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7例骨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病变位于长骨干者4例,跟骨、髋臼、胫骨下端者各1例.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局灶切除及病理检查.结果:术后7例症状均消失.长骨干4例术前诊断与病理报告相符,其余3例术前均未得到正确诊断.结论:松质骨骨骨瘤其X线表现不典型是诊断困难的重要原因,X片骨硬化和病人疼痛症状应为诊断的重要线索,必要时拍断层照片或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骨样骨瘤 良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诊断
  • 简介:间植骨、侧后方植骨融合或者前后方结合的植骨融合技术都存在较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植骨融合率较低,植骨块塌陷、移位,髂骨供骨区并发症等,由于术后即刻刚度不足,往往还需要附加内固定或者长期卧床.椎间融合器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单纯植骨块融合的不足,因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腰椎椎体间融合系统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腰椎间融合术 分类
  • 简介:目的观察椎成形术治疗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3月以来,应用椎成形术治疗30例30个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并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2d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3d后下床活动.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无反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压缩性骨折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出现,该技术需要进行不断改进,严格筛选适应证.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治疗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患者 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21例,与同期保守治疗的19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皮椎成形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症状缓解较早,早期可开始下床活动(P〈0.01),所有病例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凸Cobb角矫正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后未见明显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经皮椎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治疗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瘦素(Leptin)对成骨细胞骨保护蛋白(OPG)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SYBRGreenⅠ染料实时监测定量RT-PCR的方法测定骨保护蛋白(OPG)mRNA表达.结果瘦素(Leptin)使成骨细胞骨保护蛋白OPGmRNA表达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降低.结论瘦素(Leptin)作为一种内分泌因子,可直接与成骨细胞上leptin受体特异结合,通过受体后信号转导下调节成骨细胞OPGmRNA表达,使OPGmRNA表达降低,和其它因子共同参与骨再建调节.

  • 标签: MRNA表达 OPG 骨保护蛋白 成骨细胞 瘦素 LEPTIN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女性前臂桡骨骨密度值的遗传度大小及其在年龄上的变化趋势.方法根据统一的问卷收集443对5~55岁女性双胞胎的人口学特征及环境资料,利用Norland公司生产的周末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pDEXA)测量前臂桡骨骨密度.将研究对象分成5~,20~,35~三个年龄组,根据经典的双生子模型进行遗传度分析.结果同卵双生子(MZ)为272对,异卵双生子(DZ)为171对;经t检验,5~及20~年龄组中MZ的骨密度对内差值显著性小于DZ;方差分析结果表明MZ及DZ的对内均方显著性低于对间均方,这种趋势在MZ中更为显著;另我们发现各年龄组中MZ对内相关系数均大于DZ,MZ的对内相关系数随年龄呈显著性降低;MZ与DZ对内相关系数的差异随年龄而降低;根据Falconer公式,前臂桡骨骨密度遗传度介于0.2~0.6之间,平均遗传度值为0.474,5~年龄组及20~年龄组的遗传度略高于35~年龄组.结论遗传因素与前臂骨密度值的大小密切相关,并且遗传度值随年龄有下降趋势.

  • 标签: 骨密度 双生子模型 对内相关系数 遗传度 绝经前女性
  • 简介:目的为了研究成分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因体重与BMD显著相关,成分各个组成相加等于体重,而成分为BMD的关系仍不清楚。方法随机选取206名16-52岁健康的男女性汉族人,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BMD与成分,进行BMD与体重,成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体重,瘦组织(LTM)与男女性的BMD显著正相关,脂肪组织(FTM)仅对女性全身,腰椎BMD起显著性作用。结论影响男妇女性BMD显著正相关,脂肪组织(FTM)仅对女性全身,腰椎BMD起显著性作用。结论影响男女性BMD的成分中,LTM是主要因素,FTM仅对女性BMD有影响。本文较全面地研究了成分与BMD的关系。

  • 标签: BMD 女性 体成分 骨密度 体重 全身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llen打击法制作狗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和脑脊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的S-100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其水平呈动态变化,S-100B含量于伤后2h即显著升高,6h达高峰,10h后降至正常,而且血清和脑脊液中两者含量平行.结论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于脊髓损伤后显著增高,有望成为急性脊髓损伤检测的标志性蛋白之一.

  • 标签: 脑脊液 血清 S-100B蛋白 急性脊髓损伤 含量 升高
  • 简介:腰椎椎后缘离断症手术切除后缘骨块,尽可能多的保留后纵韧带,对术后脊柱稳定,防止椎间盘突出复发及减轻硬膜外瘢痕形成等均有一定作用.自1995年以来收治腰椎椎后缘离断症18例,采用后纵韧带腹侧切除离断骨块,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手术治疗 后纵韧带 离断骨块切除术
  • 简介:腰椎峡部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及相应部位的椎板,是神经弓最薄弱之处,如果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alunit,FSU)之间无移位,则关节突间峡部的缺损称为峡部裂;峡部裂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双侧峡部裂可能产生患椎及以上脊柱的向前滑移,即为峡部裂性椎滑脱(isthmicspondylolisthesis,ISS),一般呈低度且无神经症状.目前对成人腰椎ISS的相关进展很少提及[1],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成人 腰椎峡部裂椎体滑脱 病因 发病机制 影像学诊断
  • 简介:经前路胸椎椎置换术是治疗胸椎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对13例行此手术病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认为术前做好心里护理与准备工作,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妥善全面的护理和合理的功能锻炼,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顺利康复.

