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圆锥脂肪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分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圆锥脂肪TC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个月-48岁。并按Arai法分。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椎管内脂肪切除手术,对于皮下脂肪酌情作部分切除。平均随访3.2年。结果术中所见与术前MRI表现相同。脊髓尾侧及脊髓背侧16例,混合2例患者完全松解栓系;5例混合及2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脂肪者行大部分切除。术后6例患者Hoffman分级明显改善。1例混合脂肪患者症状加重。4例肢体乏力明显改善,其中3例为脊髓尾侧患者,1例为复合患者;2例为小便失禁明显改善,1例为脊髓尾侧,1例为混合患者,小便失禁的病程均〈6个月。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混合及1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脂肪患者发生再栓系。结论合理的分有助于预测手术难度及患者预后;保留部分皮下脂肪有利于防治脑脊液漏;病理类型复杂者容易发生再栓系,但可通过扩大硬膜囊、高分子材料修补防治;术后症状改善因病理类型不同而异,病理类型简单,病程短的患者括约肌功能障碍恢复良好。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脂肪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瘦素对成骨样细胞MG63Ⅰ胶原A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MG63细胞以3个不同浓度的瘦素(10^-8-10^-6mol/L)分别干预24、48、72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G63细胞Ⅰ胶原A1基因mRNA的表达量,分析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以17β-雌二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瘦素可上调MG63细胞Ⅰ胶原Al基因mRNA的表达,并存在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效应,其最佳浓度为10^-7mol/L,最佳作用时间点为72h。17β-雌二醇则以10^-7mol/L浓度组在24h表达为最强。结论瘦素可上调MG63细胞Ⅰ胶原Al基因mRNA的表达,其作用较17β-雌二醇持久和滞后。

  • 标签: 瘦素 MG63 实时荧光定量PCR Ⅰ型胶原
  • 简介:目的:本实验前期研究发现I胶原α1链基因-1997G→T纯合突变可降低成骨细胞生物学性能。现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提高TT成骨细胞COLI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能否逆转COLIA1基因-1997G→T突变对TT成骨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COLIA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TT成骨细胞。比较感染后TT成骨细胞I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I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的差异。结果过表达COLIA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后,TT成骨细胞I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I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较未感染组及空病毒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腺病毒载体提高TT成骨细胞的I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可增加I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TT成骨细胞I胶原合成的减少导致细胞外基质减少,导致钙质沉着部位不足可能是-1997G/T患者BMD降低的原因。

  • 标签: I型胶原 基因多态性 -1997位点 成骨细胞
  • 简介:脊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中低度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1%-4%。脊索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好发于脊柱中轴的两端,其中骶尾部占40%-50%,颅底部占35%-40%,只有少数发生于其余椎体占15%-20%。脊索起病隐匿,生长缓慢,多见于50-70岁,

  • 标签: 骶骨 脊索瘤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介绍骶骨脊索的临床特点并对其综合治疗的疗效和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对1999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行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的40例骶骨脊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术后肿瘤局部复发13例,复发率为32.5%,其中3例复发2次;发生肺部转移2例,转移发生率为5%。术后5年内共5例死亡,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的术后5年生存率达87.5%。结论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术中化疗、术后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对降低骶骨脊索的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是治疗骶骨脊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骶骨 脊索瘤 肿瘤治疗方案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于2013年8月28日因"检查发现右第2前肋骨肿物9天"入院。查体:右侧腋窝顶部局部隆起,触诊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大小约5cm×4cm×4cm。外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壁见一约6.4cm×4.0cm×5.0cm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多发斑点状致密影,右第2前肋骨质破坏、吸收、边界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 标签: 软骨母细胞瘤 软组织密度影 均匀强化 增强扫描 斑点状 局部隆起
  • 简介:在老年人群中由跌倒引发的损伤与老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预防老年跌倒对维系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病学显示欧美等国居住在社区的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30%~40%发生跌倒,长期生活在保健机构的老人有近半数的老人出现过跌倒;而日本和中国调查结果则低于20%.老年的跌倒与年龄、性别、种族和功能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独立活动能力)有关.跌倒的危险因素存在多因性,其中内因包括:生理学因素、病理、药理和心理因素;外因有老年穿鞋的情况和环境因素.因此,预防老年跌倒需从病史问诊、标准的体格检查和步态及平衡能力检查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处于不同类别危险因素的个人,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应是多元化干预和个体化指导相结合.干预措施包括:①治疗相关疾病;②重新评估并调整所服药物;③纠正不良环境因素并补充有利平衡的辅助支持条件;④针对改善肌肉力量、平衡性和步态实施训练计划;⑤健康教育;⑥医疗保健人员对干预中再次发生的跌倒进行再评估;⑦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保障及时到位的保健能力.

