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孕期营养干预和孕期代谢性危险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接受常规产检并且分娩的孕妇。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在确诊为妊娠糖尿病(GDM)的孕妇中比较膳食干预组(接受膳食咨询)和对照组(未接受膳食咨询)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GDM诊断采用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推荐标准。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母亲孕期危险因素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及作用大小。结果①10421名孕妇的围生期信息进入数据分析。孕妇初诊时平均孕周20.8(19.4—22.4)周,初诊时空腹血糖(FB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CHOL)平均水平分别为(4.3±0.4)、(1.3±0.6)和(4.7±0.8)mmol·L^-1,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11.3±11.5)和(67.9±13.3)mmHg。高危孕妇的GDM的患病率为15.8%。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355.4±426.0)g,巨大儿发生率6.2%。@812名GDM孕妇中,干预组570例,对照组242例。两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20周体重、初诊时血糖、血脂等基线水平均衡可比。干预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和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47.4±19.6)傩(3450.3±35.6)g(P=0.007)、6.7%vs15.6%(P=0.001)和26.3%w47.9%(P〈0.001)。随着营养干预次数的增加,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下降趋势(r=-0.126,P=0.003;r=-0.112,P=0.002),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依次降低。③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20周时体重(OR=1.08,95%CI:1.07—1.09)、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OR=1.10,95%CI:1.07~1.12)和GDM(OR=1.63,95%CI:1.22~2.19)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孕妇应考虑进行更早期的孕期危险因素管理以及

  • 标签: 营养干预 巨大儿 妊娠糖尿病 孕期体重增长量 出生体重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对14种食物不耐受情况的分布及与各系统疾病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的2434例儿童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分析儿童对不同食物类别耐受程度的分布及其与年龄、性别以及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4种食物中,牛奶、鸡蛋不耐受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4.16%和66.47%;鸡肉、猪肉不耐受阳性率较低,分别为0.29%和0.21%。男女患儿间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分别为12.579%和12.470%。婴幼儿期不耐受率最高为牛奶,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为牛奶和鸡蛋,青春期为鸡蛋。儿童单系统不耐受分布中,患有发育异常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儿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最高;同时涉及两个系统疾病患儿的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高达13.393%;且各类系统儿童对牛奶和鸡蛋的不耐受率较其他食物高。结论儿童食物不耐受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食物种类、年龄等;性别因素影响比较小。食物不耐受与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其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应该通过健康管理对儿童食物不耐受情况进行普查和研究。

  • 标签: 食物不耐受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主肺动脉窗(APW)的发病、分型和伴发畸形情况,总结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3至2013年诊治的25例APW患儿的临床症状、病理分型、合并畸形、诊断、治疗和预后资料。结果25例APW患儿进入分析,男14例,女11例,年龄5d至13岁(6月龄以下12例),占同期住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0.18%。Ⅰ型5例(20%),Ⅱ型16例(60%),Ⅲ型1例(4%),V型3例(12%)。单纯APW10例,APW合并单纯卯圆孔未闭3例;余12例(48.0%)均合并其他需纠正的心血管畸形,其中合并单纯房间隔缺损(ASD)1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3例,右室双出口和ASD1例,主动脉瓣狭窄和右位主动脉弓1例,肺动脉瓣闭锁伴VSD、右位主动脉弓、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主动脉弓离断及PDA3例。超声心动图诊断17例,误诊或漏诊8例(32%)中5例通过心导管检查及造影诊断,3例外科术中诊断。25例均有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其中2例心导管检查评估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4例家长放弃诊治,其余19例施行一期根治术,术后死亡2例(10.5%)。17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9年3个月,平均(23±27)个月,其中15例临床无症状,复查超声心动图APW修补无残余,肺动脉压力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APW缺损主要发生在主动脉远端,常伴有间隔缺损、PDA和主动脉弓病变等;超声心动图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必要时需行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PW患儿易早期发生肺动脉高压,一经诊断尽早手术,可获得较好的中长期疗效。

