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医源性乳糜胸的可能机制和预防经验,以减少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4320例心脏外科手术中出现的37例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6个月至75岁,平均年龄22.3岁。患者在禁食基础上采用胸导管结扎术,胸腔闭式引流术,静脉高营养,强心、利尿,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使胸膜固定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结果住院时间10-150d,胸腔引流4-35d。全组死亡2例,其中因肺部感染再次插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右心功能不全合并DIC死亡1例。随访30例,随访时间1-8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乳糜胸复发。结论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乳糜胸可能与手术时损伤较小的淋巴侧支有关,采用禁食,胸腔闭式引流,胸导管结扎术,静脉高营养,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胸膜固定等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脏外科 医源性 乳糜胸
  • 简介:《今日医学新闻》10月20日报道,在英国和威尔士的TAVI瓣膜替换临床真实记录中,患者第一年死亡率是21.4%。然而,手术后第二年,另增加的死亡率是4.9%。

  • 标签: 手术后 长期治疗 主动脉瓣 置入 导管 年死亡率
  • 简介:目的探讨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的长径为3.5~15.0cm,平均(7.5±2.0)cm。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入院前1年和8年在外院接受栓塞治疗,3例近期接受术前栓塞,对18例直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对切除后部分残留畸形团的5例行伽玛刀治疗。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①术前近期栓塞+手术切除的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GOS4分的1例,5分2例;远期栓塞+手术2例和直接手术18例,在切除术后,1例昏迷及四肢瘫痪,1例死亡。GOS5分的12例,4分5例,3分1例,2分1例,1分1例。②对17例患者术后行DSA复查,1例行MRA复查。显示11例获得全切,6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病死率为4%(1/23),重残率为4.5%(1/22)。③随访1~95个月,GOS5分14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疗效肯定,而适当的术前栓塞是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30-67)岁;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慢性夹层4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结果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4例。行主动脉弓置换及“象鼻”支架术2例,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1例,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13例,其中同期行Bentall术2例、主动脉根部成形术8例。心肌阻断时间59-137(104-31)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57(29-11)min。术后肾功能衰竭2例,1例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另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5例患者出院,随访1个月至1.5年,1例患者于术后约1个月双下肢肌肉坏死,在外院施行了截肢手术,8例患者不同程度恢复工作,无晚期死亡或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假体置入 支架
  • 简介:《今日医学要闻》报道,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髋骨骨折患者若伴有心血管风险增加则不能从大量输血获得生存或功能改善的益处”。研究人员发现60天内死亡或走路需协助的患者比例约35%,无论患者是否有输血。研究人员称住院患者冠状动脉事件或死亡率各组问无差异,60天内死亡率也相似。

  • 标签: 大量输血 手术后 髋关节 骨折患者 冠状动脉事件 医学杂志
  • 简介:《纽约时报》报道,在线发表在《外科年鉴》上的观察性研究显示,“虽然手术患者他们的身体状况整体较差”,但心脏疾病患者在心脏手术之前服用阿司匹林时将会在术后获得“情况更好些”,“他们患肾衰竭的风险将会降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缩短,主要心脏疾病风险降低,以及手术后一个月内死亡风险明显降低”。研究者指出阿司匹林的抗感染作用可能与获得效果良好有关。但由于出血风险增加,目前的指南推荐患者手术前一星期不要服用阿司匹林。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脏手术 手术效果 重症监护病房 疾病风险 抗感染作用
  • 简介:《今日医学新闻》10月20日报道,根据发表在《循环:心血管质量与疗效》上的研究,“对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的成人患者进行手术,并不会占用过多儿童医院资源,但是多注意影响因素如抑郁症有助于减少昂贵的入院费”。研究人员发现从整个国家42家儿童医院获得的数据分析显示.进行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疾病手术占3.1%,手术收入仅占医院总收入的2.2%。

