甚至导致败血症,危及新生生命。因此,重度红臀治疗及护理至关重要,临床常用氧化锌油与达克宁散混合剂,但愈合时间较长。

  • 标签: 新生儿 红臀 汇涵术泰护创液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假阳性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在我科就诊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外伤患者751例,按就诊时间单双日分为对照组362例和实验组389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操作,实验组对皮试液的配置方法、消毒方法等进行改进.比较2组患者皮试后的阳性.结果对照组皮试阳性为64.6%,实验组皮试阳性为19.0%.实验组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受各种因素影响,应尽可能排除外在因素的影响,避免假阳性的出现,提高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破伤风抗毒素 皮内试验 假阳性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体重生长发育及消化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8例极低体重按入院顺序随机分2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出生后尽早肠内喂养,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实施常规量喂养。观察期间每日测体重一次,记录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最大幅度,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完全达到肠内喂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喂养不耐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不耐受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完全达到肠内喂养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极低体重出生后尽早进行部分胃肠内营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喂养耐受性,可缩短其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减少完全过渡到肠内喂养时间,减少平均住院天数,促进极低体重的生长发育,可在临床上常规使用。

  • 标签: 非营养性吸吮 极低体重儿 生长发育 消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