  • 标签: 主肺动脉窗 分型 诊断 治疗
  • 简介:怀孕期间,指甲和头发一样长得会比较快,有些人的状况很好,也有一些人发现她们的指甲变脆了也易裂了。有没有一种孕妇保持指甲亮泽的安全方式呢?恐怕没有。因为指甲是多孔组织,指甲油中的有害物质很多,它们都能通过指甲进入身体。如果你是美甲师,那么尤其应该注意,因为每天都要长时间地吸入毒素——这是最危险的。多数专家都建议在怀孕和哺乳期间不要进行指甲护理

  • 标签: 指甲护理 怀孕期间 指甲油 有害物质 哺乳期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内镜及临床表现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儿童消化性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部分儿童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痛为主,多伴有柏油样便、腹胀、反酸、嗳气等。内镜下显示多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深浅不等,底部被覆白苔,溃疡形态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巨大溃疡少见。经健康教育和内科治疗后患儿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儿童消化性溃疡表现不典型,易导致误诊、漏诊,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和治疗消化性溃疡。

  • 标签: 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内镜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Wolman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例符合Wolman病临床表现的患儿进行白细胞溶酶体酸性脂酶LIPA基因测序,分析其突变的类型。结果约5月龄女婴,发现“皮肤黄染10余天,加重伴发热3d”入院。查体见肝脾显著肿大,黄疸。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肝功能衰竭,高三酰甘油血症;X线胸腹片和腹部增强CT均提示特征性双侧肾上腺增大和广泛钙化。骨髓涂片可见海蓝色泡沫状组织细胞,PAS染色提示脂质沉积。DNA测序显示,LIPA基因编码区第7外显子上发生c.796G〉T,P.G266*的纯合无义突变,导致266位甘氨酸(GGA)突变为终止密码(TGA)(P.G266*),致溶酶体酸I生脂酶缺失。结论Wolman病婴儿期起病,以显著肝脾肿大、特征性双侧肾上腺增大和广泛钙化、高三酰甘油血症为特征,相应的酶学分析和,J,刚基因检测均可确诊Wolman病。

