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Ⅰ期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定期复查的251例Ⅰ期肺癌患者病历资料,对术后复发转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51例患者中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47例,复发转移率18.7%;中位随访时间43.1(9.5~97.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是否化疗、肿瘤最大径、胸膜侵犯及脉管癌栓的术后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清扫淋巴结个数(≤15个和>15个)以及不同的术前血清CEA浓度(>5ng/ml和≤5ng/ml)术后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淋巴结≤15个及术前血清CEA浓度>5ng/ml为肺癌术后复发转移高危因素。结论术前血清CEA浓度>5ng/ml及清扫淋巴结≤15个患者,术后应积极随访。

  • 标签: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 早期 手术 复发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行手术切除的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术前营养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在我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清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总中性粒细胞计数、预后营养指数(PNI)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价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根据胸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肺组、肺气肿组和肺纤维化组).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比较不同营养状况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术前营养因素.结果:低血清白蛋白、高总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低PNI患者的OS显著降低(分别为P<0.001,P=0.032,P=0.008).同时只有低血清白蛋白患者RFS明显降低(P=0.004).正常肺患者中,低血清白蛋白患者OS显著降低(P=0.003).肺纤维化患者中,低血清蛋白患者RFS显著降低(P=0.035).多变量分析表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NSCLC手术切除患者OS与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P=0.014与P=0.046).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NSCLC患者行切除术后OS和RFS的重要预后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合并肺气肿的NSCLC患者预后无影响。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术前营养 预后
  • 简介:目的检测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探讨SCCA在NSCLC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SCLC组)和108例NSCLC患者(NSCLC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及不同临床分期NSCLC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及阳性率,比较SCCA阳性、阴性NSCLC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和3年生存率。结果NSCLC组鳞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均高于SC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SCLC组鳞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的SCCA水平、阳性率均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A阳性患者的平均GPS为(1.62±0.37)分,明显低于SCCA阴性患者的(3.15±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A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23.9%,低于SCCA阴性患者的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的SCCA水平高于SCLC患者,且NSCLC患者的SCCA水平与临床分期、生存期有关,可能成为NSCLC患者的预后指标。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鳞状细胞癌抗原 肿瘤标志物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钙化病变在动态增强MR(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mages,DCE-MRI)图像上的表现及DCE-MRI联合乳腺X线摄影术(mammography,MG)对该类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肿块型单纯钙化的乳腺病变在MG及MRI上的影像学特征,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G及DCE-MRI的诊断结果差异。结果:102例病变中,良性病变43例,恶性病变59例。良恶性病变的钙化形态及分布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病变以单发点状钙化为主(13/43,30.23%),恶性病变则以成簇分布的点状钙化为主(22/59,37.29%)。DCE-MRI图像上,可疑良性钙化病变多表现为无强化,可疑恶性钙化病变以肿块样强化多见,TIC曲线以平台型为主(P<0.001)。DCE-MRI检查对肿块型乳腺钙化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于MG,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DCE-MRI检查的灵敏度明显优于MG(P=0.012)且具有较高特异度(P=0.5)。与单用MG检查相比,MG与DCE-MRI检查相结合可显著提高灵敏度(P=0.001)。结论:不同钙化形态及分布的病变在MRI上的表现不同。对于MG检出的肿块型乳腺钙化病变,结合DCE-MRI能够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的效能。

  • 标签: 乳腺病变 钙化 乳腺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米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多种凋亡基因、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双盲随机对照研究,选取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米司酮组与对照组,各39例。米司酮组采用米司酮+手术治疗,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侵袭基因、凋亡基因的蛋白表达量。结果:米司酮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β-catenin、GSK3β、uPA、NF-κBp65、OPN等侵袭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Smac、Bax、Fas等促凋亡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c-IAP1、Bcl-2、Livin、Id-1等凋亡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司酮能够影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多种侵袭、凋亡基因的表达,可下调侵袭基因的表达,抑制侵袭;上调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以及下调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腺上皮细胞 凋亡基因 侵袭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miR-21通过靶向作用自噬相关靶基因5(Atg5)调控小细胞肺癌(NSCLC)自噬的作用机制及其在A549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作用。方法无义核酸序列NC(NC组)、miR-21模拟物(miR-21mimics组)、miR-21抑制物(miR-21抑制组)分别转染A549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21和Atg5之间的靶向关系。Westernblotting检测LC3B-II、p62和Atg5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miR-21mimics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上调,miR-21抑制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下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miR-21显著抑制野生型Atg53'-UTR质粒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突变型Atg53'-UTR的基因报告质粒与miR-21mimics共转染之后,并未对荧光素酶活性产生影响。NC组LC3B-II蛋白表达量为1.24±0.059,低于miR-21mimics组的1.98±0.077,高于miR-21抑制组的0.52±0.021(P<0.05);NC组p62蛋白表达量为0.62±0.021,高于miR-21mimics组的0.45±0.020,低于miR-21抑制组的0.79±0.031(P<0.05);NC组Atg5蛋白表达量为1.17±0.025,高于miR-21mimics组的0.38±0.014,低于miR-21抑制组的1.40±0.039(P<0.05)。与NC组比较,3-MA处理降低miR-21mimics转染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能力(P<0.05);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3-MA处理抑制了miR-21mimics转染诱导的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1靶向Atg5调控NSCLC自噬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MIR-21 自噬 增殖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早期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3月,河南博爱县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5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5d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较对照组少,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d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恢复。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胸腔镜 小切口肺叶切除术 疼痛测定 视觉模拟评分 康复进程
  • 简介: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与B组(n=44)。A组患者行3D-CRT(3~5野),总照射剂量为66Gy;B组患者行静态调强放疗(5野),总照射剂量为60Gy。两组患者均于放疗前行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亚型水平及外周血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CD3^+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外周血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亚型(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免疫因子(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3D-CRT(66Gy)与调强放疗(60Gy)均可有效改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且疗效显著,但调强放疗放射总剂量少,不良反应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因子