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3/17)和52.6%(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结论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的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机械碎栓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与改良迷宫同时行左房折叠(L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33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的同时,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实施改良迷宫,加行左房折叠.结果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随访12~36个月,其中30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转复率为90.9%.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血栓复发.结论应用心脏不停跳下改良迷宫加左房折叠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置换治疗慢性房颤,能有效消除房颤并长期维持窦律,改善左心房、室主动收缩功能,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迷宫手术 左房折叠术 心脏不停跳
  • 简介: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Hybrid技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靶血管及旁路通畅率.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实施"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10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165例.研究病例分为两组,Hybrid组和PCI组.入选标准:①合并前降支(LAD)病变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②随访期间无胸痛等不适主诉、无心血管不良事件、无住院治疗、症状药物控制良好的患者;③外科者和介入者均为经验丰富的医生.按照上述标准,电话随访同意接受造影复查的患者Hybrid组102例,PCI组157例.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50例Hybrid患者完成造影复查;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的统计方法抽取PCI组患者5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终点是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靶血管通畅率及二次血运重建率.结果Hybrid组和PCI组各50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8.0±8.0)个月和(19.3±9.1)个月.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ybrid组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高于PCI组LAD靶血管通畅率(98%比80%,P=0.004);Hybrid组的LIMA旁路二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PCI组LAD靶血管二次血运重建率(2%比20%,P=0.008).结论"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使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能获得良好的中期靶血管通畅率,其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优于PCI技术前降支药物洗脱支架通畅率.

  • 标签: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通畅率
  • 简介:目的探讨骨瓣回纳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将56例开颅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去骨瓣减压组和骨瓣回纳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分析两组患者颅内压监护的数值,中线移位恢复程度,脱水剂的使用量,术后6月的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GCS评分、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和颅内压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监护值,中线移位程度,脱水剂使用量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骨瓣回纳组ADL评分优于去骨瓣减压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开颅中行骨瓣回纳既能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又减少了二期行颅骨修补对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经济负担。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 骨瓣回纳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强化抗栓治疗下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其是否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方法对89例诊断为AMI的患者选择右侧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A组);对照组为AMI经皮股动脉途径直接PCI患者,83例采用手压股动脉止血(B组),80例采用缝合器止血(c组)。随访术后3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包括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MACE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B、c组明显高于A组(P〈0.01),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B组。结论强化抗栓治疗下,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AMI的疗效与经股动脉组相当,而出现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比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PCI组(包括手压和缝合器组),因此在强化抗栓治疗下,可以考虑将经桡动脉作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心肌梗死 心血管事件 并发症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 标签: 高血压 药物治疗 治疗进展
  • 简介: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期,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需要引起临床重视。我们前期介绍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B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本研究着重介绍了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氢氯噻嗪 硝酸甘油 哌唑嗪 地高辛
  • 简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1]。血肿腔钻孔引流治疗CSDH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标准的治疗方法[2]。我院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自2010年10月以来在神经外科进行临床路径试点,截止2012年5月已对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了钻孔引流的临床路径管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临床护理路径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左卡尼汀(L-CN)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拟诊CHD合并T2DM并计划行冠状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L-CN,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基础治疗。造影结果不适合行PCI治疗的病人被剔除,最终治疗组入选26例,对照组入选2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4小时、1周测定心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RP(hs-CRP)。结果总共46例患者PCI术后24小时和1周cTnI和hs-CRP均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血浆cTnI和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为低(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24小时两组cTnI和hs-CRP水平显著正相关(r=0.75,P〈0.01)。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术后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较为明显,PCI术前给予左卡尼汀可显著降低手术所致的心肌损伤,PCI引起的心肌坏死很可能与其触发的炎症反应有直接关系。