  • 标签: Wolman病 溶酶体酸性脂酶 LIPA基因突变 肝脾大 肾上腺钙化
  • 简介: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测胎儿侧脑室增宽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孕20~41周的孕妇进行胎儿系统筛查,选择侧脑室>10mm的胎儿,每3~4周进行1次超声检查,观察侧脑室的动态变化及其他异常情况,进行染色体及病毒学检查,直至足月分娩,并随访至1岁.结果共检出133例侧脑室增宽的胎儿,其中轻度增宽的胎儿(10mm<侧脑室≤12mm)79例;77例自行消退,预后良好;2例因染色体异常引产.中度增宽的胎儿(12mm<侧脑室≤15mm)43例;25例自行消退,预后良好;4例宫内缺氧或发育迟缓,3例预后良好;12例因染色体异常或巨细胞病毒感染或合并其他畸形引产;2例侧脑室进行性增宽,最终因>15mm引产.重度增宽的胎儿(15mm<侧脑室)11例;9例合并其他畸形胎儿引产;2例孕至足月,其中1例出生后出现脑瘫,1例出生后智力和生长发育明显低于同龄儿.结论对侧脑室轻中度增宽的胎儿进行动态观察,并进一步进行染色体和病毒学检查,不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妊娠结局良好,重度侧脑室增宽及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其妊娠结局不良.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侧脑室 胎儿
  • 简介:目的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患儿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99例PMD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家族史、肌酶、肌电图及肌肉病理学特点进行全面性回顾分析。结果(1)99例患儿起病年龄6个月至14.5岁(4.7±3.1)岁。11例有明确家族史(11%)。26例(26%)有误诊史。(2)所有患儿就诊时均有肌无力表现,66例肌肉萎缩和/或肥大(67%)。(3)所有患儿CK均明显升高,其中2岁~组51例,CK均值为99654-8876U/L,7-15岁组48例,均值为5110±4498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肌电图检查显示肌源性损害54例(82%);神经源性损害10例(15%)。(5)光镜显示同时存在肌纤维萎缩和肥大,可见透明变性、颗粒变性等。电镜显示肌纤维粗细不等,部分萎缩或肥大。肌细胞核内移,肌膜下肌丝轻度溶解消失,肌纤维内有肌溶灶散在,糖原颗粒及线粒体增加,肌浆网轻度增生并扩张,少数肌纤维坏死。结论双下肢无力仍然是发现PMD和就诊的主要原因,CK是诊断PMD的主要实验室依据。PMD肌电图早期以肌源性损害为主,晚期可合并神经源性损害。PMD误诊率高。光镜和电镜病理学检查是PMD确诊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误诊 肌肉活检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再发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2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KD再发病例,比较初发时和复发时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随访资料。并选取5~10年未再发KD病例作为对照组,探讨KD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9年间收治KD4875例,其中再发KD77例,再发1次74例,再发2次3例,男:女为1.4:1。再发平均间隔时间1.6年,1年以内再发45.4%(35/77)。发热病程再发时较初发时缩短(7.6±3.1)vs(8.9±3.8)d,P〈0.05;WBC和CRP水平再发时较初发时显著降低,(14.3±5.7)vs(16.2±5.4)×10^9·L^-1和(61±58)vs(95±76)mg·L^-1,P均〈0.05。急性期(病程≤30d)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初发时为17.8%(13/73),再发时为13.3%(10/75);应用IVIG后亚急性期(病程〉30d)CAL发生率初发时为11.O%(8/73),再发时为9.3%(7/7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例初发时与再发时均有CAL,其中l例初发时与再发时均合并冠状动脉瘤(CAA)。52例KD再发患儿有出院后随访资料,随访时间平均2.1年,其中1例再发时合并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小型CAA的患儿随访中出现新发部位左前降支瘤样扩张,冠状动脉内径回缩至正常后4年7个月再次出现左侧冠状动脉扩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3岁、性别、热程〉10d、并发CAL及WBC〉20×10^9·L^-1均与KD再发无统计学关联。结论KD再发多发生在1年内。再发KD的CAL总发生率并未升高,初发时合并CAL患儿,再发时更易发生CAL。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特点 冠状动脉损害 随访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索提升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成功率的条件。方法800例足月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血前1h给予一次充足的母乳喂养。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游泳10min,局部按摩,斜刺进针采血。观察采血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为100%(400/400),高于对照组90%(36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血前1h给予一次充足的母乳喂养,游泳10min,局部按摩,斜刺进针能提升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成功率。