  • 标签: 椎体置换术 经前路 常用方法 胸椎肿瘤 手术病人 心里护理
  • 简介: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对于长段神经干缺损的修复目前自体神经移植是最基本的手术方式,但自体神经材料来源有限,常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或较广泛神经缺损修复的需要,且增加了手术创伤,造成该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因而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同种异体移植,异体神经来源广、容易获得,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成功,主要取决于如何降低神经移植的抗原性,从而减轻宿主的排斥反应.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抗免疫排斥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预处理供体神经成为研究的焦点.目前在此领域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 标签: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预处理 神经原位预变性 冷冻法 冷冻干燥法 冻融法
  • 简介:0—2度脊椎滑脱基本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出现的一些影响背痛的因素,从而导致慢性下腰痛。标准的治疗方法为物理治疗和激素等非手术治疗,但有些患者因效果不佳需要手术治疗。AunobleS等介绍一种治疗0—2度脊椎滑脱症的新技术:视频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和固定。选择慢性下腰痛2年以上并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20例患者,记录临床信息和根性痛情况。术前和术后(直至随访结束)应用Oswestry评分和可视性评分(visualanalogscoreVAS)对腿痛和腰痛进行评估。X线平片提示0度滑脱8名、1度滑脱10名、2度滑脱2名(根据Meyerding分类法)。所有病例手术途径均为前路视频辅助下经腹膜后途径,行椎间盘摘除术、植入前路椎间融合器(填塞自体髂嵴松质骨)、以及三角锥形钢板固定。在分别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1例女性和9例男性,平均年龄39岁,BMI为25.6岁。所有患者的向前滑脱部位均在L5,平均滑移19%,7例L5椎变异。失血量低于100ml。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8周的腰围固定。男性患者均未出现逆行射精,女性也未出现性功能异常。1例2度滑脱的患者疼痛无明显缓解,再手术行腰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在2年的随访中有19例患者取得良好的融合(95%),Oswestry平均评分从术前的74%提高到术后随访结束时的21%,腰痛的可视性评分从6.5提高到2.7,而腿痛的评分是从6.2到3.4。在平均5.5个月内(6周到1年)有18例患者回到了工作岗位。结论:与后路椎间融合和固定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疗效相似。但2度以上滑脱患者似乎不太适合于本技术。从研究中可以看到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避免了腰后背肌肉的损伤以及减少失血量而有利于术后恢复。

  • 标签: 前路椎间融合 滑脱症 固定治疗 钢板固定 L5-S1 视频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椎恶性肿瘤的侧前方手术和重建的方法,以提高腰椎椎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方法回顾了2000年5月~2004年8月27例腰椎椎的恶性肿瘤经侧前方入路行椎切除和重建的患者.结果患者疼痛均有缓解,有神经压迫症状的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结论腰椎椎恶性肿瘤经侧前方手术和重建可以有效治疗腰椎椎恶性肿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时间.

  • 标签: 腰椎 脊椎肿瘤 外科手术 重建
  • 简介:肩关节假置换术并不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肩关节假置换术成为临床上可以接受的治疗手段只有将近30年的历史,而全肩关节人工假置换术的发展仅有10几年历史。我院自1980年以来为肩关节结核,肱骨近端肿瘤等患者施以半肩关节置换(肱骨头假)40余例,但因旋转袖功能丧失、肩关节功能很不理想。1993年秋季,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作者为2例肩胛骨肿瘤患者施以逆置式人工全肩关节假置换,取得近期效果。

  • 标签: 逆置式 人工 全肩关节 假体 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应用于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5年12月,对5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前路减压+Bryan颈椎间盘假置换术。术前摄颈椎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颈椎CT、MRI并进行颈椎病JOA评分。术后1周复查颈椎X线片以了解假体位置及其活动功能情况;复查颈椎MRI,了解颈段脊髓减压情况。本组病例均获随访3-13个月(平均7个月),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重新进行JOA评分。结果本组患者均完成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颈椎MRI示所有患者颈脊髓减压彻底,术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术后6周及3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复查,手术节段活动度无明显丢失,假均无偏移、下沉等。结论对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Bryan颈椎间盘假置换术时,在满足假骨床的前提下,仍可获得充分的颈脊髓减压。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椎间盘移位 假体和植入物 外科减压术 关节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共20个节段)进行颈椎前路SynCageC植入手术,并进行平均5.8月的短期随访.结果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等.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SynCage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植物.

  • 标签: 颈椎 前路 融合 内固定
  • 简介:高位胸椎(T1~4)由于解剖位置特殊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较为棘手.尤其病变累及T2~5,手术要同时显露T1~6,且在置放内固定器时更为困难.我们将一例高位胸椎腺癌转移多节段椎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中的体会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 标签: 高位 椎体 脊柱稳定性 多节段 切除 胸椎肿瘤
  • 简介:目的观察椎间撑开复位辅以短节段固定治疗Ⅱ°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行椎间撑开复位,再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固定治疗37例Ⅱ°峡部型腰椎滑脱症,随访12~60个月,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其融合率.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后12~18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5例在1年后即融合.滑移复位情况:34例术后滑移程度小于10%,3例小于20%.临床效果评价:优23例,良14例,无改善0例,差0例.结论峡部型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在彻底的神经根、硬膜囊减压基础上的可靠融合,并通过辅以短节段内固定的椎间撑开,恢复腰椎良好力线的前提下行有限复位.

  • 标签: 峡部型腰椎滑脱症 脊柱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