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应用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具有中部农村代表性的AMI患者样本,通过收集相应病历及对协作医院开展问卷调查,分别获取AMI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及医院特征信息,描述各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AMI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及变化趋势,以及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心肌标志物的应用率。结果来自中部农村地区35家医院的1694份AMI病历被纳入研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0.0%、72.9%和91.6%(趋势P值〈0.001),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1.5%和67.0%(趋势P值〈0.001)。十年间AMI患者中肌钙蛋白或CK-MB的检测率明显增长,分别为15.0%、54.9%和89.8%(趋势P值〈0.001),其中肌钙蛋白的检测率2001年为0.77%,2011年升至39.8%(趋势P值〈0.001)。在具备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各医院检测率有明显的差异且十年间无明显变化,2011年仍有40.9%的医院检测率不足50%。结论2001年至2011的十年间,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肌钙蛋白检测的开展及应用情况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应提高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着力推广肌钙蛋白检测,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标记物 肌钙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AMI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排便时间、排便状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过度用力、大便硬结、焦虑抑郁的发生率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排便平均时间为(2.26±0.34)d,对照组为(2.63±0.4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能有效预防AMI患者发生便秘、改善便秘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护理 前瞻性护理模式 焦虑 抑郁
  • 简介: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阿司匹林早期使用可明确降低死亡风险,指南推荐无禁忌症患者尽早服用。评价农村地区AMI患者早期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将有利于改善医疗质量。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东部农村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阿司匹林使用率及变化趋势,并分析可能影响其早期使用的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取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的AMI病历,提取病历信息。分析阿司匹林在入院24小时内的三个年度的加权使用率及各医院的变化趋势,并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取东部农村32家医院参加研究,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无阿司匹林禁忌症的AMI住院病历共2785份。2001、2006及2011年的加权使用率分别为79.1%,78.3%和86.4%(趋势P〈0.001)。医院间使用差异逐渐缩小。住在教学医院,或有高血压病史、有胸部不适症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阿司匹林服用比例相对高;反之,高龄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较少接受早期阿司匹林治疗。结论东部农村地区AMI住院患者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2001-2011年呈上升趋势,医院间差异缩小,改善明显。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阿司匹林 东部农村
  • 简介:目的评估2001-2011年间中国中部农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中部农村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计算院内他汀使用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5家医院1895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的加权使用率从2001年的11.0%增加到2006年的56.1%,和2011年的78.5%(趋势P值〈0.001)。在三个研究年份中,整体而言,院内他汀的使用率随LDL-C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未测量LDL-C的患者他汀的使用率最低。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入院时有胸痛(OR=2.03;95%CI1.03-4.02,P=0.041)、既往有冠心病史(OR=2.06;95%CI1.21-4.53,P=0.008)的患者接受他汀治疗的比例更高。然而即使在各个年份当中,不同医院的他汀使用情况差异也非常显著。结论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中部农村AMI住院患者的他汀使用率大幅增长,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是,他汀应用仍然存在改善空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他汀 血脂
  • 简介:目的山奈酚是一种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前期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在体外水平可抑制膀胱癌化疗药顺铂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本研究主要在体内条件下探讨山奈酚对顺铂心脏毒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顺铂组、顺铂+山奈酚(50mg/kg)组和顺铂+山奈酚(150mg/kg)组,每组5只大鼠,采用腹腔给药处理14天。之后,分别检测心肌损伤指标LDH、CK-MB、cTnⅠ及cTnT的变化,氧化应激指标MDA、GSH和SOD的表达变化。通过ELISA检测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相应处理后14天,发现顺铂处理组血清LDH、CK-MB、cTnⅠ及cTnT,心脏氧化应激标志物MDA、GSH和SOD以及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而同时给予山奈酚处理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单纯顺铂处理组下调,且较高剂量山奈酚(150mg/kg)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山奈酚可在体内水平抑制顺铂诱导的心肌损伤。

  • 标签: 山奈酚 心肌损伤 顺铂 膀胱癌
  • 简介: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阿司匹林对小鼠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45只20-25g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甲基纤维素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双氯芬酸钠组,每组15只。术前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甲基纤维素、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随后进行在体I/R手术,24小时后,观察小鼠胃肠道粘膜的损伤程度,对粘膜出血点的数量及长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氯芬酸钠作为阳性对照药,对小鼠胃肠道粘膜损伤程度远远大于甲基纤维素和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出血点个数(10.3±0.9vs.2.6±0.5)及粘膜损伤长度(19.1±2.2vs.3.1±0.4)uM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正常小鼠中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未能引起小鼠消化道显著的出血反应。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粘膜的出血风险。

