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提高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肾细胞癌的认识,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肾细胞癌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例患者初诊时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伴左肾侵犯,给予CHOP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左肾肿块较前无明显变化,行左肾肿块穿刺活检,结果为肾透明细胞癌,遂在全麻下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左肾透明细胞癌,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肾细胞癌临床少见,但并非偶然,需要进步的研究来阐明两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在临床工作中亦需提高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性肾细胞癌的认识。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肾细胞癌 第二肿瘤 诊断
  • 简介:2001年3月至2007年2月,诊治因慢性附睾炎病致不育症的患者87例,疗效较好,有所体验,特予报告:

  • 标签: 慢性附睾炎 不育症 临床治验
  • 简介:作者首次报告肌层浸润尿路上皮癌(UCB)行根治全膀胱切除(RC)术后2、3年无疾病生存率(DFS2、DFS3)与5年总生存率(OS5)之间的关系。德国10家泌尿外科中心协作,收集1989年至2008年欧洲8家中心UCB行RC患者2483例,前期研究中纳入研究者为pT2~4a及软组织切缘(STSM)阴性患者1738例,前期被排除者为切缘阳性或其他分期(pT0~T1、pT4b)患者745例。

  • 标签: 无病生存率 全膀胱切除 切除术后 根治性 预后指标 有效性
  • 作者: 吴洪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
  • 机构:四川省南充市身心医院,四川 南充637700
  • 简介:结石泌尿外科医生最常面对的疾病之,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南方地区,结石病的发作率非常高,占到泌尿外科疾病的三成以上,甚至将近五成。我国既然有着如此大基数的结石患者,那么做好结石病的防治工作确实是泌尿外科医生职责所在,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防治这令人闻风丧胆的肾结石,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了解下什么肾结石,以及肾结石如何形成的。

  • 标签: 肾结石
  • 简介:中西医结合,不仅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使我国医学在治疗男科疾病上具有新的特色,同时为治疗男科疾病开辟了条新的途径。但是,我们应注意中医理论、西医理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哲学思想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学术思想。它们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及独特的思维方法。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用西医的理论和知识去硬套中医理论与治疗。

  • 标签: 性功能障碍 临床思维 中医男科 干扰 男科疾病 中医理论
  • 简介:、肿瘤EGFR靶标及靶向治疗的基本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跨膜糖蛋白,包括细胞外活化配体结合区、单跨膜亲脂区和细胞内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TK)活性区,当配体如表皮生长因子、肿瘤生长因子毩(转化生长因子毩)与之结合后,受体发生二聚化,使细胞内区结构发生改变,活化TK区,将三磷酸腺苷的毭磷酸基转移到酪氨酸残基上,发生自体磷酸化,进而活化下游信号蛋白底物及各种效应蛋白,发出有丝分裂信号,启动细胞分裂周期,最终导致DNA合成增加和细胞增殖。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生长因子 EGFR 靶向治疗 前列腺癌 小分子
  • 简介:目的探讨输尿管孤立纤维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临床发现的输尿管SFT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输尿管SFT具有症状不明显、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不易与输尿管其他良性肿瘤相鉴别的特点。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CD34、bcl-2为主要阳性标志物,S-100、CK、NSE、Actin阴性有助于与神经纤维、平滑肌及间皮源肿瘤相鉴别。手术效果良好,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输尿管SFT罕见的肿瘤,较独特的病理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生物学行为不肯定,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输尿管 免疫组化
  • 简介:患者:女,23岁。无明显诱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伴头痛14个月,加重20d,于2003年9月17日住院。14个月前颜面及双下肢浮肿,伴乏力,偶有头痛、头晕,未予重视,3个月后测血压200-240/120~160mmHg,考虑“高血压病”,尿蛋白定量11.4g/24h,给予降压治疗1个月,症状无好转,遂转入某院诊为“肾病综合征”,并行肾穿刺病理检查。曾给予“泼尼松、倍他乐克、霉酚酸酯、雷公藤多甙、

  • 标签: 肥胖相关性肾病 肾穿刺病理检查 双下肢水肿 2003年 双下肢浮肿 尿蛋白定量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经闭孔无张力尿道吊带术(TOT)和单切口可调节Ajust~(TM)吊带治疗女性固有括约肌障碍型(ISD)压力尿失禁(SUI)疗效及安全。方法前瞻随机对照法选取ISD型SUI患者80例(25例行TVT术、29例行TOT术、26例行Ajust~(TM)吊带术)。观察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短、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TVT组手术时间最长(P=0.00),TOT组、Ajust组无显著差异(P〉0.05);2TVT组术中耻骨后血肿1例、膀胱损伤1例,TOT组、Ajust组无术中并发症;3术后1年TVT组、Ajust组治愈率、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TOT组治愈率、有效率均较前两组低(P〈0.05);4TVT组、Ajust组术后短期排尿障碍发生率较TOT组高(P〈0.05),TVT组术后远期排尿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5TOT组、Ajust组术后1年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PVR)与各组术后6个月指标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TVT组术后1年Qmax降至(20.1±9.3)mL/s,PVR增至(5.6±8.2)mL,较其术后6个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VT术和Ajust~(TM)吊带术治疗女性ISD型SUI疗效均满意。Ajust~(TM)吊带术有更加微创、安全的优势,远期疗效有待进步随访。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经闭孔无张力尿道吊带术 可调节吊带 固有括约肌障碍
  • 简介:患者,男,57岁。因“维持血液透析4年,面部皮疹6个月”入院。患者15年前发现高血压,未予重视和治疗;6年前因夜尿增多、乏力在外院检查发现蛋白尿、血肌酐增高,拟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4期;4年前因乏力加重、恶心、纳差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4h。6个月前面部渐出现皮疹并增多,伴瘙痒。10年前有“脑卒中”史,否认糖尿病、肝炎、结核史。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获得性穿透性皮肤病 皮疹
  • 简介:钱桐荪教授我国肾脏病学科的创始人之,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第1~3届常委,兼任该学会中西医结合组组长和华东地区肾病协作组组长,曾任江苏省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从事内科和肾脏病工作有50年的丰富经验,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治具有独到之处.1959年率先在连续发表两篇关于肾小球肾炎的论文.1992年代表中华内科学会,在中日医学大会上作"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近况"为题的演讲.钱教授对疾病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众不同.1995年荣获江苏省卫生厅和中医管理局授予的"中西医结合名专家"称号和奖章.他对肾小球血尿诊治颇有成效,故将其介绍于后.