  • 标签: 跌倒 老年人 预防 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的临床特点和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判定影响骶骨脊索的局部复发和总体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骶骨脊索患者资料95例。应用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生存率通过Kaplan-Meier曲线计算,通过对数秩检验判定统计学差异。选择P≤0.1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9个月,其中33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34.7%(33/95);20例患者在本研究随访终止前死亡,总体生存率78.9%(75/95),术后生存时间(78.8±4.7)个月。在各临床因素中,术前Frankel分级、Enneking分期及手术方式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年龄、性别、术前Frankel分级、术前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术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外科手术可提高骶骨脊索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30~70岁的男性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术前较好的Frankel分级、EnnekingⅠ期、全脊椎en-bloc切除术可明显降低骶骨脊索复发率;Frankel分级可作为术后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骶骨 脊索瘤 肿瘤复发 局部 存活率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骨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跟骨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分析6例脊柱转移早期MRI表现,探讨其转移途径,生长方式和MRI诊断价值.方法:6例均行脊柱活体组织学检查,并找原发肿瘤.结果:6例共检出有椎体转移者11椎,其中11椎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10椎在T2加权像为高信号,1椎在T2加权像为低信号.结论:MRI成像是脊柱转移敏感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 标签: 无放射学改变 脊柱转移瘤 MRI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的手术及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9例枕骨大孔区至C2水平哑铃形椎管内神经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线、MRI、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肿瘤部位和范围,其中病变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5例,C1,2水平14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者,先部分切除枕骨大孔后缘,依据情况切除寰椎后弓;肿瘤位于C1,2水平者切除C2肿瘤侧椎板。肿瘤切除先切除椎管内部分,再切除椎管外部分。根据情况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肿瘤均完全切除,其中恢复良好13例,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1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12~72个月,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上颈椎哑铃形椎管内神经鞘发生率低,手术风险大。手术显露及脊柱稳定性重建范围应根据肿瘤分布、脊柱结构缺如、功能需要等因素综合决定。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

  • 标签: 颈椎 神经鞘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海绵状血管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但单纯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腔的十分少见,而发生在腰骶部者更为罕见,而且术前确诊十分困难。尽管MRI是目前评估椎管内病变的最好方法,但对于单纯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的诊断,误诊仍极易发生。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例单纯腰骶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的相关资料,着重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腰骶部 海绵状血管瘤 硬膜外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2145例HBV感染者和2145例非HBV感染者分别归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研究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以及药物使用分布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HBV病毒和未感染HBV病毒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分别为0.28%和0.26%,调整年龄、性别、合并症、药物治疗等因素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95%CI)为1.15(1.02~1.27)。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风险随年龄而下降,对于年龄≤49岁的患者,HBV感染患者的骨质疏松症风险显著高于无HBV感染者,风险比为1.43(1.17~1.72)。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风险随着合并症的发生而降低,有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02(0.90~1.17),无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26(1.08~1.49)。结论HBV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但HBV感染的影响较小,HBV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风险比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骨密度(BMD)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为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47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将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密度正常组,对比各组的年龄、身高、体重及血清中25羟维生素D的含量,并将骨密度与以上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的身高、体重及25OHD均随着骨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骨密度均与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呈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174和0.2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患者中的身高、体重及25OHD均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检测血清中25OHD的含量可为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 标签: 骨密度 老年 高寒地区
  • 作者: 陈茜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骨伤二科,四川成都 610500
  • 简介:老年发生股骨骨折的风险系数高,且患者年龄大,术后恢复慢,需要加强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那么,对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术后应该怎样进行康复训练呢?一起来看看吧。

  • 标签: 老年人;股骨骨折;康复训练
  • 简介:本文报道了一例背侧隐蔽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本例患者是一位72岁的老人,在打高尔夫球后突然出现双下肢肢体远端无力,症状呈进行性进展,进而出现无力,在没有助行器帮助下不能行走。MRI发现椎管的左背侧有一卵圆形块状病灶,压迫C7水平硬膜囊。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 背侧 肢体远端 双下肢 进行性 助行器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袢钢板治疗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及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袢钢板技术治疗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25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2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21~75岁,平均(37.12±13.21)岁。交通意外伤30例,摔伤16例,另2例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肩锁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肩关节功能评估时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活动能力。术后Constant-Muley评分,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组术后6个月总分平均为(93.8±1.9)分,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组术后12个月总分平均为(92.3±2.0)分。结论用带袢钢板治疗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及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近期及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带袢钢板 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
  • 简介:近几年在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方面发生了几起病例死亡事件,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但是一些接受基因治疗试验的患者的良好治疗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病毒载体和转基因技术对宿主细胞可能产生的多种不同影响。现已证实在转基因治疗中病毒有可能激活插入点附近的原癌基因,因此发现一种不整合宿主基因或精确定点整合宿主基因的病毒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基因疗法 RNA干扰 遗传载体 原癌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脊髓压迫症(MSCC)术后运动功能转归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肺癌M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体力状态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癌组织学类型、术前行走状态(Frankel分级)、责任椎体有无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灶数目、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压迫节段、手术方式与术后行走状态的相关性。结果VAS评分由术前(6.4±1.2)分降至术后1周(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上升至术后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前可行走率(Frankel分级D级及以上)为46%(26/56),术后可行走率为75%(42/56)。术后4周31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22例Frankel分级维持不变,3例Frankel分级下降。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示术后行走状态与术前行走状态和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前行走状态好、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短的肺癌MSCC患者术后行走状态好,有症状的肺癌MSCC患者应当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脊柱 肺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8例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interval,CI):4.9~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最长,为43.0个月(95%CI:0~92.2个月);结直肠癌最短,为5.0个月(95%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ratio,OR)=1.439;95%CI:1.003~2.065;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OR=5.397;95%CI:3.560~8.181;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转移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和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 标签: 脊椎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多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