  • 标签: 阿司匹林 缺血再灌注 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MYBPC3基因突变类型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临床表型及不良预后的关联。方法使用panel二代测序,检测529例HCM患者和307例健康对照的8个肌小节HCM致病基因。根据携带MYBPC3突变情况,将MYBPC3突变阳性患者分为3组:仅携带1个MYBPC3错义突变(错义组)、仅携带1个MYBPC3无义或剪切位点突变(截短组)或携带至少1个MYBPC3突变的多突变患者(多突变组)。比较3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计在93例(17.6%)患者中检测到64种MYBPC3致病突变。与未检出MYBPC3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MYBPC3突变患者的家族史阳性的比例更高,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比例更高。在携带MYBPC3突变患者中,多突变组最年轻,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在4.7±3.2年随访期间内,MYBPC3突变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未检出MYBPC3突变患者(校正HR2.00,95%CI1.06-3.79,P=0.033),心血管死亡风险存在增加趋势(校正HR1.80,95%CI0.91-3.55,P=0.091)。在MYBPC3突变阳性患者中,多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校正后HR30.4,95%CI3.01-301.12,P=0.004)和全因死亡(校正后HR25.2,95%CI4.07-156.00,P=0.001)均显著升高,而截短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则未见显著增加。尤其是携带MYBPC3复合突变的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6(75%)例发生心血管死亡。结论MYBPC3截短突变与HCM不良预后不存在相关性。携带多个突变的MYBPC3突变携带者,尤其是MYBPC3复合突变患者不良预后风险显著增。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MYBPC3 基因型-表型 截短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自噬在顺铂心脏毒性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顺铂处理心肌细胞,通过检测LC3、P62观察自噬的变化;通过阻断自噬,观察心肌细胞经顺铂处理后细胞活力的变化,并通过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采用顺铂分别处理原代新生大鼠心肌细胞(Neonatalratcardiomyocyte,NRCM)和H9c2细胞系,观察到LC3-II的增加和P62蛋白的下调,表明顺铂可显著诱导心肌细胞自噬。采用自噬抑制剂氯喹或3-MA联合顺铂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活力较单纯顺铂处理组显著下调。TUNEL染色结果显示,联合处理组细胞凋亡率较单纯顺铂处理组显著上调。结论顺铂诱导心肌细胞自噬,阻断自噬增强顺铂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

  • 标签: 顺铂 心肌细胞 自噬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损伤,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RI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针对IRI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RS)在IRI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RS有望成为减轻IRI的新靶点.了解ERS在IRI中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其与心肌细胞死亡的关系对于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质网应激 凋亡 自噬 坏死性凋亡
  • 简介:目的本文试图在羊急性心梗模型上建立miRNA表达谱,为LVAD治疗急性心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小尾寒羊经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心梗模型,心脏不停跳植入FW-2型轴流泵,连续卸负荷循环辅助3天。取出的心脏用组织染色法检测。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miRNA表达谱。结果对照组动物实验共进行7只,其中3只造模成功。LVAD组动物实验共有5只,其中3只成功。miRNA测序结果共发现已知miRNA成熟体152个,新miRNA成熟体1582个。卸负荷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差异表达,其中oar-miR-19b(上调)和oar-miR-26a(上调)得到RT-PCR验证,与芯片结果相符。GO和KEGG分析发现这些miR参与调节的功能及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结论本实验利用FW-2型轴流泵成功地对急性心梗的羊进行了3天的循环辅助,证实LVAD可有效减轻心梗程度。成功地建立了急性心梗和LVAD干预的miRNA表达谱,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表达谱可用于探索未知的miRNA,并研究它们参与急性心梗反应的调控机理。

  • 标签: MICRO-RNA 表达谱 急性心梗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
  • 简介: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基础甲状腺素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自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AHCM的患者共142例,根据其基础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成三组:TSH〈0.55、0.55–4.78、〉4.78uIU/mL,并对AHCM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142例AHCM患者中,平均年龄(58.23±10.95)岁,男性112例,占78.87%,女性30例,占21.13%。平均随访时间(4.65±1.09)年,随访成功率97.18%。此组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总计占到9.15%,其中低T3综合征4例(2.82%),亚临床甲减8例(5.63%),临床甲减1例(0.7%)。远期预后方面,无论是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还是Kaplan-Meier生存曲线,均提示TSH〉4.78uIU/mL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TSH增大,患者预后不良。对成功随诊的138例AHCM患者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TSH水平、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分别为13.522(95%CI:2.798-65.337,P〈0.005)、12.695(95%CI:1.084-14.869,P=0.043)和1.169(95%CI:1.001-1.366,P=0.048)。结论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TSH〉4.78uIU/mL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疾病 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素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30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全部患者在接受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左西孟旦,所有患者首先给予维持剂量0.05μg/kg/min静脉泵入,如患者能耐受,则2h后增加剂量到0.1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共给药12.5mg。治疗结束后,受试者接受为期5-7d的住院观察。在此期间进行心脏超声检测(统一的操作培训后采用Simpson法),检测呼吸困难改善及全身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应用左西孟旦静脉泵入后,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良好,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心脏功能明显好转,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患者用药后心脏的大小均较用药前缩小,射血分数(EF)明显增加,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明显下降,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在增加多巴胺静脉泵入剂量后均未出现严重后果。结论左西孟旦可以改善ADHF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显著降低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提高患者的LVEF,并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