  • 标签: 钱桐荪 肾小球性血尿 思维方法 肾脏病
  • 简介:目的评估高龄肾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82例高龄肾衰竭患者(高龄组)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基线情况,包括血压、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白蛋白(serumalbumin,Alb);同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56例非高龄患者设为对照组,定期监测2组患者透析阶段般治疗情况、透析充分、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血白蛋白(serumalbumin,Alb)、甲状旁腺素、C反应蛋白、心功能测定、营养状况,透析中合并症和治疗阶段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分析高龄透析患者临床治疗特点.通过生存率和死亡原因分析,总结影响高龄患者透析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高龄组与对照组相比,病因以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为主、整个透析阶段Alb和SGA低于对照组(P<0.05),Kt/V值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中并发症发生率(40.8%)高于对照组(29.3%),死亡原因1年内主要为脑血管意外及心血管疾病,超过1年的死亡原因主要为脑血管意外、感染、心血管疾病及严重营养不良,比较不同生存时间(3年以内和超过3年)的临床特征,影响高龄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糖尿病、低血压、透析前SCr水平高,Kt/V值不达标,贫血,营养不良.增加透析频次,联合采用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组合治疗有助于延长透析存活时间.结论高龄MHD患者营养不良较为普遍,并伴随贫血程度重,心功能差,易感染,从而导致了患者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率增加,生存时间减少,通过改善营养、纠正贫血、采取个体化的透析方案,组合治疗,可以减少高龄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 标签: 高龄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肾活检在隐匿肾炎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内收治的70例有完整肾活检资料的隐匿肾炎病例,对其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特征,肾活检对诊断、治疗、预后的影响及中医病机特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70例隐匿肾炎患者中,无症状血尿5例(7.14%)、无症状血尿和蛋白尿60例(85.71%)、无症状蛋白尿5例(7.14%)。中医辨证分析,本虚证中肺肾气虚占24.29%,脾肾阳虚占10.00%,气阴两虚占61.43%,肝肾阴虚占4.29%;标实证中外感占25.71%,湿浊占10.00%,湿热占87.14%,血瘀占55.71%。病理类型为IgA肾病41例(58.57%)、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23例(32.86%)、其他6例(8.57%);肾脏病理损害分级为无病变1例(1.43%)、轻度62例(88.57%)、中度7例(10.00%)、重度0例。肾活检后19例(27.14%)患者改变了主要治疗方法。预后判定为良好3例(4.29%)、较好49例(70.00%)、较差18例(25.71%)、不良反应0例。结论:隐匿肾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血尿和蛋白尿,中医辨证多属气阴两虚,挟湿热、瘀血。主要病理类型为IgA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部分患者肾脏病理损害较轻、预后较好,约1/4的患者肾脏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隐匿肾炎患者开展肾活检对明确肾脏病理损害程度、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隐匿性肾炎 病理 中医辨证
  • 简介:患者,女,48岁,因查体发现右肾囊包块3年余人院。患者于3年前常规查体时泌尿系B超检查提示右肾囊肿,大小约1.7cm×1.5cm,无发热、腰痛。曾就诊当地医院,查尿常规:红细胞(+),复查B超未见异常,考虑为右。肾囊肿,未予重视。

  • 标签: 右肾囊肿 囊性肾癌 多房性 误诊 临床 B超检查
  • 简介:目的评估表柔比星(EPI)+诱导灌注+维持灌注、EPI+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3方案对中高危非肌层浸润膀咣癌(NMIBC)电切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18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确诊为NMIBC患者的资料,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灌注方法分为A组(EPI+诱导灌注+维持灌注)、B组(EPI+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C组(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各组按照肿瘤复发风险进步分为高危组和中危组。随访2年,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泌尿系超声及膀胱镜检查,并记录膀胱癌复发情况以及膀胱灌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H、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6%(2d/56)、38.24%(26/768)、18.97%(11/58);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8)。A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0.00%(10/20)、27.78%(10/36),B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5.83%(11/24)、25.00%(11/41),C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7.62%(10/21)、8.11%(3/37)。A、B两组高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与C组高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79、P=0.905);A、B两组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与C组中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45)。结论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辅助治疗NMIB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于高危NMIBC,3灌注方式的疗效无差别;对于中危NMIBC,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效果最佳。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 表柔比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