  • 标签: 外科手术 成人患者 儿童医院 医院资源 心脏中心 先天性心脏疾病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强化抗栓治疗下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其是否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方法对89例诊断为AMI的患者选择右侧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A组);对照组为AMI经皮股动脉途径直接PCI患者,83例采用手压股动脉止血(B组),80例采用缝合器止血(c组)。随访术后3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包括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MACE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B、c组明显高于A组(P〈0.01),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B组。结论强化抗栓治疗下,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AMI的疗效与经股动脉组相当,而出现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比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PCI组(包括手压和缝合器组),因此在强化抗栓治疗下,可以考虑将经桡动脉作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心肌梗死 心血管事件 并发症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 标签: 高血压 药物治疗 治疗进展
  • 简介: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期,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需要引起临床重视。我们前期介绍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B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本研究着重介绍了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氢氯噻嗪 硝酸甘油 哌唑嗪 地高辛
  • 简介:目的探讨经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116例,将患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后均分为腋静脉组(n=58)和锁骨下静脉组(n=58),由同一术者完成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操作,记录以下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血管穿刺成功率[94.8%vs.96.6%,P〉0.05]、血管穿刺时间[(61±57)svs.(59±32)s,P〉0.05]、电极操作时间[(148±56)svs.(162±87)s,P〉0.05)]、X线曝光时间[(183±120)svs.(205±115)s,P〉0.05]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人工起搏器 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情况及其与冠脉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因冠心病行PCI术患者91例,术后除接受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外,均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6~18月后再次行冠脉造影术(CAG),根据CAG评分结果患者被分为病变进展组(n=32)和病变未进展组(n=59);又根据第二次手术前LDL—C水平分为LDL-C≥2.1mmol/L(n=43),1.64LDL—c〈2.1mmol/L(n=30),LDL—C〈1.6mmol/L(n=18)三亚组,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与病变未进展组患者比较,病变进展组LDL-C降低幅度[(0.46±0.81)mmol/L比(-0.04±0.65)mmol/L],降低百分比[(13.18±31.67)%比(-8.21±37.22)%]明显减小(P均〈0.05);LDL-C≥2.1mmol/L组,1.6≤LDL-C〈2.1mmol/L组,LDL-C〈1.6mmol/L组病变未进展者比例逐渐升高(58.1%比63.3%比83.3%,P〈0.05);Spearman分析显示,CAG前LDL水平与冠脉评分呈负相关(r=-0.70,P〈0.0001)。结论:常规治疗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使多数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达标并有效遏制冠心病患者冠脉再狭窄。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血管造影术 脂蛋白类 LDL 阿托伐他汀
  • 简介:1抗栓治疗策略的变化1.1抗栓治疗地位的变化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病情进展,发作频率的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缺血性卒中和全身血栓事件可显著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窦性心律人群的5~6倍,其导致的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5%左右[1],房颤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减少住院、死亡与卒中.因此,房颤治疗的三大原则重点也随之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首先节律控制、其后心室率控制、最后抗栓治疗,发展到律、率控制齐头并进至今日抗栓治疗跃居第一位的策略.

  • 标签: 抗栓治疗 心房颤动 缺血性卒中 博弈 心室率控制 病情进展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年龄对婴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ofFallot,TOF)早期根治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43例行手术治疗的小于12个月的TOF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月龄分为两组:A组19例,年龄(3.2±1.4)个月;B组24例,年龄(7.7±1.9)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各项观察指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没有手术死亡患儿;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59.3±47.1)h眠(26.3±23.8)h,P〈0.05]和重症监护时间[(109.8±60.8)h眠(70.5±41.6)h,P〈0.05]比B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强心药指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全组患儿随访(12.5±3.5)个月,无晚期死亡,均存在不同程度肺动脉瓣反流,无残余右心室流出道梗阻,2例残余室间隔缺损,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婴儿期不同年龄段对TOF根治术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法洛四联症:婴儿:根治术
  • 简介:近年来,国内相关学术团体和机构先后制订并颁布了多种疾病防治的《专家共识》。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先进、科学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与理念传递给广大临床医生,进一步规范临床医疗思维和防治行为,更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观念。《专家共识》的制定,不但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也要发动广大临床医生的参与。

  • 标签: 专家讨论 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 心血管疾病 中国 临床医生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舒血宁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2011年6月两年以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分成两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西药进行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以及对心脏进行B超检查。结果在三个月的分组治疗后可以观察到,治疗组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对心脏的B超各项检查以及症状显示最后的疗效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过对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比较发现.舒血宁与西药结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标签: 舒血宁 慢性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至2011年6月30日,收集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16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麝香保心丸组总临床疗效(RR=1.17,95%CI:1.12~1.23,P〈0.01)、总心电图改善(RR=1.24,95%CI:1.16~1.33,P〈0.01)优于对照组。但麝香保心丸组总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RR=7.08,95%CI:3.24~15.48,P〈0.01),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上腹胀满、返酸、烧心、头晕。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麝香保心丸治疗对冠心病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的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受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其治疗冠心病疗效的评价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以做进一步的评价。

  • 标签: 麝香保心丸 冠心病 META分析
  • 简介: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基石之一,所有心衰患者均必须使用β受体阻断药,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1-3]。然而仅在10多年前,心衰还是β受体阻断药的禁忌证。从禁用到治疗基石,β受体阻断药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不断进取的循证道路。

  • 标签: 心力衰竭 Β-受体阻断药 循证
  • 简介: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第一位死因。早期研究发现,女性在绝经前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低于同龄男性;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则明显增加,甚至超过了同龄男性。小型临床试验、体外基因及细胞试验也证实,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因此,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

  • 标签: 雌激素替代治疗 心血管疾病 疾病发病率 心血管系统 临床试验 细胞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