  • 标签: 左西孟旦 急性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exercisetest,CPET)与漂浮导管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0例住我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5例,心功能Ⅱ级者7例,Ⅲ级者33例,平均年龄43.51±11.35岁。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PET和漂浮导管检查,并收集CPET中峰值氧耗量(VO2max)、无氧阈(AT)结果及漂浮导管中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血管阻力(PVR)等资料,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PET中VO2max与漂浮导管检查中mPAP(r=-0.463,P〈0.01)、PCWP(r=-0.519,P〈0.01)呈负相关,与CI(r=0.397,P〈0.05)呈正相关。结论CPET中VO2max是用来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良好指标。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肺运动试验 漂浮导管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02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经皮室间隔消融术(PTSMA)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病例。其中男性17例(63%)、年龄49±8(32-62)岁、所有病例均在接受了药物治疗和PTSMA后仍有临床症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达98±30mmHg(50-159mmHg)。术式包括了单纯改良Morrow术17例(63%),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1例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术后远期随访共19(13-38)月,随访率93%。全组病例近远期总死亡率为3.7%(n=1)。术后远期随访7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6%和96%。术后共有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产生。超声提示绝大部分病例的左室流出道压差接近正常。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者占93%。结论改良Morrow术可以安全的解除曾行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确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 标签: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改良Morrow手术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经皮室间隔消融术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多次洗胃法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AOPP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次洗胃法治疗,患者入院后即给予经口留置胃管洗胃,至洗出液澄清、无蒜臭味后拔除胃管;观察组患者在初次洗胃结束后,保留胃管进行多次洗胃。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一次性洗胃比较,多次对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洗胃,能更彻底地清除胃内毒物,显著缩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有关。

  • 标签: 有机磷农药 中毒 治疗 间歇多次洗胃
  • 简介: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问题,药物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极为有限。再灌注治疗方面,经过筛选的老年人早期进行血运重建对于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即使不适宜介入治疗的患者接受适当的溶栓治疗方案总体结局也要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尚需谨慎。尽管新型循环辅助装置尽管显示了良好的前景,但在老年人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人 心源性休克
  • 简介:目的分析缬沙坦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脂联素、TGF-β1、periostin表达影响。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观察组,观察组和模型组行VMC造模,空白组正常饲养;空白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观察组用缬沙坦干预;检测脂联素、TNF-α、IL-8、Periostin、TGF-β1水平,评估炎症积分。结果观察组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及模型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与模型组心肌组织中TGF-β1、periostin、IL-8水平及炎症积分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缬沙坦可抑制TGF-β1表达,调控脂联素、periostin表达,降低炎症因子释放改善心肌组织损伤。

  • 标签: 缬沙坦 病毒性心肌炎 脂联素 TGF-Β1 PERIOSTIN
  • 简介:目的掌握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急性腹痛患者的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临床诊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5年因各种原因首次在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治疗的急性腹痛患者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2~2015年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急诊科共报告急性腹痛患者256413例,发生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腹腔器官急性炎症(45.98%)、急腹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疼痛(34.51%)、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9.93%);急性腹痛的诱因主要有不洁饮食(93821例,占36.59%)、不规律饮食(57360例,占22.37%)和既往病史(25975例,占10.13%)。结论患者发生急性腹痛的原因复杂,与个人卫生以及饮食习惯等关系较为密切,预防急性腹痛的发生应以避免诱因、加强卫生宣教为主。

  • 标签: 急性腹痛 急诊 门诊 急性炎症 牵涉性疼痛 全身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不同时机开通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伊宁市第十一医院心内科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的STEMI住院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55例,年龄(63.1±9.6)岁.根据患者择期PCI干预Non-IRA的时机不同,分为≤14d组(n=92)和30~60d组(n=68),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Non-IRA平均支架植入数量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Non-IRA支架植入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组住院期间PCI相关并发症较30~60d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5%vs7.4%;P=0.034).两组术后1个月MAC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0~60d组MACEs发生率较≤14d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vs16.3%;P=0.042).结论30~60d择期干预Non-IRA降低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发生MACEs的风险,可能为择期PCI干预Non-IRA的较理想时机.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病变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多支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既往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