  • 标签: 足跟血采集 方法 新生儿 护理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煨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IF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38例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89%);感染前均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其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5%;47%患儿曾全身激素治疗;所有患儿均有侵人性操作史,其中47%患儿接受过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治疗;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真菌培养共检出致病真菌56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1%),其次为曲霉菌(25%)和毛霉菌(20%);所有患儿及时予以高效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16例,有效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结论呼吸道为最常见IFI感染部位;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多数患儿有严重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史和侵入性操作史;早期诊断、及时使用高效抗真菌药物可改善预后。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侵袭性真菌感染 儿童
  • 简介:目的验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在性早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0例性早熟女童,其中真性性早熟78例,假性性早熟122例;所有患儿均行GnRH激发试验,检测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刺激素(FSH)含量,注射前加检血清E2含量。观察血清E2含量、LH和FSH的基础值和峰值。结果真性性早熟组LH、FSH峰值明显高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性性早熟组LH、FSH峰值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激发试验在性早熟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性成熟 诊断 激发试验 青春期发育 女童
  • 简介:目的探讨单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出血患儿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临床怀疑小肠出血患儿共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4~13岁;均在全麻下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其中经口途径检查26例,经肛门途径检查32例,同时经口和肛门检查12例。结果70例患儿中检查出小肠病变58例,检查阳性率83%,其中非特异性炎症24例,过敏性紫癜12例,克隆病8例,美克尔憩室8例,Peutz-Jeghers综合征6例。结论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出血患儿一项较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 标签: 小肠 出血 单气囊小肠镜 诊断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预后,探讨其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0例严重脓毒症患儿和150例一般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50例非脓毒症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阳性淋巴细胞(CD3+T)、CD4阳性淋巴细胞(CD4+T)和CD8阳性淋巴细胞(CD8+T)百分比及CD4+T/CD8+T比值,并于入院24h内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结果严重脓毒症组患儿CD3+T、CD4+T和CD8+T水平、CD4+T/CD8+T比值及PCIS明显低于对照组及一般脓毒症组(P〈0.01)。200例脓毒症患儿中,治愈组CD3+T、CD4+T、CD8+T水平、CD4+T/CD8+T比值及PCIS较死亡组降低(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关联。脓毒症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脓毒症患儿的免疫功能状况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脓毒症 T淋巴细胞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病因不明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类型分布、临床特征及身高情况。方法选取病因不明DSD患儿,采集临床资料,检查骨龄、染色体,行性腺、盆腔及腹部B超检查,HCG试验,评估DSD的临床类型,评价身高发育状况。结果153例病因不明DSD患儿纳入分析,其中初诊时社会性别男1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4.6±4.2)岁(42d至16岁10个月),3岁前就诊者87例(56.9%)。有DSD家族史者15例(9.8%)。母亲孕期使用孕酮类保胎药19例(12.4%)。①134例行染色体检查,其中46,XYDSD121例(90.3%),46,XXDSD3例(2.2%),性染色体异常DSD10例(7.5%)。121例46,XYDSD中,主要为小阴茎合并尿道下裂39例(32.2%),小阴茎合并睾丸异常19例(15.7%),单纯小阴茎18例(14.9%)。@46,XYDSD患儿中身高小于2005年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百分位数值表(简称身高数值表)P:,者46例(38.0%),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者76例(62.8%)。10例性染色体异常DSD患儿中,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者5例。③卵巢/睾丸发育异常(双向性腺)DSD患儿8例,其中46,XY3例,46,XX2例,嵌合染色体3例。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和P,。者分别有5例(62.5%)和7例(87.5%)。④125例进行了HCG激发试验,其中HCG标准试验反应良好78例,HCG延长试验反应良好14例,HCG试验反应不良33例,3组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者分别为31例(39.7%)、11例(78.6%)和27例(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本组病因不明DSD患儿以46,XYDSD为主。46,XYDSD患儿以各类小阴茎表现最多见。DSD家族史和母孕期服用保胎药可能是DSD的原因之一。DSD患儿身高小于身高数值表P:,及P,。的比例高于正常儿童。DSD�

  • 标签: 性发育异常 身高 分类
  • 简介:目的分析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可能引起的t误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应用及对症治疗,17例患儿均抢救成功。结论及时正确诊断,积极抢救,且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 治疗应用 儿童
  • 简介:目的糖原累积病Ib型(GSDIb)是由于SLC37A4基因突变引起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G6PT)活性缺陷所致,该病患者大部分有反复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的发生,预后较差。SLC37A4基因的检测对GSDIb患者的诊断、分型、预测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研究糖原累积病Ib型患儿SLC37A4基因突变的情况,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拟诊GSDIb型的28例患儿行SLC37A4基因外显子及其相邻区域的突变筛查。结果7例患儿检测到SLC37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5%(7/28例),包括错义突变:p.Gly149Glu(9/13,69%)、p.Gly115Arg(1/13,8%)、p.Pro191Leu(1/13,8%);移码突变:c.959—960insT(1/13,8%);剪接突变:c.870+5G〉A(1/13,8%)。结论c.959—960insT为新突变,p.Gly149Glu为本研究最常见的突变,P.Gly149Glu突变可能与患儿的严重感染相关。

  • 标签: 糖原累积病Ib型 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 SLC37A4基因 突变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而降低心血管损害。方法分析42例住院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病例资料,分析该组患儿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的损伤情况。结果42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中,发热42例(100%),伴随皮疹38例(90.5%),结膜充血30例(71.4%),出现口唇皲裂42例(100%),颈部淋巴结肿大28例(66.7%),有指趾端脱皮34例(80.9%)。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40例(95.2%),血沉增快38例(90.5%),C反应蛋白增高38例(90.5%),血小板增多31例(73.8%),冠状动脉扩张10例(23.8%)。所有确诊病例均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片口服治疗。随访未发现冠状动脉瘤发生。结论早期诊断并足量应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心脏等血管损害发生率。

  • 标签: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治疗应用 冠状动脉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