  • 标签: 左卡尼汀 糖尿病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超敏C反应蛋白 肌钙蛋白I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年龄对婴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ofFallot,TOF)早期根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43例行手术治疗的小于12个月的TOF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月龄分为两组:A组19例,年龄(3.2±1.4)个月;B组24例,年龄(7.7±1.9)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各项观察指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没有手术死亡患儿;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59.3±47.1)h眠(26.3±23.8)h,P〈0.05]和重症监护时间[(109.8±60.8)h眠(70.5±41.6)h,P〈0.05]比B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强心药指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全组患儿随访(12.5±3.5)个月,无晚期死亡,均存在不同程度肺动脉瓣反流,无残余右心室流出道梗阻,2例残余室间隔缺损,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婴儿期不同年龄段对TOF根治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法洛四联症:婴儿: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116例,将患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后均分为腋静脉组(n=58)和锁骨下静脉组(n=58),由同一者完成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操作,记录以下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血管穿刺成功率[94.8%vs.96.6%,P〉0.05]、血管穿刺时间[(61±57)svs.(59±32)s,P〉0.05]、电极操作时间[(148±56)svs.(162±87)s,P〉0.05)]、X线曝光时间[(183±120)svs.(205±115)s,P〉0.05]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人工起搏器 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1抗栓治疗策略的变化1.1抗栓治疗地位的变化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病情进展,发作频率的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缺血性卒中和全身血栓事件可显著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窦性心律人群的5~6倍,其导致的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5%左右[1],房颤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减少住院、死亡与卒中.因此,房颤治疗的三大原则重点也随之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首先节律控制、其后心室率控制、最后抗栓治疗,发展到律、率控制齐头并进至今日抗栓治疗跃居第一位的策略.

  • 标签: 抗栓治疗 心房颤动 缺血性卒中 博弈 心室率控制 病情进展
  • 简介:近年来,国内相关学术团体和机构先后制订并颁布了多种疾病防治的《专家共识》。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先进、科学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与理念传递给广大临床医生,进一步规范临床医疗思维和防治行为,更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观念。《专家共识》的制定,不但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也要发动广大临床医生的参与。

  • 标签: 专家讨论 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 心血管疾病 中国 临床医生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舒血宁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2011年6月两年以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分成两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西药进行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以及对心脏进行B超检查。结果在三个月的分组治疗后可以观察到,治疗组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对心脏的B超各项检查以及症状显示最后的疗效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过对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比较发现.舒血宁与西药结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标签: 舒血宁 慢性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至2011年6月30日,收集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16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麝香保心丸组总临床疗效(RR=1.17,95%CI:1.12~1.23,P〈0.01)、总心电图改善(RR=1.24,95%CI:1.16~1.33,P〈0.01)优于对照组。但麝香保心丸组总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RR=7.08,95%CI:3.24~15.48,P〈0.01),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上腹胀满、返酸、烧心、头晕。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麝香保心丸治疗对冠心病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的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受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其治疗冠心病疗效的评价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以做进一步的评价。

  • 标签: 麝香保心丸 冠心病 META分析
  • 简介: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基石之一,所有心衰患者均必须使用β受体阻断药,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1-3]。然而仅在10多年前,心衰还是β受体阻断药的禁忌证。从禁用到治疗基石,β受体阻断药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不断进取的循证道路。

  • 标签: 心力衰竭 Β-受体阻断药 循证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医源性乳糜胸的可能机制和预防经验,以减少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4320例心脏外科手术中出现的37例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6个月至75岁,平均年龄22.3岁。患者在禁食基础上采用胸导管结扎,胸腔闭式引流,静脉高营养,强心、利尿,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使胸膜固定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结果住院时间10-150d,胸腔引流4-35d。全组死亡2例,其中因肺部感染再次插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右心功能不全合并DIC死亡1例。随访30例,随访时间1-8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乳糜胸复发。结论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乳糜胸可能与手术时损伤较小的淋巴侧支有关,采用禁食,胸腔闭式引流,胸导管结扎,静脉高营养,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胸膜固定等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脏外科 医源性 乳糜胸
  • 简介: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第一位死因。早期研究发现,女性在绝经前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低于同龄男性;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则明显增加,甚至超过了同龄男性。小型临床试验、体外基因及细胞试验也证实,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因此,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

  • 标签: 雌激素替代治疗 心血管疾病 疾病发病率 心血管系统 临床试验 细胞试验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泵衰竭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